手足口病:你需要知道的再次感染可能性
01. 手足口病是什么?
说起手足口病,许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小区公告栏上的流行病提示。其实,这种疾病主要是在儿童中传播,尤其是托儿所、小学阶段的孩子。最初表现为发热,有时伴随孩子手、脚和口腔里出现细小的疱疹或溃疡。很多孩子仅感受到轻微不适,但有些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偶然喊嘴疼。回想一下,有一次三岁的男孩在夜里突然说手指头发痒,第二天妈妈发现手上有几个红点,这样的经历不少见。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如柯萨奇A16型和EV71型)。病毒通过飞沫、粪口或者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换句话说,小朋友在日常玩耍、聚会时,一不留神就可能被传染上。这种传染性也让手足口病成为学龄前儿童中的常见“小麻烦”之一。
🧒 小TIPS: 手足口病并不等同于“脚气”或一般皮肤炎,遇到类似症状要及时分辨。
02. 再次感染,真的常见吗?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孩子得过一次手足口病,还会再得吗?其实,再次感染的情况一点也不少见,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比如,前段时间社区里有个4岁的小女孩芊芊,去年刚经历过手足口病,今年又因为同样的症状去医院。她的妈妈很疑惑,这是不是免疫力有问题?医生解释,并不是所有病毒都一样,当芊芊第一次感染的是柯萨奇A16型时,她的身体只对这种病毒产生了抵抗力。如果再次遇到另一种类型,比如EV71型,还是会被“攻破”。
除病毒亚型外,免疫反应的持久和强度也有影响。研究显示,感染后人体产生的抗体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一些孩子一年多后抗体水平就已经很低了 [1]。
🔄 提醒: 曾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并不代表以后100%不会再感染,有几种类型病毒交替流行。
03. 为什么多数是小朋友?
细看数据就能发现手足口病在五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病率最高,尤其是托幼和小学阶段。大人的感染比例较低,原因在哪?
年龄段 | 症状出现率 | 再次感染概率 |
---|---|---|
0-3岁 | 较高 | 高 |
4-6岁 | 偏高 | 中等 |
7岁及以上 | 较低 | 低 |
小朋友身体还处于发育期,免疫系统相对“青涩”。对新的病毒种类抵抗力有限,遇到陌生病毒更容易“中招”。再加上幼儿园、小学这些场所人多、近距离交流频繁,共同玩耍导致交叉感染机会增多。
再说,孩子自理能力有限,如厕后洗不干净手、喜欢将手放进嘴巴等习惯,无形中给病毒传播带来方便。这说明,年龄小并不是免疫力“低下”,而是身体缺乏特异性保护,再加上一些卫生习惯还没养成。
👶🏻 提示: 年龄越小,防护措施要更到位,尤其重视集体生活场所的洗手、物品卫生。
04. 病毒如何再次“攻击”?
