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发麻背后的真相:中风症状与预防
01 轻微面部发麻:小变化也值得关注 🧐
普通的一天里,吃饭、说话、刷牙,这些小动作很少引起人的注意。不过,有时嘴角或脸侧会突然像“被风吹过一样”变得轻微麻木。许多人会当做没事,拖着过几天,甚至觉得只是休息没睡好。
其实,这种偶尔出现的轻微面部发麻,常常被人忽略。刚开始,它可能只像电蚂蚁爬过脸颊,感觉有点奇怪但不影响生活。可如果你仔细想想,之前是否曾无缘由地觉得一侧嘴唇不太有感觉,或者刷牙时只觉得一半的口腔有点麻,别轻易当作小事。这表明身体正通过神经通路发出微妙的信号。这类症状容易被误解为疲劳,但它可能是更大问题的警告。
TIPS:偶发面部轻微麻木时,先停下手头的事,观察持续时间与是否反复出现。如果通常10分钟左右就好转,但频率逐渐增多,最好做一次系统体检。
02 明显的中风信号:三大表现需警惕 ⚠️
- 持续面部发麻或无力
- 以52岁的张阿姨为例,某天早上她刷牙时突然感觉右侧面部僵硬,半小时后嘴角还是无法自主移动,就连含水漱口也觉得味觉变淡。这一变化并没有消失,反而随着时间明显加重。这个例子提醒我们,长期性的面部发麻远比偶发的需要引起重视。
- 手脚一侧无力或活动受限
- 例如42岁的男性曾因左脸持续麻木,两个小时后发现左手提水瓶都觉得使不上劲。
- 语言表达障碍
- 有的人会在发麻的基础上,突然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别人听不懂自己的话,比如67岁的李叔叔当天饭后面部发麻,不到一小时竟然讲不出完整的句子。
伴随这些症状的出现,中风的风险陡然上升,此时立即就医非常关键。(FAST原则:面部下垂、手臂无力、言语不清、立刻求救)
如果出现持续面部麻木并伴随以上症状,不要犹豫,尽快到医院。时间每延误一分钟,大脑受损面积可能增加。⏰
03 两大中风类型:一堵水管一处漏水 💧
中风是突然出现的脑部问题,主要有这两种:
类型 | 简要机制 | 主要表现 |
---|---|---|
缺血性中风 | 像水管堵塞:血栓阻断脑血流 | 突然一侧无力、麻木、视力模糊 |
出血性中风 | 管道破裂漏水:血管破裂脑出血 | 剧烈头痛、面部无力、呕吐 |
缺血性中风( ischemic stroke)在我国成年人中约占80%,常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引发(Source: Feigin VL et al., 2022)。
说明:这两种类型都可能导致面部发麻,但出血性中风部分还会有很快的意识障碍。
04 面部发麻是中风信号吗?神经机制这样解释 🧠
为什么面部发麻会成为中风的早期信号?这是因为支配面部感觉的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与脑部血流密切相关。当脑部某一侧由于血管堵塞或破裂,影响与之对应的大脑半球时,就会出现面部发麻、僵硬甚至嘴角下垂等表现。
研究发现,对于大约35%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来说,面部发麻是首发表现(Reference: Mustanoja S, et al. Neurology, 2014)。
- 如果仅有一侧面部突然麻木,通常意味着一侧脑部的神经出现了问题。
- 相对而言,双侧的面部麻木更常来自全身性原因,如低血糖或焦虑,并不是中风的典型信号。
小提示:面部发麻虽然常见,但如果突发且伴随其他肢体症状,记得要小心处理。
05 中风高风险因素解码:哪些人需要加倍警惕?
- 高血压/糖尿病 长期血压高,会让脑血管变脆弱,容易阻塞和破裂。糖尿病则让小血管出问题,影响大脑供血。
- 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容易在血管里形成“斑块”,堵住脑供血。
- 吸烟与长期饮酒 烟草和酒精让血管收缩、血压波动大、加快动脉硬化。
- 50岁以上人群 年龄增加,血管弹性下降,是自然的风险因素。
- 家族史 家里有中风史,遗传风险会略高。
数据参考:全球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风患者中,70%以上合并高血压;60%以上为高龄人群(O'Donnell MJ, et al. The Lancet, 2016)。
如果属于以上高危人群,平时要格外关注身体的小变化,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检查。
06 面部发麻怎么办?紧急处理和就医指南 🏥
- 第一步:迅速评估表现 是否有手脚一侧无力、说话困难、视力模糊等?有的话一定要呼叫急救。
- 第二步:记录症状开始时间 急救医生会根据发作时间判断能否溶栓、介入等治疗。
- 第三步:立即就医,选择正规医院 到最近的三甲医院急诊神经内科,最好全程平躺,不自行进食饮水。
检查建议:医生通常会安排磁共振、CT等检查,明确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后续治疗方案也会根据类型区别。
面部发麻发作时,切忌等待症状消失,尤其合并其他警示体征,要体现“时间就是大脑”的理念。
07 日常预防:怎么做能降低中风风险?👍
“防大于治”,不少研究指出良好的生活方式能有效降低中风风险(Benjamin EJ et al., 2018)。
下面是几个简单实用的方案,可以作为日常习惯坚持:
生活方式/饮食 | 功效 | 具体建议 |
---|---|---|
富含钾的蔬菜水果 | 帮助调节血压,舒缓血管 | 如西红柿、香蕉、菠菜;建议餐餐搭配,每天1-2种 |
深海鱼类 | 富含Omega-3脂肪酸,保护血管 | 建议每周吃2次三文鱼或鲭鱼,蒸煮为主 |
规律有氧运动 | 维护心血管弹性,稳住血压 | 如快走、慢跑、骑行,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 |
足量饮水 | 预防血液黏稠 | 成年人平均每日1500ml左右,分次少量饮用 |
定期体检 | 及时发现三高(血压/血糖/血脂)异常 | 40岁后建议1-2年做一次全身体检,有家族史更要提前筛查 |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贵在坚持,与“管好血管”一样,长期下来效果逐渐体现。
友情建议:健康饮食和运动相结合,比单纯依靠药物更有长期效果,别等到问题出现后才行动。
🔎 参考文献
- Feigin, V. L., Stark, B. A., Johnson, C. O., et al. (2022).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The Lancet Neurology, 21(10), 913–939.
- O’Donnell, M. J., Chin, S. L., Rangarajan, S., et al. (2016). Global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stroke in 32 countries (INTERSTROKE): a case-control study. The Lancet, 388(10046), 761-775.
- Mustanoja, S., Putaala, J., Kurkinen, M., et al. (2014). Stroke symptoms and sign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due to multiple brain infarcts. Neurology, 82(22), 1963-1969.
- Benjamin, E. J., Muntner, P., Alonso, A., et al. (2018).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8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37(12), e67–e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