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肺癌?
说起来,近年来身边总能听到有人或熟人朋友查出了肺癌。肺癌,简单来说,就是在肺部出现了异常细胞,这些细胞长得又快又没有规律,会挤压、破坏正常的肺组织。肺是我们用来呼吸的“空气工厂”,而肺癌就像突然涌入工厂的“不速之客”,影响呼吸、血氧供应等重要功能。
关于类型,肺癌主要有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前者更常见,增殖比较慢;后者少见,但往往进展特别快(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实际上,肺癌早期往往没什么特别症状,这也是很多人没有早点发现的原因。等到出现不适,多数已经发展较晚。肺癌不仅影响身体健康,也会带来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
这说明,了解肺癌的基础知识,对保持健康更有帮助。
02 肺癌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有些早期肺癌其实几乎没有不适,就跟感冒差不多,有的人只是偶尔清嗓、轻微咳嗽,不容易察觉。正常生活中,这些轻微的信号容易被忽视。不过,只要病情进展,症状就变得明显且持续,比如:
- 持续咳嗽(2周以上)——不是临时的,而是总也不好。
- 胸口闷痛,有时候运动、深呼吸后更严重。
- 咳血,甚至是少量混在痰里。
- 气短、呼吸困难,上下楼梯时会有明显胸闷。
-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人比较快地变瘦,没特别节食。
- 反复肺部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总是反复发作。
- 全身无力、乏力。
以一位61岁女性患者为例,她起初只是有点咳嗽和气短,以为是天气变化而忽略了,后续症状加重就医时,已确诊右肺上叶小细胞肺癌。
注意,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上述持续性且无明显原因的症状,最好及时到医院检查一下。尤其是本身吸烟或有肺部疾病史的人群,更应格外小心。
03 肺癌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会得肺癌?”其实,原因并不单一,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 吸烟。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研究显示吸烟导致约85%的肺癌病例(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不管烟龄多久、每天抽多少,肺癌风险都比不吸烟的人高很多。
- 二手烟。即使不自己吸烟,家人或同事吸烟产生的烟雾也会增加肺癌风险,特别是儿童和长期暴露的成年人。
- 空气污染。包括室外的雾霾,家庭里的油烟、煤烟,也会对肺造成长期刺激,增加癌变的可能。
- 职业暴露。接触某些职业危险因素,例如石棉、氡气(矿工更常见)、某些金属和化学品的人,肺部患癌几率有所上升(Alberg AJ et al., 2013)。
- 家族遗传和基因突变。有肺癌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也会更高,并且有时跟某些基因异常有关。
- 慢性肺部疾病。比如慢阻肺、肺结核、肺纤维化等长期疾病,使得肺部环境更易发生异常改变。
可以看出,除了吸烟,这些因素也值得我们留心。并非只有老烟民会得肺癌,非吸烟者也应了解相关风险。
04 如何诊断肺癌?
一旦怀疑有肺癌,检查就很关键了。早期发现,可以提升后续治疗效果。常用的检查方式具体包括:
- 胸部CT扫描:目前最常用,也最敏感的检测肺部肿块方法。比普通X光片能发现更小的病变。
- 支气管镜:相当于“内窥镜”,直接观察气道情况,并能在必要时取组织做活检。
- 组织活检:抽取可疑部位的一小块组织,在显微镜下确认是不是恶性肿瘤。
- 血液检查:肿瘤标志物(如NSE、CEA等)有助于后续评估,但不能单独用于诊断。
- 影像学分期:查一查有没有转移到其他位置,决定下一步治疗怎么做。
以刚才那位61岁女性为例,她在入院后就做了血液、肿瘤标志物、CT和支气管镜等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为小细胞肺癌。
检查过程一般都比较安全,但如果有疑问,可以事先跟医生沟通,有利于减轻紧张情绪。
05 肺癌的治疗方法与选择
说到治疗,肺癌的方案得看类型、分期、身体状况等综合决定。通常有以下主要方式:
- 手术:如果肿瘤没扩散太广,医生会考虑直接切除相关肺叶,就像维修工把故障部件取下来一样。
- 放疗:用高能射线照射肿瘤位置,适合不能手术或者术后配合巩固的患者。
- 化疗:全身用药,针对小细胞肺癌或已扩散病例,是目前延长生存时间的重要手段。
- 靶向治疗:主要针对有特殊基因突变的病人,副作用相对小。
- 免疫疗法:激发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给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Sequist et al., 2013)。
多数情况下,上述方法会联合使用,由肿瘤科、呼吸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新药物和治疗手段不断发展,极大增加了不同病种和不同时期患者的生存选择。不过,每个人体质不同,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也有差异。如果治疗期间有身体不适或者情绪波动,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会更容易调整方案。
06 肺癌患者的日常生活管理
患了肺癌,生活照样有质量。坚持合理作息和良好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身体和心情。比如:
- 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比如苹果、胡萝卜、番茄,每天都可以换着吃,有利于免疫力提升(Dai Q. et al., 2011)。
- 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豆制品,有助于身体修复。食物最好清淡,容易消化。
- 适度锻炼:散步、太极、拉伸等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恢复体力,不过要根据身体状态调整强度。
- 充足休息:保证晚上睡眠,避免熬夜,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
- 心理健康:遇到情绪低落时,尝试向亲友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支持。音乐、阅读、绘画都可以尝试,能帮心情平稳。
- 就医随访:积极按照医生建议复查,及时反馈用药反应,是后续健康的基础。
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适应方式不同,不妨多与医生和家属交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管理办法。
07 如何科学预防肺癌?
很多朋友关心: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能够直接帮我们预防肺癌的方法?确实有些健康习惯,对肺有正面的帮助。这里推荐几个简单易行的:
- 新鲜绿色蔬菜 + 含丰富纤维素和抗氧化成分 + 建议每天一到两种换着吃,比如菠菜、生菜、青椒等。
- 优质蛋白摄入 + 增强免疫力和身体修复 + 像豆制品、鱼肉、瘦肉每餐适当添加。
- 含硒的食物 + 有助于改善细胞抗氧化能力 + 如蘑菇、蛋类,每周可以换着吃。
- 多喝水 + 帮助代谢废物、保持呼吸道湿润 + 一天1500-1800毫升为宜。
除了饮食,平时记得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厨房油烟的聚集;适当运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功能。高危人群(如年龄接近50岁以上、有长期呼吸道疾病或家族史)可考虑定期做低剂量胸部CT筛查,有助早做发现。发生持续的咳嗽或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有时候,预防最好的方式是主动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积极沟通和求助。
📚 主要参考文献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Lung cancer. WH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 Alberg, A. J., Brock, M. V., Ford, J. G., Samet, J. M., & Spivack, S. D. (2013). Epidemiology of lung canc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lung cancer.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3rd edition. Chest, 143(5), e1S-e29S.
- Dai Q, Shu XO, Li H, Yang G, Cai H, Wen W, et al. (2011). Is dietary fa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lung cancer among never smoker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3(5), 1113-1119.
- Sequist, L. V., Waltman, B. A., Dias-Santagata, D., et al. (2013). Genotypic and histological evolution of lung cancers acquiring resistance to EGFR inhibitor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3(75), 75ra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