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胃癌:科学认识与有效应对

  • 14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胃癌:科学认识与有效应对封面图

胃癌:科学认识与有效应对

01 简单聊聊,胃癌究竟是什么?

你是不是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吃完饭后总觉得胃有点不舒服,偶尔打个嗝、消化不良,也许没太在意。事实上,胃部的健康没那么容易被觉察。👀 胃癌其实就是胃里的细胞发生了异常改变,慢慢地形成了不正常的组织(医学上叫“恶性肿瘤”)。和感冒不同,这不是几天就过去的小麻烦,它起初很安静,可以藏很深,但一旦发展就会给身体带来大麻烦。

说起来,胃癌的发生并不是突然的,一般会经历从胃黏膜慢性炎症、胃溃疡,到细胞逐步变异这样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它可能在你并不知晓的时候悄悄扎根。了解这些基本常识,其实是让我们多一份主动,却绝不该让人恐慌。

02 胃癌有哪些常见症状?

  • 1. 持续的上腹隐痛
    有人觉得肚子总是隐隐作痛,尤其吃饭后像有点胀气,和消化不良类似,但这种不适感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跟平常胃疼不太一样。
  • 2. 食欲下降,体重无缘无故减少
    明明没刻意减肥,却发现饭量变小,人也瘦下来了。消瘦和没胃口常常一起出现,尤其早上还没活动就觉得没力气。
  • 3. 反复消化不良
    平常吃点油腻的东西总觉得反胃、烧心,吃完正餐还觉得撑,容易嗳气,这些反复发作并越来越严重时,不能再当做小事。
  • 4. 黑便或者吐血
    黑色大便(由于出血后血液变黑)或吐出咖啡色的东西,常常说明胃部有出血,这时候一定别拖,最好赶紧到医院。
🔍 比如一位60岁的女性,平时身体挺好,最近却发现饭后腹疼,持续了8个月,饭量越来越小,还有点贫血。做了检查后才发现是胃部肿瘤。从这里我们能体会到,有些不适如果反复时间长,还是应该认真对待。

03 胃癌都有哪些原因?

  • 1. 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是导致胃癌最明确的风险因素之一。幽门螺杆菌(一种能在胃里生存的细菌)长期定居在胃里,会刺激胃黏膜不断发炎,最终让正常细胞走上变异的道路。据2020年一项研究报道,全球50%以上胃癌患者曾经感染过这种细菌(Plummer et al., 201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 2. 家族遗传因素

    有的人家里曾有人得过胃癌,自己患胃癌的几率也会略高一些。这是因为有些基因容易让胃部细胞出问题,但即便家族没有此病史,也不等于风险全无。

  • 3. 饮食与生活习惯

    长期爱吃腌菜、烟熏和烧烤食物,特别重口味,又爱饮酒吸烟,这种生活方式也“默默”增加风险。研究显示,这些饮食里的亚硝酸盐等成分,会刺激胃部环境,为异常细胞“提供便利条件”(Wang et al., 2009,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4. 年龄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细胞出错的机会也慢慢增加。统计表明,胃癌主要出现在50岁以上人群,尤其男性比例稍高些,但女性同样不能忽视警惕。

  • 5. 长期胃部疾病

    长期胃炎、胃溃疡、有胃部手术史等,意味着胃黏膜一直处在受刺激的环境,久而久之异常细胞更容易发生。其实,即便是常见的慢性胃炎,也有可能成为将来风险的“温床”。

🧐 这些因素都是冰山一角,每种都可能单独作用。但多重因素叠加,风险不容小觑。

04 检查胃癌一般要做哪些项目?

  • 1. 内镜检查

    现在胃部检查最常用的就是胃镜。医生通过一根细软的管子观察胃内部情况,如果发现有可疑的异常部位,可以直接取下一小块组织做活检。这种做法能第一时间发现早期变化,判断病情性质。

  • 2. 病理活检

    检查中如果发现异常黏膜,医生会拿一点出来放到显微镜下看细胞形态,这样基本能判别是不是癌变。这一步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

  • 3. 影像学检查

    比如CT或者核磁共振,可以帮助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有没有扩散,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帮助。

  • 4. 血液化验

    虽然血液检查本身不能直接诊断胃癌,但可以揭示身体有没有贫血(出血丢失)、肿瘤标志物异常等间接线索。

📝 检查过程中,配合医生的建议主动沟通,有疑问可以及时提出来,从而获得更明确的诊断和更适合的后续治疗计划。

05 胃癌可以怎么治?效果怎样?

  • 1. 手术治疗

    如果发现得早,手术切除病变部位是最常见的方式。有时只需要切掉局部,有时胃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要去除,手术方式根据具体分期和病灶位置而定。早期手术效果相对较好。

  • 2. 化疗和放疗

    如果肿瘤较大、已经侵犯到周围组织或者手术后有残留,一般会加用化学药物或者放射线来抑制异常细胞,对延长生存期、改善症状有帮助,不过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 3. 支持/综合治疗

    包括营养支持、疼痛缓解、止吐药、感染控制等,让患者身体状态保持更稳定。比如有些患者出现幽门梗阻或营养不良,需要静脉补液、特殊饮食或小范围理疗协助,保证能量摄入和生活质量。

  • 4. 治疗效果

    胃癌的治疗效果,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可超过70%,但如果发现已晚往往相对较低(See et al., 2019,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其实,积极配合医生,全程参与治疗决策,对症下药,会把握更大的主动权和信心。

🏥 案例里那位60岁女性,就是因为腹痛持续,最终查明原因并得到规范整体治疗,包括营养、抗生素和疼痛控制,让身体渐渐恢复。这说明及时发现和全流程配合很重要。

06 预防胃癌可以做什么?

  • 1. 均衡多样的饮食
    🥗 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有助于维护胃黏膜健康。 建议每顿饭都搭配蔬菜水果,餐盘里颜色越丰富越好。
  • 2. 蛋白质摄入充足
    🍗 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能帮助胃壁修复。 一周内可以交替安排:鱼、豆腐、鸡蛋、瘦肉等,不同品种换着吃。
  • 3. 适量运动
    🚶‍♂️ 规律锻炼能帮助维持消化和整体免疫力。 散步、慢跑、太极都行,每周累计150分钟比较适合。
  • 4. 定期健康检查
    🔬 胃镜检查能及时发现胃部变化,尤其有家族史或消化道症状时更要关注。 40岁以后建议每2年做一次胃部检查,有不适时可提前安排。
  • 5. 心情舒畅
    😊 精神紧张也会影响消化功能。尝试冥想、休闲活动帮助减压,对胃部有利。
这些方法说来也不难,但持之以恒可能才是真功夫。和家人朋友一起行动,效果会更明显。

🔗 参考文献(部分)

  1. Plummer, M., Franceschi, S., Vignat, J., Forman, D., & de Martel, C. (2015). Global burden of gastric cancer attributable to Helicobacter pylo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36(2), 487–490. https://doi.org/10.1002/ijc.28999
  2. Wang, X. Q., Terry, P. D., & Yan, H. (2009). Review of salt consumption and stomach cancer risk: Epidemiological and biological evidence.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5(18), 2204–2213. https://doi.org/10.3748/wjg.15.2204
  3. See, V. W., Choi, M. K., & Ng, S. C. (2019). Gastric cancer: Overview and recent advanc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9(2), 123–141. https://doi.org/10.3322/caac.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