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也要警惕:肢体麻木可能是中风的前兆
01 不只是老年人的担忧,中风也在靠近年轻人
有时候,下班路上手麻几秒,或早晨起床腿发僵,很多人一笑而过,觉得年轻没事。但实际生活中,越来越多20多岁、30多岁的人突然被送进急诊室,诊断却是中风。简单来讲,现在中风早已不是只有老人要担心的健康问题了。
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45岁以下的中风患者已逐年上升:一项2021年发表于 Stroke 杂志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青年卒中的发病率在近20年已提升近40% (Yahya et al., 2021)。
02 肢体偶尔麻麻?身体在悄悄提醒你
偶尔手脚发麻,可能只是趴着睡觉、久坐压迫神经这些常见原因。不过,如果麻木感反复出现,或者在没有诱因的情况下发生,身体其实是在发出求救信号。
类型 | 发作频率 | 持续时间 | 需不需要担心 |
---|---|---|---|
短暂性麻木 | 偶尔一次 | 几分钟内恢复 | 通常无大碍 |
反复出现 | 一周多次 | 每次十分钟以上 | 建议留心 |
伴随头晕/眼花等 | 不规律 | 无法自行缓解 | 应尽快就医 |
有位26岁的女生小陈,熬夜赶作业后,清晨发现手臂发麻,但休息半小时后恢复了。第二周,她在刷牙时手指再次发麻,并且持续了十几分钟。这时候,她的身体已经亮起了“小警灯”。
03 中风的经典症状,和普通麻木怎么区分?
说起来,中风可不只是一侧手脚麻。与普通疲劳性麻木不同,中风常会有一组典型症状一起出现,需要警觉。
- 🌈 典型症状
-
- 突然单侧面部、手或者腿部无力、麻木
- 说话口齿不清、理解别人讲话困难
- 出现视力模糊或一侧失明
- 走路不稳、晕倒或头晕
比如有位32岁的男士,打篮球后感觉左手发麻,但很快没劲,脸也有点歪,说话开始含糊,同伴立刻带他去了医院,结果确诊为急性缺血性中风。他的麻木并不是单独存在,而是和面部歪斜、语言问题同时发生,这就是危险的信号。
04 年轻人患中风的幕后推手有哪些?
可能很多人觉得年轻人身体棒,不太会出现中风,其实不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 生活方式影响:熬夜、抽烟、饮酒、高热量饮食,这些“习惯”长期下来,可让血管慢慢变窄,血液更黏,甚至提前发生动脉硬化。
- 慢性疾病早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这些本来高发于中老年人,现在在二三十岁群体中也变得常见起来。
2022年《Lancet Neurology》报道,35岁以下青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8%(Feigin et al., 2022)。 - 心理与工作压力:长期焦虑、过度劳累,可让交感神经高负荷运作,间接升高血压,对血管结构形成持续的“拉扯”。
- 家族遗传因素:有家族中风史的人,年轻时脑血管也是“薄弱”地带,更容易受到诱发。
05 年轻人中风防得住,关键靠日常积累
说到预防,年轻人其实很有主动权。很多保护神经和血管的习惯完全可以靠日常养成。不妨参考下面这些方法,让自己远离中风风险:
推荐习惯/食物 | 具体好处 | 怎么做更合适 |
---|---|---|
新鲜蔬果 | 富含抗氧化物,改善血管弹性 | 每天吃3~5种颜色的蔬菜、水果 |
坚果类(如核桃、腰果) | 促进大脑健康,提供优质脂肪 | 每次一小把即可,无需多吃 |
全谷物ⓘ | 帮助平稳血糖,减轻血管压力 | 主食可以一半用粗粮替换 |
适度锻炼 | 防止血液黏稠,保持血管通畅 | 每周至少活动150分钟 |
良好作息 | 让神经系统高效修复 | 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 |
情绪调节 | 减轻内分泌波动,保护心脑 | 每周花点时间让自己放松 |
06 突遇中风信号,如何把握黄金急救时间?
如果身边人突然出现中风征兆,最重要的是时间。中风救治有“黄金三小时”一说,这个阶段脑部损伤可最大程度逆转。不要指望症状自己恢复,错过黄金时间,后遗症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 Face(脸):请对方笑一笑,有无一侧面部歪斜
- Arm(胳膊):举臂试一试,单侧是否抬不起来
- Speech(说话):让他说句完整的话,有无含糊不清
- Time(时间):一旦发现上述问题,马上拨急救电话!
举个例子,一位24岁的大学生小李,宿舍熬夜后下床时,发现无法握紧手机而且说不出话,舍友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送医抢救后,恢复得比想象中好。这里的关键,就是“第一时间反应”的力量。
🔗 参考文献
- Yahya, T., Mohamad, O., Othman, M., et al. (2021). Recent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 among you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troke, 52(6), 2105-2112. Link
- Feigin, V. L., Stark, B. A., Johnson, C. O., et al. (2022).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The Lancet Neurology, 21(10), 817-835.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