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肺癌:心胸外科专家为您解读关键知识
一天清晨,小李刚洗漱完,看着镜中的自己,心里有点发愣——最近咳得有点多,但觉得大概只是普通感冒,没太当回事。其实,像他这样的大部分人都很难和“肺癌”挂上钩。肺癌并非遥不可及,但很多关键事实和细节,往往被大家忽视。今天,咱们就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聊聊肺癌那些和每天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顺便提供一些实用建议,帮助你和家人看得懂,记得住,能用上。
01 肺癌的基本类型,到底啥意思?
简单来说,肺癌是发生在肺部的恶性肿瘤,就是肺里的某些细胞“变坏”了,开始胡乱生长,有点像工厂里的“坏机器”,不断制造不受控制的异常细胞。肺癌主要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前者生长特别快,转移能力强;后者则占大多数(约85%),进展相对慢些。
认识这两类的区别很重要。小细胞肺癌多见于重度吸烟人群,容易早期出现转移,治疗方式偏重化疗、放疗联合。而非小细胞肺癌,又分成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几种亚型,手术有时能带来治愈机会。理解不同类型肺癌,能让我们一旦遭遇可疑症状,能更快地配合医生,尽早开始治疗。
🧐
02 警惕肺癌的早晚症状
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
不少朋友会觉得,身体小咳小喘不算啥。但早期肺癌往往真就只是偶尔轻微咳嗽、小小的胸闷,或者偶尔带点血丝的痰。很多人以为秋冬咳嗽很常见,于是耽误了早期发现的机会。尤其是没有明显诱因时,症状似有若无,容易被当成日常小感冒。
明显症状才引起重视
到了后期,一些症状就变得难以忽视:持续不断的咳嗽、咳嗽带血、胸口发紧甚至疼痛、呼吸费劲,或者莫名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有位年约五十岁的男患者,平时生活习惯良好,没有基础病,2年前因咳嗽、咳痰被查出小细胞肺癌,但刚开始也只是偶尔咳嗽罢了。近期才因严重食欲变差、体重明显下降来医院复查,发现已出现骨转移。这说明,有些症状一旦持续且加重,真不该拖延,要尽快看医生。
🚨
03 为什么会得肺癌?
很多人想知道,肺癌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风险背后的原因与我们生活很相关:
- 1. 吸烟 烟草中的致癌物不断损伤肺细胞,有研究显示,长期吸烟者罹患肺癌的风险可高达不吸烟者的20倍(Siegel et al., 2023)。
- 2. 空气污染 中国北方冬天雾霾重,或家里常年炒菜油烟,暴露的颗粒物也会刺激气道,增加细胞DNA损伤,进而提升患肺癌概率(Mao et al., 2022)。
- 3. 家族遗传 如果一等亲中有肺癌病史,个人的发病风险会高于一般人群,说明基因也会“携带风险因子”。
- 4. 工作和其他暴露 职场中如长期暴露于石棉、铀、氡等致癌物,同样容易诱发肺部细胞发生异常。
- 5. 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基因突变概率提高,中老年人更容易中招。
看到这些因素,其实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绕不开几个。这就是提醒,关注身边的健康风险,别以为“别人家”的事。(参考文献:Mao, Y., et al. (2022).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risk of lung cancer: update. Cancer Journal, 28(3), 180-188.)
04 肺癌怎么查出来?
发现肺癌没靠“感觉”,主要还是靠专业检查。医生一般会根据症状和风险情况,安排下面几类检查:(全部不是人人都需要,症状明显或有高风险时才建议做)
最终的确诊都要靠病理检查,也就是说必须“看到”异常细胞,才能下结论。比如上面提到的患者,正是靠病理活检明确是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结果也精准归类,才有了后续的针对性治疗。
🔬
05 肺癌都怎么治?
治疗肺癌,就像修复大楼中的“故障单元”,关键看肿瘤分型、大小、位置和有没有转移。常见方式有这些:
- 1. 手术切除 主要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相当于是“根除”,切掉异常细胞,术后随着肺功能恢复,很多人生活质量不错。心胸外科在这里起到主导作用。
- 2. 放疗 某些部位或手术不能彻底切除的肿瘤,放疗可用来“定点清理”,也常与化疗、免疫等组合。
- 3. 化疗 常用于小细胞肺癌和晚期病例,系统性地攻击异常细胞,副作用较多,但能延缓病程。
- 4. 靶向与免疫治疗 一些特别类型肿瘤有“靶点药”、免疫药物,癌细胞就像披上了“伪装服”,而这些新药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异常。
- 5. 支持与对症治疗 这一步很重要,保证身体营养与舒适,比如对于体重下降、食欲变差、疼痛等,适度补充营养、镇痛、维生素、电解质可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上述男患者,确诊后首先接受了化疗、再联合免疫药物对抗骨转移,同时配合疼痛缓解和输液支持,这些措施综合起来,让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不同分期对应的治疗侧重点不一样,早期强调根治,晚期讲究控制和舒适。
💡
06 日常怎么做能帮预防肺癌?
其实,做到这些并不难,有意识地坚持、适度调整生活,就能让健康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遇到反复咳嗽、突然体力下降等变化,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往往比焦虑等待要靠谱得多。
🌞
主要参考文献
- Siegel, R. L., Miller, K. D., Fuchs, H. E., &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 Mao, Y., Zhang, S., Zhang, L., Wang, Y., & Wang, W. (2022). Ambient air pollution and risk of lung cancer: update. Cancer Journal, 28(3), 180-188.
- Massion, P. P., & Walker, R. C. (2014). Lung cancer screening: Time to implement.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89(7), 926-931.
- Lam, T. K., Cross, A. J., Consonni, D., Randi, G., Bagnardi, V., et al. (2009). Intakes of red meat, processed meat, and meat mutagens increase lung cancer risk. Cancer Research, 69(3), 932–939.
- Lee, I-M., & Pate, R. R. (2020). Physical activity and lung cancer risk: the potential mediating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Chest, 157(5), 1120–1129.
- UpToDate. (2024). Lung cancer: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
- Mayo Clinic. (2023). Lung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