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摆脱疼痛的束缚: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微创手术的探秘

  • 8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摆脱疼痛的束缚: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微创手术的探秘封面图

摆脱疼痛的束缚: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微创手术的探秘

01|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有些人发现,坐久或者弯腰做家务,腰部会有点不舒服。偶尔换个姿势能缓解,可时间一长,那种闷胀或酸痛就像不速之客一样悄悄出现。其实,这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常见的开端。作为一种影响颇广的腰部疾患,腰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中年及以上人群,但也有年轻白领因为久坐提前“中招”。

简单来讲,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骨之间的“软垫”(即椎间盘)出现破裂,里面的物质向外挤压,刺激或压迫附近神经,进而引发疼痛或其他不适。虽然不是什么“绝症”,但如果反复发作,还是很影响生活质量,比如不能久站、不能久坐,有时连正常走路都费劲。

💡 椎间盘就像弹簧垫,长期的压力或突然用力过猛,容易“塌陷”或“鼓包”,这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的本质。(比喻1)

02|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症状与检查方式

早期,有的人只是偶尔觉得腰不舒服,比如开车一小时后想换个姿势,或者蹲久站起时会有短暂刺痛。但假如压迫到神经,感觉就很不同了——有些朋友可能会发现,从下腰部一直到小腿外侧,隐约会有胀痛、麻木甚至火辣辣的难受。

  • 轻微阶段:间歇性腰酸、偶尔放射到大腿,有些朋友夜里翻身才感觉到。
  • 明显加重时:走路一段时间就腿疼、麻木,甚至得停下来歇一歇再走(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
  • 持续严重时:有患者出现双腿麻木乏力,甚至大小便控制变差,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检查方面,最常见的是腰椎MRI(磁共振成像),它可以清楚显示椎间盘的具体情况和神经是否受压,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判断(Kreiner, D. S., et al., 2014)。结合体格检查,比如直腿抬高试验,可以帮助比较早地分辨是否有神经受累的风险。

症状表现 检查建议
轻度腰酸 一般建议休息、观察,如反复发作建议骨科门诊评估
腿部放射痛、麻木 建议行腰椎MRI检查
大小便异常、双下肢痛麻 优先急诊处理,考虑神经损伤风险
🩺 56岁的李阿姨,起初只是偶尔腰疼,后来发展到行走时左腿麻,MRI检查发现突出压迫了神经。这个例子其实很常见——症状加重后及时就医很重要。

03|腰椎间盘突出是怎么发生的?

  • 日积月累的压力:长期久坐、重体力劳动或反复搬重物会让椎间盘慢慢老化、弹性变差。尤其办公室人群和司机朋友,每天久坐数小时,椎间盘所受的压力远高于行走时(Adams, M. A., & Roughley, P. J., 2006)。
  • 姿势不对头:长期弯腰驼背刷手机、翘腿或慵懒沙发姿势会让部分椎间盘受压更多,容易出现突出。
  • 年龄因素:人年龄越大,椎间盘里的水分丢失,弹性更弱,所以4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升高。
  • 遗传背景和突发损伤:有些家族腰椎疾病较多,有一定遗传倾向。另外,突然的剧烈运动、摔伤或咳嗽猛烈,都有可能造成椎间盘破裂。

数据显示,超过75%的慢性腰痛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其中一部分会发展为腰椎间盘突出(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 生活习惯和年龄因素各占一半,预防每天一点点动作调整其实很有用。

04|微创手术到底有哪些优势?

