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为女性健康开启新路径

  • 12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为女性健康开启新路径封面图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为女性健康开辟的新道路

01 简单了解乳腺癌和内分泌治疗

在日常聊天中,有人提起“乳腺癌”,旁边的人都不约而同点头,有点怕,却又不太明白其中的门道。其实,乳腺癌就是乳腺里的细胞出现了不正常增长,这些异常细胞有时候还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地方。说到内分泌治疗,就像给乳腺癌安装了一道“闸门”,主要针对体内的激素反应,让癌细胞“断口粮”,因此在现代乳腺癌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 内分泌治疗不等于普通的药物治疗,它主要利用调节身体激素水平,来影响肿瘤发展过程。

所以,有的女性朋友得知自己患了乳腺癌,医生会首选让她做内分泌治疗而不是化疗或放疗,这和肿瘤的“性格”息息相关。

02 哪类乳腺癌适合内分泌治疗?

  • 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 这是内分泌治疗最主要的对象。研究显示,ER+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总数的七成(Harbeck & Gnant, 2017)。只有这些类型的肿瘤,对激素的变化才敏感。
  • 孕激素受体阳性(PR+)乳腺癌: 这一类也可以通过调控激素起到防控作用。
  • HER2阳性或三阴性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作用有限,通常需要配合其他方案。
乳腺癌类型 是否适合内分泌治疗
雌激素受体阳性/孕激素受体阳性 ✔️ 推荐
HER2阳性 ➖ 视情况
三阴性 ❌ 基本无效

40岁的林女士被确诊为早期ER+乳腺癌,医生为她制定了内分泌药物治疗计划。从她的经历可以看出,特定乳腺癌类型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影响很大。

03 适应症详解:哪些人需要?

内分泌治疗不是每个乳腺癌患者的必选项,具体人群如下:

  1. 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最核心人群,无论肿瘤分期如何,只要受体阳性就能获益。
  2. 绝经前和绝经后女性:绝经状态直接影响药物的选择方式。
  3. 肿瘤分期:早中期患者,可以作为缓解和预防复发的主要手段;晚期患者,则常作为长期控制的管理方式之一。
  4. 男性乳腺癌:虽然少见,但也有内分泌治疗的指征。这一点有时候容易被漏掉。
🔔 35岁女性,因家族有乳腺癌史,发现肿块后就医,经检查为PR阳性,并处于早期阶段。在医生建议下,选择了内分泌治疗辅助方案。这个例子说明适应症群体需要全面评估。

04 常用药物都有哪些?怎么起作用?

简单来说,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种类并不算太复杂:

药物类别 机制 常用代表
芳香酶抑制剂 抑制体内雌激素生成,降低激素水平 来曲唑、阿那曲唑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SERM) 阻断雌激素与受体结合 他莫昔芬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类似物 控制卵巢激素分泌 戈舍瑞林
💊 不同药物针对不同人群,比如绝经前后女性用药方案差别很大,具体选择切勿自行决定。

35岁男性乳腺癌患者,查出ER阳性后,医生为其选择了SERM类药物。他的治疗启发我们,男性患者同样可以从合理用药中获益。

05 治疗中的副作用要怎么管理?

没有哪种药物一帆风顺,内分泌治疗也是如此,不过绝大多数副作用并不严重,经过调整就能大大缓解。常见副作用包括:

  • 潮热、出汗
  • 关节不适或僵硬
  • 骨密度降低
  • 情绪变化
  • 偶有恶心
⚠️ 出现持续不适时,最好的办法是及时跟医生沟通,不要自己停药。
副作用生活建议
潮热/出汗 多喝温水,少吃辛辣,备一件可随时换的薄外套
关节僵硬 适度活动,做关节保健操,注意热敷
骨密度降低 平时多晒太阳、吃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豆制品和牛奶
情绪波动 学会倾诉,适当运动有好处

06 未来方向:有哪些新希望?

近年来,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领域有了不少新突破。比方说,研究者在不断开发新的靶向药物和联合用药策略,努力提升疗效、减少副作用。例如CDK4/6抑制剂(如帕布昔利布)结合内分泌药物,为一部分疾病进展较快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Turner et al., 2015)

此外,分子分型和基因检测也正在走进临床,可以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路径,最大化药效,最小化损失。这类“个性化医疗”,正在慢慢成为现实。

🌱 病友交流群和心理疏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关注身心整体健康。

38岁的张女士在复发后,医生为她推荐靶向药联合内分泌治疗,她的肿瘤进展得到了良好控制。这种新药方案的出现,不仅延长了无疾病生存期,也让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许多。

参考文献

  • Harbeck, N., & Gnant, M. (2017). Breast cancer. The Lancet, 389(10074), 1134-115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1891-8
  • Turner, N. C., Ro, J., André, F., Loi, S., Verma, S., Iwata, H., ... & Slamon, D. (2015). Palbociclib in Hormone-Receptor–Positive Advanced Breast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3), 209-219.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505270
  • Burstein, H. J., Lacchetti, C., Anderson, H., Buchholz, T. A., Davidson, N. E., Gelmon, K. A., ... & Hudis, C. A. (2019).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for Women With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ASC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cused Update. J Clin Oncol, 37(5), 423-438. https://doi.org/10.1200/JCO.18.0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