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查解密:白细胞升高背后的秘密
01 简单来说,尿常规检查是怎么回事?
去医院体检时,医生常会让我们“取点尿样”,其实就是在做尿常规检查。这项检测通过放大镜般地审视我们的尿液,看看肾脏与尿路是否健康。常见于入职、孕检、日常体检,是及早发现肾脏、膀胱问题的常规手段。
简单说,它是一种用来“捕捉蛛丝马迹”的检查,能帮医生及时发现身体的小变化,不管你有没有症状。
据全球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每年至少有2亿人因尿常规检查及早发现健康隐患(Wu, J., et al., 2017,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02 尿液里白细胞多,是身体出的什么信号?
白细胞其实是身体内的“防护卫士”,负责和入侵者(细菌、病毒)作战。
当尿液中出现比平常多的白细胞,提示尿路可能有点“小麻烦”,比如感染或炎症。
表现情况 | 生活例子 |
---|---|
尿常规报告白细胞“+”或“++” | 例:35岁的白领体检时,其他都正常,却查出白细胞升高 |
尿液中的白细胞通常不容易被肉眼察觉。很多人并没任何异样感觉,只能靠化验单“提醒”。
03 为什么尿中的白细胞会升高?
生活中哪些情况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类原因:
- 1. 尿路感染:
这类问题在女性比较常见。例如,一位28岁的女性因为憋尿,导致尿路感染,检查发现白细胞增多。其实,细菌侵入后,白细胞增多就是为了“作战”。 - 2. 肾炎或膀胱炎:
比如55岁的男性平时常有腰部不适,最终诊断为肾炎。身体通过增加白细胞来对抗炎症。 - 3. 尿路结石:
结石刺激尿路黏膜,好比石头划破管道,白细胞聚集用于“抢修”。 - 4. 其他少见原因:
例如部分免疫系统疾病,以及某些药物反应,也有可能让白细胞异常升高。
有文献显示,尿路感染导致白细胞升高的比例可达70%以上(Foxman, B., 2014,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需要注意,这些原因并不等同于疾病本身,反而更像身体释放的“警报”。
04 检查如何发现尿里白细胞?
医生通常会采用下面两种方式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
- 试纸法: 类似用小棒蘸一下尿液,试纸呈点击变色,代表含有白细胞。这种方式方便且快捷。
- 显微镜法: 医护人员会离心尿液后,用显微镜仔细数一数白细胞的数量。
检查建议:如体检发现白细胞升高但没不适,建议1-2周后到正规医院复查,并由专业医生结合症状和其他项目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不建议自行多次反复检测,避免无谓的焦虑。
05 白细胞升高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白细胞升高本身不算疾病,但它常常预示着身体有一些异常状况正在发生。
如果长时间白细胞偏高不处理,可能会带来下面这些健康风险:
- 反复尿路感染,影响生活质量;
- 发展为肾功能问题,严重时影响身体排毒能力;
- 特殊情况下,易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和发烧。
总之,尿常规中的白细胞就像一盏警示灯。及时关注和干预,利于早期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对长期健康有好处。
06 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白细胞升高?
- 充足饮水 💧 频繁排尿能帮助尿路“自清”,减少细菌滋生。建议每天饮水约1500-2000毫升,根据体重适当增减。
- 良好卫生习惯 🧼 如厕后女性建议由前向后擦拭,有效减少尿道感染风险。
- 新鲜蔬果 🍎 比如西红柿、胡萝卜,这类蔬果丰富的维生素C能增强身体抵抗能力。
- 发酵乳制品 🥛 如酸奶类食物,含有益生菌,有助于维持尿路微生态平衡。
- 定期体检 📋 建议成年人每1-2年做一次尿常规检查,特殊人群如孕妇、糖尿病患者需提前咨询医生,增查频率。
小结: 其实,养成规律作息、饮食清淡、心情舒畅等生活方式,都有助于我们的泌尿健康“保驾护航”。
简单回顾与行动提示
日常体检的尿常规,虽看似“小题大做”,但它能帮我们提前发现身体的小信号。只要多一点留心,多一份规律清洁和饮水,绝大多数尿路“小麻烦”早晚会远离我们。
偶尔“+”号无需过度紧张,应对措施简单易行。无论有无症状,健康生活+定期复查,才是最实用的守护方式。
参考文献
- Foxman, B. (2014).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syndromes: occurrence, recurrence, bacteriology, risk factors, and disease burden.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59(suppl_6), S84-S92.
- Glassock, R. J. (2010). Prophylactic treatment for kidney disease. Lancet, 375(9730), 754–765.
- Wu, J., et al. (2017). Early detection of kidney disease by routine urine examina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6(7), 61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