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血管迷雾:揭秘动脉硬化闭塞症
01 微妙信号:身体悄悄发出的“消息”
坐公交时有人抱怨,走一站地腿就发酸,稍微歇一会儿又能继续走,这种不起眼的小事,其实和动脉硬化闭塞症有点关系。这类疾病往往在早期并不明显,许多人只是偶尔觉得小腿有点沉、步子有些不跟脚。🦵
一位62岁的男性,平时喜欢散步,最近却发现走十分钟小腿就乏力,但休息后症状基本消失。他没在意,以为只是累了。这种“走一会、歇一歇、还能再走”的情况,其实已经是血管弹性变差,血流有点不畅的表现,但一般不会引起剧烈疼痛,很容易被忽略。
02 警示信号:当症状变得难以忽视
随着血管越来越狭窄,症状会越来越明显。有的人走不了几百米就觉得腿部疼痛,有时候夜里小腿会发麻,甚至休息也没用。再严重些,脚部颜色会发暗温度下降,甚至出现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这时候血液已经很难顺利抵达远端组织。
比如一位67岁的女性,最近发现左脚渐渐变凉,冬天的感觉更明显,晚上有点隐隐作痛,有天脚趾头出现小溃疡迟迟不长好,去医院一查,发现血管很窄了。这个例子说明,动脉硬化闭塞症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不仅仅影响生活舒适度,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需要及时关注和处理。
典型警示 | 带来的影响 |
---|---|
持续性腿疼 | 日常活动受限,影响出行 |
局部皮肤颜色变化 | 说明局部供血受阻,出现坏死风险 |
慢性创口 | 愈合慢,容易感染,加重病情 |
03 动脉硬化闭塞症背后的“推手”
说起来,动脉硬化闭塞症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不速之客,它有一套自然的发展路径。简单来说,是动脉血管内壁堆积了脂肪、胆固醇等成分,形成厚厚的斑块,导致血管变窄变硬。等血液流通越来越辛苦,组织慢慢就得不到充足的养料和氧气了。
- 高血压:血压越高,对血管的压力越大,壁内容易出现损伤,然后更容易“抓”住坏东西。
- 高血脂:长期血脂偏高,血管壁就像沾上胶水一样容易形成斑块,日积月累堵住血管。
- 糖尿病:血糖高会加速血管“老化”,让新鲜血液通行变难。
- 抽烟:烟草中的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增加硬化风险。
- 家族史:如果直系亲属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也比较高。
- 年龄增长:45岁以后,血管弹性降低,容易出现硬化问题。有研究指出,超过50%的人到60岁时血管会有不同程度的硬化(Criqui, M. H., & Aboyans, V., 2015)。
04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确诊之路
一旦有明显的腿部症状或怀疑,医生会先进行体格检查(摸脉搏、听血管杂音)。如果需要进一步判断,会用一些非创伤性的检查工具。
- 踝肱指数(ABI):用来测量脚踝和手臂的血压差值,低于0.9提示动脉可能狭窄。
- 彩超(血管超声):可以直接看到血管有无狭窄。
- CT血管造影:需要注射造影剂,观察血流是否通畅,哪段变窄。
-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打针的影像检查,对敏感人群友好。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说是评估血管堵塞的“金标准”,需要住院进行。
05 治疗方式:从药物到“修复工程”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和水管局抢修堵塞差不多,先疏通不通的地方,再防止以后再堵。具体方法要看血管堵塞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 药物治疗:主要是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降脂药(如瑞舒伐他汀)、扩血管药。它们能 stabilise 斑块并改善血流。
- 介入治疗:用细管从血管内进入,把狭窄部位“撑开”,有时会放支架保持通畅,创伤较小。
- 外科手术:当血管堵塞严重,短时间内药物和介入都不起作用时,需要搭桥手术或直接取出斑块。
06 生活方式调整:预防“血管大堵车”
动脉硬化闭塞症并不是天注定的,每天的饮食和运动都很有用处。饮食结构调整和主动锻炼,是预防的两个重要方向。
推荐食物 | 主要功效 | 食用建议 |
---|---|---|
深海鱼(三文鱼、鲭鱼等) |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于“软化”血管 | 每周2-3次 |
坚果(核桃、杏仁等) | 含健康脂肪和天然抗氧化物,保护血管壁 | 每天一小把,原味为佳 |
燕麦 | 膳食纤维丰富,帮助降低胆固醇 | 早餐适量冲泡 |
绿叶蔬菜 | 富含维生素K,有助血管健康 | 正餐搭配,颜色越深越好 |
橄榄油 | 单不饱和脂肪酸丰富,利于心血管 | 凉拌菜肴或简单烹调 |
- 有氧适量锻炼(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能改善全身循环。
- 体重管理:保持适宜体重,对血管压力较小。
- 定期检测(40岁以后):建议每年做一次血脂、血糖等基础检查,有家族史建议找专业医生评估下血管情况。
07 最后的话
动脉硬化闭塞症虽然常见,但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身体的信号应该被认真对待——偶尔的不适未必是“老毛病”,及时调整生活习惯,每年查查身体,很多问题就能在萌芽阶段被解决。如果有相关症状,千万不要自己乱吃药或忽视,找医生聊聊总没错。✨
参考文献
- Criqui, M. H., & Aboyans, V. (2015). Epidemiology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Circulation Research, 116(9), 1509-1526. https://doi.org/10.1161/CIRCRESAHA.116.303849
- Aboyans, V., Ricco, J. B., Bartelink, M. L., et al. (2017).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9(9), 763-816.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x095
- Wong, N. D., Nelson, J. C., Granston, T., et al. (2011). Metabolic syndrome, diabetes, and incidence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calcium: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58(14), 1449-1457.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11.0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