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与肾结石:看似冤家的两位伙伴
01 痛风的真相:从代谢紊乱说起 🔍
简单来讲,痛风其实是尿酸堆积惹的祸。当我们吃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啤酒)时,身体会产生大量尿酸。正常情况下,肾脏会像“清道夫”一样把它们排出去。但如果尿酸太多、肾脏排不出去,血液里的尿酸水平就会升高,久而久之,尿酸结晶就会在关节或软组织“安家”,引起疼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第一次痛风发作时是在大脚趾关节,疼得睡不着觉。
痛风的威胁不仅仅只是暂时的疼痛,“反复发作”会让关节损伤、畸形,还能影响肾脏功能。研究数据显示,持续高尿酸血症的人发生肾脏疾病的风险更高(Li et al., 2020)。
别忽视:部分患者会因为尿酸长期超标,进而诱发或加重肾结石等其他健康问题。
02 肾结石的成因:隐秘的生活方式之敌 💧
- (1)饮水量少:长期喝水太少,尿液就会变浓,结石物质容易堆积成块。
- (2)爱吃高盐高蛋白食物:比如动物内脏、部分海鲜,可能让尿液里钙、草酸、尿酸浓度升高。
- (3)久坐不动:活动量小、出汗少,尿量减少,也间接导致肾结石风险提高。
- (4)家族遗传:如果父母得过肾结石,患病概率会更大。
肾结石初期可能没有太多不适,只有轻微的腰胀感或排尿变涩。一旦结石体积增大或卡在输尿管,剧烈疼痛甚至血尿就可能出现。结石的长期刺激,还会引起感染、肾积水等问题。
03 痛风与肾结石的微妙关系 🔗
痛风和肾结石的“牵挂”其实在于尿酸。科学数据显示,痛风患者的高尿酸血症,让尿酸结晶更易在肾脏沉积,成为尿酸性肾结石的温床(Wijnands et al., 2019)。简单来讲,如果痛风治疗不当,尿酸长期居高不下,患肾结石的机会比一般人高2-3倍。
其实,两者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双重受害”。有高尿酸的人也不一定会得结石,但两种“老病友”常常因生活方式、遗传等共同因素而结伴出现,提醒人们不要掉以轻心。
04 症状识别:痛风VS肾结石 👀
判断身体的小信号,能帮我们争取最佳治疗时机。虽然痛风和肾结石都让人感受到“痛”,但疼痛的位置、性质和发作方式大有不同。
05 预防维护:如何避开双重困扰 🕊️
降低痛风和肾结石风险,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难,重点关注饮食、水分和日常活动。
- 樱桃 + 有助于降低血尿酸
每周2-3次、每次半碗为宜 - 低脂乳制品 + 辅助尿酸排泄
每日1杯酸奶或牛奶,有好处 - 柠檬水 + 帮助预防结石形成
每日早上一杯500ml,促进尿液碱化 - 全谷杂粮 + 血糖、尿酸都友好
米饭、面包中加入燕麦或藜麦
日常喝水建议 | 成人每天饮水量推荐2000ml左右,要分次补充,不渴也要主动喝水。 |
适量运动 | 快步走、慢跑、游泳,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能帮身体代谢“垃圾”。 |
规律体检 | 建议一年测1次尿酸、肾功能或尿常规,尤其是有家族史的人。 |
06 治疗策略:共存的疾病如何应对 🩺
- 药物治疗:降尿酸药(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和溶石药分开使用,避免肾毒性累加,必须有肾功能监测做依托。
- 伴发结石时:必要时采取碎石术、腔镜或体外冲击波(不同于单纯痛风治疗),注意防止尿路梗阻。
- 饮食及生活方式管理:绝不是“只改饮食就够了”,药物+运动+生活管理协同,才能减少反复发作。
要强调的是,药物选择、治疗时机和具体措施需要个体化,千万不要自行盲目服药或随意停药。出现复发或不明疼痛时,建议前往正规的肾脏或风湿免疫专科进一步评估。
总结下来,痛风和肾结石其实并不是生活的“必修课”,你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的小习惯为自己减去很多麻烦。喝水、均衡饮食、适当活动、定期体检——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往往最见功夫。没必要焦虑,跟身体做好朋友,好习惯慢慢养成,健康自然就会留下来。
- Li, S., Zhang, Q., Zeng, C., Wang, Y., & Wei, F. (2020).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out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A case–control study.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22(1), 228. https://doi.org/10.1186/s13075-020-02290-0
- Wijnands, J. M. A., Viechtbauer, W., Manrai, A. K., Herings, R. M. C., Meuleman, Y., Spaetgens, B., et al. (2019). Serum uric acid levels and the risk of kidney ston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14(4), e021687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