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黄疸背后的秘密:眼睛发黄的真相及健康风险解析

  • 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黄疸背后的秘密:眼睛发黄的真相及健康风险解析封面图

黄疸背后的秘密:眼睛发黄的真相

有些人照镜子时,忽然发现自己眼白发黄,总觉得和昨天不太一样。朋友见面,一句“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啊?眼睛怎么黄了?”让人愈发在意。其实,这种变化不一定就是大问题,有时也只是身体给出的一个“小信号”。不过,眼睛发黄也可能暗藏某些健康风险,了解背后的原因非常重要。

01 黄疸到底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讲,黄疸是体内胆红素过多导致的现象。胆红素是一种身体代谢产物,通常会通过肝脏变得无害后随胆汁排出体外。当身体处理“胆红素”的环节出问题,皮肤和眼白就会出现发黄。这种黄色,有时候很轻微、偶尔一现,有时候又格外明显,尤其在光线下更容易察觉。

👀 TIPS:轻度黄疸表现为肤色微黄或眼白发暗,只有特定角度或阳光下才能看到,生活中并不明显,多数人不会有其他不适感。

02 黄疸分几种?如何判断是哪一类?

  • 1. 肝性黄疸:肝脏不能正常处理胆红素,比如患了急性肝炎,胆红素会在体内堆积。
    病例:一位32岁的女性,最近疲劳、食欲减退,又发现眼白开始发黄,经检查发现是肝炎引起的黄疸。
  • 2. 溶血性黄疸:血液循环中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生成过多胆红素,例如新生儿溶血病。
  • 3. 阻塞性黄疸:胆道“交通堵塞”,如胆石卡住胆管,胆红素无法顺利排出。
🩺 检查建议:出现持续性眼黄或皮肤黄染,建议做肝功能、血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医生会根据这些结果判断是哪一类黄疸,以及严重程度。

03 为什么黄疸首先“暴露”在眼睛?

眼睛的巩膜组织(也就是眼白部分)实际上特别容易积聚胆红素。想象一下,巩膜像一块白色布料,即使沾上一点黄色颜料,也会很快显现出来。而皮肤中色素较多,黄色反而没那么突出。所以,黄疸的早期,眼白“变脸”往往比皮肤快一步。

医学上也有研究指出,巩膜中的胆红素积累阈值更低(Kumar et al., 2004)。只要体内胆红素略微升高,眼白立即“通风报信”;皮肤则需胆红素更高才显出明显变化。这是身体的“小警铃”,给我们的健康提了个醒。

04 哪些疾病会让黄疸找上门?

疾病名称 可能表现 年龄段
病毒性肝炎 持续乏力、皮肤和眼白明显变黄 青壮年
胆石症 右上腹痛伴皮肤与眼白发黄(急性发作时) 中老年
胰腺炎 腹部剧痛、黄疸加重(阻塞型) 40岁以上人群
新生儿溶血 出生后几天出现全身发黄 新生儿
⚠️ 别忽视:如果除了眼睛发黄,还伴随持续右上腹痛、极度乏力或食欲减退,不能拖延,及时去医院更安全。

05 胆红素为何会“堆积”?有哪些风险?

  • 1. 肝脏解毒减弱:肝脏如同人体“化工厂”,负责把胆红素变得无害。一旦肝炎等疾病影响解毒能力,胆红素积压就会出现黄疸。
  • 2. 胆道受阻:胆结石或肿瘤堵住出路,胆红素“出不去”,直接溢进血液,身体各处肉眼可见变黄。
  • 3. 红细胞大量破坏:如溶血疾病可能导致胆红素急剧升高。新生儿溶血短时间内血胆红素飙高,有脑损伤风险(Bhutani et al., 2013)。

胆红素本身如果浓度过高,对于成年人来说,可能造成皮肤瘙痒、情绪低落、消化功能变差。新生儿胆红素过高甚至影响大脑发育。成人黄疸如治疗不及时也会影响其他脏器的正常功能,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 要警惕:任何类型的黄疸拖延治疗都可能带来并发症,对身体不利。不论刚出现还是持续很久,确认原因、及时干预都是首选。

06 如何低调“护肝”,把黄疸挡在门外?

推荐食物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胡萝卜 富含β-胡萝卜素,帮助肝脏代谢 每天半根生食或炖汤均可
燕麦 促进肠道健康、减少肝脏负担 早餐2-3勺加入牛奶或粥中
三文鱼 欧米伽-3脂肪酸,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每周一次蒸或煎食
菠菜 维生素C和铁,有利肝细胞修复 水煮、清炒每周2-3次
🧑‍⚕️ 建议:适量饮水、规律作息有助于保持肝胆健康。日常锻炼能减缓肝脏“老化”速度。出现不明眼黄、腹痛或全身发黄迹象,建议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由专业门诊做检查和处理。

07 黄疸出现了,后续要怎么治疗?

说起来,治疗黄疸没有绝对“万能方”。方案完全取决于黄疸类型和具体原因。比如,肝炎需要抗病毒药物和保肝药物支持;胆石症大多数靠手术或者微创取石;新生儿溶血会早期蓝光照射治疗。
有一位45岁的男性,因为胆结石导致黄疸,医生通过腹腔镜手术移除“堵点”,症状很快缓解。这个例子其实说明,找到原因、早做处理,相对容易康复。

📌切记:黄疸不是单一“病”,只是身体发出的一个信号。大部分患者在恰当的早期治疗后,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不必过分焦虑,但请不要一拖再拖。

参考文献 / References

  1. Kumar, V., Abbas, A. K., Fausto, N., & Aster, J. C. (2004). Robbins and Cotran pathologic basis of disease (7th ed.). Philadelphia, PA: Saunders.
  2. Bhutani, V. K., Johnson, L., & Sivieri, E. M. (2013). "Predictive ability of a predischarge hour-specific serum bilirubin for subsequent significant hyperbilirubinemia in healthy term and near-term newborns." Pediatrics, 103(1), 6-14.
  3. Lee, W. M. (2019). "Acute Liver Failure". Seminars in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40(1), 97-106.
  4.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2017).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s." Journal of Hepatology, 67(1), 14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