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无症状:该治疗还是观察?
01 什么是高尿酸?
朋友聊天时,有人会说“体检尿酸有点高,但没啥感觉,应该没事吧?”其实,很多人对高尿酸的印象还停留在“只是化验单上的一个数值”。
尿酸是一种人体正常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正常情况下,大部分人不会明显感觉到它的存在。偶尔体检发现数值高一点,未必立刻出现健康问题。不过,当这个数值持续偏高时,身体可能就在悄悄发生改变。
(参考:Richette, P. & Bardin, T. (2010), "Gout", The Lancet, 375(9711), 318-328.)
02 高尿酸无症状:隐形信号如何识别?
很多人检查报告里发现尿酸升高,但生活中没有脚肿发红、关节痛等明显表现,这种情况被称为“无症状高尿酸”。
说起来就像是头顶上悬着一把小伞,平时不起作用,但遇到风雨时,它的存在就变得很关键。
类型 | 是否有症状 | 常见表现 |
---|---|---|
高尿酸血症(无症状) | 否 | 一般无自觉症状 |
痛风发作 | 是 | 脚踝、脚趾剧烈疼痛、肿胀 |
03 为什么高尿酸?— 主要成因与风险因素
其实高尿酸这事儿,和生活习惯、遗传以及健康状况都有关。有的人喝一点酒、吃点肉,尿酸就刷刷上去了,有的人则相当稳定。医学研究表明,以下几个因素值得重视:
- 饮食: 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容易让尿酸升高。
有位38岁男性,每周聚会几次,有啤酒、火锅,这次体检尿酸475μmol/L。 - 体质: 遗传影响大,家族里有人有高尿酸或痛风,自己出现的概率就高。
- 肥胖与代谢: 体重高、血糖高,身体代谢尿酸的能力会变弱(Dalbeth, N. et al., "Gout", Lancet, 2016)。
- 肾功能: 肾脏像过滤器,负责把多余尿酸排掉。如果几十年里肾脏功能一点点减弱,尿酸也会慢慢往上爬。
- 药物: 有些降压、利尿药会影响尿酸代谢,让数值悄悄上升。
04 高尿酸:无症状时要不要治疗?
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果没有关节痛,只是体检单上的“高尿酸”,要吃药吗?
目前医学界建议(Richette & Bardin, 2010):
如果仅有尿酸升高,没有痛风、肾病、结石等并发症,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立刻吃降尿酸药。但这不代表可以完全放松警惕。
- 哪些情况需要开始治疗?
-
- 已经出现痛风急性发作;
- 长期尿酸偏高并出现肾结石或者慢性肾病;
- 高危患者如肾功能差、心脑血管病、有家族史。
05 生活方式改变:对高尿酸有多大作用?
虽然没症状,但通过生活调整,绝大部分人都能让尿酸趋于稳定。有研究显示,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可以明显降低高尿酸风险(Choi, H.K. et al., "Purine-rich foods, dairy and protein intake, and the risk of gout in me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4)。
建议:适量饮用,每天1-2杯。
建议:新鲜食用,每次10颗左右。
建议:成人每日1500-2000ml为宜。
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比如快走。
06 如何判断高尿酸的处理方式?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发病风险都不一样,决策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你是体检发现单纯高尿酸,没有其他并发症,那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调整好生活方式—饮食、运动、水分。定期复查尿酸指标,一般半年到一年一次。如果家族有痛风、本人有肾结石或肾功能异常,最好与专科医生沟通,决定是否需要药物干预。
行动建议清单 📝
- 定期监测尿酸(建议半年至一年一次)。
- 重视肾功能、血压、血糖等综合指标。
- 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时,及早就医。
- 有家族史或合并其他慢性病者,适当向专科医生咨询。
其实,只要做好日常管理,大多数无症状高尿酸的人都可以和“高尿酸”长期和平共处,生活质量不会受到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 Richette, P. & Bardin, T. (2010). "Gout." The Lancet, 375(9711), 318-328.
- Dalbeth, N., Merriman, T.R., Stamp, L.K. (2016). "Gout." Lancet, 388(10055), 2039-2052.
- Choi, H.K. et al. (2004). "Purine-rich foods, dairy and protein intake, and the risk of gout in me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0(11), 1093–1103.
- Liu, R. et al. (2015).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and Gout in Mainland China."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