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不良习惯与心梗:潜藏在生活细节中的隐患

  • 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不良习惯与心梗:潜藏在生活细节中的隐患封面图

不良习惯与心梗:潜藏在生活细节中的隐患

01 心梗是什么?身体的警报 🚨

偶尔听到有人说哪位亲友“突然心脏不舒服”,但没过多久竟遭遇严重意外。这类事情看似离生活遥远,其实有时只是一个普通的清晨、一次急匆匆的上班路,毫无征兆。“心梗”常常在平淡的日子里现身,没有派头,只有风险。

简单来讲,心梗,就是医学上说的“心肌梗死”。它是指给心脏供血的小血管(冠状动脉)被堵住,心脏得不到血而坏死。如果抢救不及时,有可能危及生命。不少患者早期就是感觉有点闷、偶有疲惫,真正让他们重视时,却来不及了。

小提示:
  • 轻微、短暂的不适,也有可能在预示着隐患。
  • 持续胸闷、胸痛要尽快就医,别等侥幸。

02 被忽视的心梗风险因素 🧩

风险因素 表现或影响 生活例子
高血压 压迫血管壁,易致损伤 比如刘叔叔,平时血压有点高,总觉得头晕是小事,坚持不吃药,结果一次下楼梯后突发胸痛。
高血脂 血管堵塞风险大增 爱吃烧烤的王先生,体检总是高血脂,没太重视,后来运动时心慌加重。
糖尿病 动脉更容易受损害 55岁的赵女士,糖尿病多年,偶尔在天气变化时感觉胸脯发紧,结果确诊早期心梗。
吸烟 加速动脉硬化 小张上班压力大,烟不离手,体检曾查出动脉斑块。
家族遗传 父母有心梗史增加风险 30多岁的陈小姐,没有明显不良习惯,父亲因心梗早逝,每次胸闷都担心遗传。

医学调查显示: 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比普通人高约2倍。(Arnett et al., 2019, Circulation

03 饮食习惯怎样影响心脏健康?🥢

平时吃得很油腻,或者喜欢重咸、甜食多,长此以往,都是给血管“添堵”。饮食不当会让血液变稠、脂肪沉积,形成斑块堵塞血管——比如过去“一顿火锅加几瓶饮料”,不难让血脂、血糖同步升高。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东亚饮食中,动物脂肪和精制糖的摄入增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紧密相关(Kannel et al., 2008, Am J Clin Nutr)。粮油过多、咸菜腊肉与高发心梗之间的联系,已经很明确。别忽视日复一日的小习惯,时间一长,对心脏的影响是“积硅步以至千里”。

饮食自查:
  • 每周高油高盐外卖次数 ≥ 3?
  • 饮料、甜食当水喝?
  • 饭桌上常有肉、缺少粗粮蔬菜?

04 缺乏运动让心梗“静悄悄”接近 🛋️

很多人工作一天,连动一动的时间都觉得奢侈——早上赶公交,晚上倒头就睡。长时间坐着不动,血液循环变慢,人体新陈代谢也跟着“拖慢速度”。可以看作,血管的“交通要道”因不常运行,慢慢变得狭窄甚至淤堵。

研究提示,久坐时间每增加2小时,心脏疾病发生率高出12%。(Pandey et al., 2016, JAMA Cardiol

生活现象:
  • “电脑一坐就是半天,站起来时还头重脚轻。”
  • “有朋友健身坚持不下来,反而一年比一年胖。”

05 长期压力,心脏也会“扛不住” 💢

有些人表面看没什么毛病,内心却长期紧张焦虑。工作压力大、睡眠不好,每天身心都紧绷着。其实,精神压力也是诱发心梗的重要原因。应激激素长时间处于高水平,会让心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波动,这些变化一次两次不会有事,但积累下去,带来不小的隐患。

2022年一项汇总分析发现,长期高压人群心血管病风险高出20%—30%(Steptoe & Kivimäki, 2022, Annu Rev Public Health)。

例如,42岁的周先生,工作总处高强度状态,晚上常常失眠,没觉得身体有大问题,但体检时血压、血脂均已超标。

偶尔焦虑不可怕,持续的压力才要引起重视。

06 改变生活细节,为心脏建立“安全区” 🌱

好做法 具体建议 有益功效
吃得健康 选用粗粮杂豆、绿叶蔬菜,每餐搭配新鲜水果。 补充膳食纤维,帮助减少胆固醇吸收1
适度活动 每天快走30分钟,周末可骑行、慢跑。 促进血液循环,让血管更有弹性2
作息规律 晚10:30入睡,争取7小时优质睡眠。 降低体内慢性炎症水平3
情绪疏导 每周静心冥想或听音乐,学会表达压力。 减少激素波动,保护心血管4
日常建议:
  • 菜品搭配多样,主食粗细结合。
  • 上班族建议每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
  • 遇到持续胸闷、呼吸不畅,及时到正规医院心内科检查。

其实,生活中的小改变积少成多,对心脏而言,就是“建起防护墙”。等发现问题再急救,不如早一点把健康的主动权握在手里。

有人说,心脏像工厂的发动机,维护得好,用得才更久。对它温柔一点,多一点关心,本身就是最实用的医学智慧。

参考文献

  • Arnett, D.K., Blumenthal, R.S., et al. (2019). 2019 ACC/AHA Guideline o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140(11), e596–e646. https://doi.org/10.1161/CIR.0000000000000678
  • Kannel, W.B., D'Agostino, R.B., et al. (2008). Perspectives on the 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9(5), 1494S–1498S. https://doi.org/10.3945/ajcn.2008.26720D
  • Pandey, A., Salahuddin, U., et al. (2016). Continuous dose-response association between sedentary time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MA Cardiology, 1(5), 575–583. https://doi.org/10.1001/jamacardio.2016.1637
  • Steptoe, A., & Kivimäki, M. (2022). Stres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43, 449-465.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ublhealth-052020-01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