有的人一听到“手术”就害怕,担心住院时间长、恢复慢。其实,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是微创手术,大大减少了创口和恢复时间。它像修补路面上的一个小坑,不再是大范围“开挖”。(比喻2)

微创手术 传统开放手术
切口1-2cm或更小,局麻或全麻下完成
恢复较快,术后当天或次日活动
住院时间短,通常3-5天
切口大(约5-10cm),一般全麻
恢复慢,需卧床时间较长
住院时间至少7-14天,伤口大
  • 创口小:多数情况下切口只有1-2厘米。
  • 🏃 恢复快:一般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有些人几天就能正常出院。
  • 💧 对肌肉损伤少:通过皮肤和肌肉之间的“小通道”进入,避免了大量剥离和牵拉。

研究资料表明,微创脊柱手术较传统方式出血量减少约70%,并发症发生率也有明显降低(Phan, K., et al., 2016)。

05|哪些人适合做微创手术?

  • 持续或加重的神经根痛:比如37岁的男性,保守治疗三个月后,疼痛反而频繁发作,腿部持续麻木,影响工作和睡眠。像这种情况,微创手术可能就是更合适的选择。
  • 已经影响日常工作或生活:比如反复请假、不能独立购物或上下楼梯困难。
  • 严重影像学证据:影像(MRI)证实椎间盘突出明显压迫神经或者马尾神经,尤其出现大小便控制能力减退时,手术干预就比较紧急了。
  • 无法耐受长期药物或康复:部分患者药物过敏或胃肠反应重,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推荐微创手术治疗。
出现持续腿部麻木或肢体无力时,不要拖延治疗,要尽早和骨科医生沟通。

06|微创手术怎么做?

微创手术常用两种方式:一是椎间孔镜技术,二是微创椎板切开。两种方式都依靠先进的内窥镜或者显微镜,在小切口下精细操作。

  • 定位:通过CT或X线准确寻找突出部位。
  • 建立“通道”:用细长导管穿刺到椎间盘。
  • 精准移除突出物:通过内镜,在屏幕下清晰操作,只取出突出部分,最大限度保留其他组织结构。

手术时间一般为1-2小时,术中出血量很小。做完手术后,大多数患者当天或次日就能下地。监测12-24小时后,如果无特殊不适就可以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 当代微创手术器械不断升级,操作更精细,术后恢复周期大大缩短。
过程环节 优点
术中导航定位 提高手术精准度、防止误操作
通道建立 减少肌肉损伤,降低疤痕风险
术后监护 观察神经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

07|术后康复与预防复发

微创手术不是终点,康复训练尤为重要。可以把术后康复比作新买来的跑鞋,需要“磨合”才能更舒服、更耐用。(比喻3)

👉 康复期别着急,循序渐进的锻炼往往更能减少复发。
  • 日常锻炼:建议术后按医生指导做腹肌和背肌锻炼,瑜伽里的“小桥式”、平板支撑和简易有氧操都很合适。
  • 科学用腰:搬重物时要用膝盖带动,不要猛弯腰。
  • 饮食助力恢复:
    食物名称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银耳 有助于结缔组织修复 一周2-3次,炖汤口味佳
    牛奶 补充优质蛋白、钙 每天1-2杯,加深骨质健康
    深绿色蔬菜 富含钾、镁等微量元素 每餐留一点,维持肌肉代谢
  • 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晚上10-11点休息,身体修复效率更高。
  • 复诊随访:一般手术后三月和半年各复查一次,了解椎间盘恢复情况。

引用文献

  • Kreiner, D. S., Hwang, S. W., Easa, J. E., Resnick, D. K., Baisden, J. L., Bess, S., ... & North, A. M. (2014). An evidence-based clinical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radiculopathy. The Spine Journal, 14(1), 180-191. https://doi.org/10.1016/j.spinee.2013.08.003
  • Adams, M. A., & Roughley, P. J. (2006). What is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and what causes it? Spine, 31(18), 2151-2161. https://doi.org/10.1097/01.brs.0000231761.73859.2c
  •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28 diseases and injuries for 195 countries,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The Lancet, 390(10100), 1211-125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7)32154-2
  • Phan, K., Mobbs, R. J., & Le, H. (2016).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laminectomy for lumbar stenos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pine, 41(2), E91-E100. https://doi.org/10.1097/BRS.000000000000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