简单来说,手足口病之所以能多次感染,有几个关键点。第一,市面上流行的肠道病毒亚型多样,彼此间差别大。孩子上个月感染了A16亚型,身体对这个型的免疫力提升,但遭遇EV71或者其他型时,体内原有抗体未必帮得上忙 [2]。
另一个原因是,部分孩子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保护期并不很长。有研究发现,部分感染者的抗体水平在一年后就明显下降了 [3]。如果遇到病毒变异,免疫系统也可能“认不出”新病原体。个体现状不同,免疫反应的速度也有快有慢,所以有些孩子一年内重复感染,而有些则间隔几年才中招一次。
生活中密切接触、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个人物品共用等习惯,也让病毒有了可趁之机。尤其是在家庭成员间,小孩之间的相互接触频繁,再加上症状轻微时很难被察觉,病毒传播的链条也变长。
🦠 要小心: 病毒“升级换代”,以及集体生活的密集,都可能让一次防护无效。
05. 预防措施和疫苗新进展
再说说预防。现阶段,国内批准上市的是针对EV71型手足口病的疫苗,对预防最严重的并发症有明显好处,但对肠道病毒的其他亚型效果有限 [4]。家长可以根据医生建议,带12至71个月龄的孩子接种EV71疫苗。这种接种方案不是“包治百病”,但对降低重症风险有好处。
除了疫苗,平时如何更好地防护?下面用表格简单列一列重点实用方法:
做法 | 具体建议 |
---|---|
勤洗手 | 如厕、饭前、外出回家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洗手 ⏲️ 不少于20秒 |
分开餐具和毛巾 | 家里孩子与成人分开使用日常物品,避免交叉污染 |
多通风 | 每天至少开窗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
适量蔬果 | 常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提高身体抵抗力 |
对于吃的方面,有些食物可以帮助身体免疫力提升。例如:
- 胡萝卜 + 富含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有助于保护上呼吸道和肠道健康 + 【建议炖汤、拌凉菜均可】
- 猕猴桃 + 维生素C含量高,增强身体自我修复能力 + 【每天1个即可】
- 鸡蛋 + 含有多种优质蛋白和微量元素,支持免疫细胞正常工作 + 【每天1-2个,清蒸或水煮更适合孩子】
✅ 补充: 手足口病高发期,儿童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呕吐等重症征兆,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处理。
06. 家庭护理和实用建议
一旦孩子不幸感染,科学护理尤为重要。护理的关键是针对症状缓解,比如皮疹可用温水轻轻清洗,但别涂刺激性药膏。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喝温水。孩子如果口腔溃疡严重,喝牛奶、蛋花汤之类较温和、易吞咽的流质食物较合适。
例如,上个月一家六口中,7岁的哥哥感染手足口病,最开始只是嘴里偶尔说疼,后来逐渐发展为持续咽痛,每次吃饭明显不想咀嚼。这时家长换用了更软的饮食,哥哥慢慢恢复,3天后退热、食欲恢复。
如果家中有多人,小朋友可安排休息在单独房间,尽量减少相互接触。日常用具、玩具定期消毒。家庭成员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对缓解传播有帮助。
🛁 别忘了: 家庭护理是辅助,持续高热、抽搐、精神异常等严重症状出现,第一时间就医更保险。
07. 关于手足口病的误区,别再被吓到了
有时候,谣言令人更焦虑。一些家长听说“孩子得过一次手足口病就安全了”,或者“长疱疹一定会并发心脏病”,其实科学证据并不支持这些看法 [5]。还有些人以为所有手足口病症状都很严重,实际大多数孩子几天内会自愈,且重症较为罕见。
还有人把手足口病传染期与发病期混为一谈,误以为皮疹消退即不具传染性。事实上,病毒在粪便中可排泄数周之久,即使孩子症状减轻,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还是很必要的。
这个话题告诉我们,科学认识才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焦虑于“绝对安全”没必要,关键是提升警觉,发现异常就及时干预。
🙌 再提醒: 没有哪种疾病百分百可防,但科学预防、注重卫生,“再次感染”也完全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 Ooi, M. H., Wong, S. C., Lewthwaite, P., Cardosa, M. J., & Solomon, T. (2010).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enterovirus 71. The Lancet Neurology, 9(11), 1097-1105.
- Yip, C. C., Lau, S. K., Woo, P. C., & Chan, K. H. (2013). Enterovirus 71 epidemic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mplications for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Expert Review of Anti-infective Therapy, 11(7), 701-713.
- Li, R., Zou, Q., Chen, L., & Zhang, H. (2017). Antibody responses and their duration after EV71 infection. PLoS One, 12(2), e0170219.
- Li, W., Teng, Z., Wu, J., et al. (2014). Immunogenicity and safety of an inactivated enterovirus 71 vaccine in healthy Chinese childre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The Lancet, 383(9916), 1297-1306.
- Solomon, T., Lewthwaite, P., Perera, D., Cardosa, M. J., McMinn, P., & Ooi, M. H. (2010). Virology, epidemiology, pathogenesis, and control of enterovirus 71.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10(11), 77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