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里有一颗星星”——深入探讨脾脏肿大与治疗的必要性
01. 脾脏的功能,你真的了解吗?🟢
很多时候,大家对脾脏的印象就是“长在腹部左上角的小器官”,没什么感觉,也很少听到身边有人谈论。事实上,脾脏在体内的角色,不亚于一个带有多重身份的小管家—— 既帮助维持健康的免疫系统,也参与血细胞的管理。
主要功能 | 具体表现 |
---|---|
免疫防御 | 帮助识别和清除侵入体内的病原体,比如细菌和病毒 |
红细胞处理 | 筛查和清除老化、损坏的红细胞 |
血液储存 | 在急需血量时(比如大出血),脾脏会“借”出一部分血细胞,作为应急小仓库 |
02. 脾脏肿大的常见信号:看似不起眼的小变化
其实,脾脏肿大(医学上叫“脾肿大”)初期经常悄无声息,不少人根本察觉不到。只是偶尔在洗澡或体检时,摸到腹部左侧似乎“鼓”了一点,或总觉得这侧“不舒服”, 并不剧烈,有时伴有轻微饱胀感。也有人觉得饭量减少,但并未联想到脾脏的毛病。
比如,一位42岁的女性,在家吃饭后经常觉得肚子左上方“顶着”,偶尔还有点恶心,但以为是消化不好。直到腹部体检,才发现脾脏已经肿大。
03. 脾脏肿大的成因有哪些?
能让脾脏变大的“罪魁祸首”有不少。临床上,主要分以下几类:
- 感染类:各种病毒(如EB病毒、乙肝病毒)、某些细菌或寄生虫(如疟疾)都可能造成脾脏增大。
- 血液系统疾病:比如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这些情况常伴有血液成分的异常。
- 肿瘤或异常细胞增殖:脾脏本身或周边器官如肝脏的恶性细胞增生也可影响脾脏大小。
- 其他全身性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往往让脾脏承担更多过滤血液的“压力”,久而久之就可能肿大。
研究指出,在慢性乙肝患者中,脾脏肿大的发生率可达到30%以上[1],提示其并非“小概率事件”。
04. 明显症状及脾脏肿大的诊断方式
脾脏明显肿大时,有些警示信号就不再“低调”了。持续性的左上腹疼痛、触摸可及的包块,甚至因脾脏压迫胃部导致饭量显著减少, 又或易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这类情况才让很多人重视起来。
明显症状 | 常见表现 |
---|---|
持续腹痛 | 尤其以左上腹为主,站立弯腰时感加重 |
身体容易出血 | 如鼻血、牙龈出血或者皮下淤青 |
感染易发 | 比如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感冒难愈 |
诊断上,目前最常用的是超声波检查(B超),能快速判断脾脏大小、形态及有无合并病变。对于原因不明的脾肿大,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血常规、骨髓穿刺或者CT/MRI等多项辅助检查。
05. 治疗方案:选择要量体裁衣
治疗脾脏肿大,医生会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制定方案,并非所有患者都需要手术,具体做法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 病因治疗: 针对传染病(如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优先考虑抗病毒或抗生素药物。如果因血液病引起,则需针对原发疾病处理。
- 观察随访: 某些轻度肿大且无症状的患者,医生会建议定期追踪脾脏大小和相关化验指标。
- 介入或外科治疗: 若肿大明显或引发严重压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考虑血管介入手术或脾切除。
有位58岁的男性因进食困难就诊,B超发现脾脏巨大,伴有持续性腹痛,经多学科讨论后采取血管介入治疗,术后恢复良好。这提示每个人的治疗选择都需“量体裁衣”。
06. 什么时候才需要“切除”脾脏?
脾脏切除(脾切除手术)并不是常规操作,医生一般会慎重权衡。大体来讲,只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考虑:
- 脾脏肿大压迫其他重要脏器,或引发内脏损伤/出血
- 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药物无法控制的病情
- 受到外伤等导致脾脏破裂、急性大出血
不过也要知道,切除脾脏后人体的免疫能力会下降,易感染某些细菌,尤其是肺炎球菌等。部分患者术后还需长期防感染治疗,例如注射相关疫苗、按医嘱随访。
07. 生活调整和康复建议:让身体慢慢回正轨 🌱
切除脾脏或经历了脾脏手术的人,并不是“人生再无健康”。相反,科学合理地调整生活,可以大大减少感染和其他意外。
- 均衡饮食:多摄入新鲜蔬果、高蛋白食物,有助于修复和提升免疫力。
- 适当锻炼:不必勉强剧烈运动,但可以选择散步、轻量有氧为主。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
- 控制伤口感染:术后初期保持切口干净,避免用力提重物或剧烈活动。
- 及时接种疫苗:尤其针对肺炎链球菌、流感等,按医生建议接种。
- 出现发热或异常症状,要及时复诊。
参考文献
- Mahteme, H., Nilsson, L., Smedmyr, B., & Wahlin, A. (1997). Splenomegaly i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Journal of Hepatology, 26(3), 666-669. https://doi.org/10.1016/S0168-8278(97)80242-1
- Fogarty, P. F., & Berg, J. D. (2011). Splenic Function and Splenectomy.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4(19), 1789-1800.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003951
- Di Sabatino, A., Carsetti, R., & Corazza, G. R. (2011). Post-splenectomy and hyposplenic states. Lancet, 378(9785), 86-97.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0)61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