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急性动脉栓塞:警报响起,身体的“往来无限”如何应对

  • 4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急性动脉栓塞:警报响起,身体的“往来无限”如何应对封面图

急性动脉栓塞:警报响起,身体的“往来无限”如何应对

01 简单说,什么是急性动脉栓塞?

有时候,生活中一个普通的下午,一位68岁的吴阿姨散步时突然感到左腿一阵剧烈疼痛,走几步就坚持不下去。这种突如其来的阻断,常常和急性动脉栓塞(Acute Arterial Embolism)有关。简单来说,就是本应畅通无阻的动脉,被血块或脂肪、空气等异常物质堵住了,“主干道”瞬间瘫痪,氧气和养分供不了,相关部位就会陷入险境。

动脉的任务就是为身体各处运输能量。某处一旦被堵,即使时间很短,也有可能带来无法逆转的损害。如果栓塞的位置在脑部或心脏,后果会更加严重。

小提醒:急性动脉栓塞属于医疗紧急情况,每分钟都很宝贵。

02 出现什么症状要留心?

早期时,症状可能只是轻微的:

  • 偶尔肢体麻木或感觉有点发冷
  • 偶尔走一小段路之后无力
  • 皮肤颜色较平时稍苍白

如果不加以重视,症状常常会迅速加重:

  • 肢体剧烈胀痛,休息也无法缓解
  • 持续发凉、皮色明显变白甚至发紫
  • 查不到脉搏,弯曲或活动这部分肢体发现无力、失去感觉
⚠️ 案例启发:36岁的程先生在长途驾车后,感到右小腿麻木发凉,起初觉得是姿势不对。直到疼痛越来越重,才意识到问题大了。
这类突变是典型的动脉栓塞信号。

03 动脉栓塞为什么会找上门?

其实,这类疾病和我们的日常习惯以及身体状态有密切关系。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常见因素:

风险因素 解释说明
心脏病史 如房颤、心脏瓣膜病等,容易形成血块随血液流动堵住动脉[1]
血液疾病 如血液粘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更容易形成栓子
长期操作电脑/长时间坐飞机或火车 血流变慢,有形成栓塞的风险
肥胖与吸烟 导致血管硬化、弹性变差,血流不畅
高龄 年龄增长,血管本身的弹性和自我修复能力下降[2]
研究发现,高龄人群发生动脉栓塞的风险比40岁以下增加了2-4倍。

需要说明:这些因素本身不必恐慌,但反映我们与疾病之间有一些“距离感”。主动了解风险,才能为健康提前做好准备。

04 急性动脉栓塞的典型警示信号

当出现以下几种强烈症状时,就要高度重视,及时送医:

  • 明显疼痛:突如其来的、持续的剧烈疼痛,缓解不了。
  • 温度骤降:肢体局部变得异常冰冷。
  • 颜色变化:原本粉红的皮肤部分发白甚至发紫。
  • 功能丧失:感觉不到、无法运动,甚至认不出存在的部位。

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紧急通知”,不要犹豫,第一时间就诊才是正确选择。

05 识别和检查:医生会做些什么?

在医院,医生会通过专业问诊和体检判断症状,再选择以下检查来锁定问题:

  • 超声多普勒:检查肢体动脉血流是否畅通,是快速、无创的方法。
  • CT血管成像(CTA):明确血管堵塞位置和范围,制定后续干预方案[3]
  • 动脉造影:注射造影剂,通过影像看到血管内栓子具体位置。

有位54岁的李先生,因突发腿部剧烈疼痛入院,通过CTA很快确诊动脉栓塞,及时接受了导管取栓术,恢复良好。这个例子说明,及时专业诊断和干预,关系到每位患者的恢复和未来生活质量。

检查建议:遇到突发剧烈疼痛或肢体变凉发白,请直接选择有血管外科或急诊能力的医院。

06 时间紧急,治疗该怎么做?

动脉栓塞的治疗核心是“快”,目标是尽可能短时间内恢复堵塞部位的血流,避免组织坏死。常见处理方式如下:

治疗方式主要作用
药物溶栓或抗凝 在医生指导下,给药溶解血栓或防止新栓形成
外科取栓手术 通过微创或开放手术,将堵塞的栓子取出
导管介入取栓 从血管内“钓”出栓子,创伤较小、恢复较快
辅助措施 比如补液、镇痛等,支持全身功能
简单来说,只要警报拉响,及时送医并接受专业诊治,是降低后遗症和死亡风险的关键。

07 正面建议:如何有针对性地防护?

预防急性动脉栓塞,重点在于日常养成良好习惯和饮食选择。这里列几个容易做到的方法:

推荐食物/习惯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如鲑鱼、秋刀鱼) 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异常血栓形成[4] 建议每周吃1-2次清蒸或炖煮
绿叶蔬菜(菠菜、油麦菜) 含丰富叶酸和膳食纤维,调节血管内皮健康 每天保证一餐有绿叶菜
适当运动(如快走、游泳) 激活血液循环,预防久坐带来的风险 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最合适
日常小建议:遇到坐飞机、火车时间长,记得每小时活动一下双腿;平时有心脏病史的人别忽视定期复查和随访。

如果家人发现你有突发的肢体症状,最好直接就医,不要自行推迟。选择有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的正规医院,更有保障。

小结

其实,动脉栓塞来得快,但只要留心日常变化、懂得认信号、及时就医,大部分人都能恢复健康。从身边的生活方式管起,增加一道健康“防护墙”,日子照样充实有序。遇突发症状,记住医生就在不远处。希望这份指南,能帮你和家人更自信地守护流动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 [1] Hart RG, Pearce LA, Aguilar MI. Meta-analysis: Antithrombotic therapy to prevent stroke in patients who hav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nn Intern Med. 2007;146(12):857-867.
  • [2] Goldstein LB, Adams R, Becker K, et al. Prim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Stroke. 2006;37(6):1583-1633.
  • [3] Allen BT, Anderson ML, Rubin BG, et al. Role of duplex scanning and angiography in acute lower extremity ischemia. Ann Vasc Surg. 1996;10(2):131-137.
  • [4] Calder PC. Omega-3 fatty acids and inflammatory processes: from molecules to man. Biochem Soc Trans. 2017;45(5):110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