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帕金森:揭开早期症状的面纱
有时候,家里年纪大的亲人会突然停下,像在想什么;又或是你发现自己走路时步子变小了,动作没以前灵活,这些微妙的变化可能让人疑惑:“是年纪大了,还是身体某个地方出了问题?”
其实,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可能与帕金森病有关。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帕金森不仅仅是“手抖”,早期出现的信号,常常被当成普通的衰老忽略。今天就聊聊,这个常被误解的神经系统病,怎么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
01 帕金森病,其实是什么?
帕金森病,医学上叫做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大脑里控制运动的区域——黑质里的神经细胞逐渐减少导致的慢性病。人们最常提到“手抖”、“动作变慢”,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这种病会影响身体的运动协调,日常小动作变得不顺畅;更重要的是,它来的慢,不容易被察觉。
专家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每100个人中有1个人在60岁后会患帕金森(Pringsheim et al., 2014)。随着平均寿命延长,这个数字可能还会继续攀升。这提醒我们,了解这个病的基础知识,非常有必要。
02 早期信号:你注意到这些变化了吗?
很多帕金森患者刚开始没有“典型”的手抖,而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毛病:
- 写字越来越小,字迹变得“缩手缩脚”
- 表情变少,别人说你“看起来有点冷淡”
- 走路步幅不大,转身动作变慢
- 说话声音逐渐变小
- 一个62岁的女性,原本爱打毛衣,有段时间发现手腕总觉得绷紧,毛线织得没以前工整。自己没当回事,家人以为是“更年期”。后来由医生诊断为早期帕金森。
这些细微改变,往往最先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判断是不是帕金森,不是靠某个症状,而是这些小变化叠加出现时,才值得留心。
03 震颤:小动作里的重要信号
在所有帕金森的信号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手指、手掌不自主的“小抖动”。医学上叫“静止性震颤”,意思是手没有活动时,反而容易抖起来。刚发现时,这种抖动很轻微,比如坐着看电视时,大拇指无故地微微颤动。
案例分析:有位68岁的男性,平时打牌时朋友发现他把牌拿在手里时会不自觉地发抖,但把手攥成拳头或者活动时症状反而消失。这种“休息时抖、运动时不卡”的特点,是帕金森早期的重要线索。
不过,需要注意,震颤不是每个帕金森患者都会有,也可能因情绪紧张而加重。不要单靠“手抖”断定自己患病,有疑问时还是得请专业医生来判断。
04 行走、平衡能力的隐形变化
除了手抖,由身体运动受限带来的变化也很值得关注。不是突然摔倒,而是步伐变小、起步困难。例如,有位74岁的男性本来喜欢晨练散步,近半年总觉得“迈不开腿”,走路像被什么黏住一样。走几步后才能慢慢变顺畅。
这类“起步难”容易误以为是关节问题,其实根源在于大脑对身体动作“发号施令”的能力减弱。而且早期平衡能力下降可能还没到“摔倒”的程度,只是拐弯转身的动作变慢,有时候站着拿东西时容易晃一下。
表现类型 | 日常场景举例 | 提醒信号 |
---|---|---|
起步困难 | 起床走第一步卡顿 | 重复2周以上建议就医 |
步伐变小 | 步速明显慢于同龄人 | 不是简单的“累”可以解释 |
转身困难 | 转身幅度小,动作呆板 | 出现频率增加需重视 |
这说明,帕金森引起的不是单一动作的问题,而是整个动作计划和执行的能力在“逐步掉档”。
05 情绪和认知也会被“牵连”
说起帕金森,很多人只关注肢体变化,忽略了它对大脑其他功能的影响。有些早期患者会变得“不爱说话”、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轻微的记忆力下滑。
例如,一位65岁的女性,近半年常常感到莫名的郁闷,对原本喜欢的事情提不起兴趣。家人觉得是“心情不好”,但实际上是帕金森带来的多巴胺减少,影响了大脑的“快乐枢纽”和“思维引擎”。
研究发现,至少有30%的帕金森患者在早期伴有情绪障碍(Aarsland et al., 2009)。一旦察觉到这种“性格变化”,比如突然变得消极、做事变慢,持续数个月时,除了考虑心理问题外,也要想到可能和神经系统有关。
06 为什么会得帕金森?(只讲“为什么”)
帕金森的病因很复杂,和遗传、环境、年龄等多个因素叠加有关:
- 年龄增加:60岁后风险迅速上升,和神经细胞自然减少有关
- 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此病者发病风险更高
- 环境暴露:部分研究证实,长期接触农药或有机化学物者,患病比率偏高(Van Maele-Fabry et al., 2012)
帕金森发病机制主要和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减少相关。多巴胺就像身体动作的“信使”,它减少了,动作就变慢或者出错。至于为什么会减少,目前认为和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相关,但还没有谁能百分百预防它的发生。
07 日常怎么应对,能预防吗?
- 适量运动:规律的轻度有氧运动(如快步走、太极、慢跑)+ 肢体拉伸运动,有助于神经活动和身体协调。
建议: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钟慢步行走。 - 均衡饮食:蔬菜、水果、深海鱼富含抗氧化物,有助减少神经退行风险。
推荐食物 具体好处 食用建议 菠菜(富含叶酸) 有助神经系统健康 每周至少3次,和蛋类同食可更好吸收 三文鱼等深海鱼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益神经 每周1-2次为佳 蓝莓等浆果 含抗氧化物,减缓神经老化 每天一小把,新鲜或冷冻均可 - 睡眠规律:充足的优质睡眠能帮助大脑排除代谢废物,有利于神经细胞养护。
建议:成人每晚7-8小时,午休20分钟,小睡宜短不宜长。 - 及时就医:出现前面提到的手抖、动作缓慢等情况两周以上,首选去神经内科就诊,大型综合医院或专科门诊均可。
40岁后如果有家族史,两年做一次神经系统检查可帮助早发现。
回头看会发现,帕金森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会有,也不是只有“抖手”才算数。多留心生活中的微妙变化,早一点咨询医生,比等到身体“卡壳”强得多。其实,保持好奇、积极面对,选择恰当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 参考文献
- Aarsland, D., Larsen, J. P., Lim, N. G., et al. (2009). Range of neuropsychiatric disturbance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80(8), 928–930.
- Pringsheim, T., Jette, N., Frolkis, A., & Steeves, T. D. (2014). The preval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Movement Disorders, 29(13), 1583–1590.
- Van Maele-Fabry, G., Hoet, P., Vilain, F., & Lison, D. (2012).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pesticides and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46, 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