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肺癌:识别风险、了解病因、及时就医

  • 4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肺癌:识别风险、了解病因、及时就医封面图

肺癌:识别风险、了解病因、及时就医

01 什么是肺癌?🫁

身边总有人提起肺癌,有人会觉得这似乎离自己很远。其实,肺癌是指肺部的细胞因各种原因变得不正常并持续生长,最终形成不受控制的肿块(肿瘤)。它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两者发展快慢和治疗方式不少差别。

普通人最容易混淆的,是早期肺癌几乎没有特殊感觉,常常在体检中被发现。有些人发现时已经到了较晚的阶段,因此提前了解它的本质以及类型显得格外重要。

小细胞肺癌通常发展迅速,多数患者被发现时已经扩散,而非小细胞肺癌则相对进展慢些,分为腺癌、鳞癌等亚型。每种类型在表现和治疗选择上会有区别。

02 识别肺癌症状:我需要关注哪些异常信号?

日常中,肺癌的信号不一定很明显。初期,可能只是偶尔轻微咳嗽、声音有点沙哑、易疲劳,或者呼吸有点不顺畅。这些表现很容易被当作普通感冒或生活压力大导致。真正需要留意的,是下面一些变化:

  • 持续咳嗽加重:本来说咳几声就好,结果咳嗽一拖就是好几周,甚至痰里有点血丝。
  • 胸部一直闷痛:有时候,胸口经常感到隐隐作痛,或者呼吸时明显不舒服。
  • 不明原因的消瘦、疲劳:如果最近饭量没少,却慢慢瘦了下来,或者总是提不起劲去做事,需要警觉。
  • 反复呼吸道感染:经常觉得感冒、咳嗽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建议做下详细检查。
  • 声音变化:无缘无故嘶哑,或者讲话吃力,偶尔还感觉气不够用。
相关案例: 一位68岁的男性患者,有段时间总觉得呼吸比较吃力,后来还出现咳嗽和气促。影像学检查发现双肺多发结节和胸腔积液,最终确诊为小细胞肺癌广泛期。这告诉我们,不要把反复呼吸不适、慢性咳嗽当成“小毛病”,需要及早寻求专业帮助。

03 肺癌的病因与风险因素:它是如何发生的?🧬

说到致病原因,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吸烟。没错,吸烟者得肺癌的概率远高于不吸烟者,但并不是唯一的风险。肺癌的发生,其实涉及多个因素和复杂的机理。简单讲:当肺部细胞长期受到各种刺激,可能出现基因损伤,逐渐变成异常细胞,最终演变成肿瘤。

1. 吸烟及二手烟暴露
  • 超八成肺癌和吸烟直接相关(参考:Moyer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4)。香烟烟雾在动脉、气道里留下许多致癌物,有些“沉淀”多年才发作。
  • 被动吸烟也同样危险,家里有人抽烟,肺遭到的刺激也实打实。
2. 环境与职业危害
  • 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细颗粒,可以通过气道进入肺部,增加癌变风险(参考:Turner et al.,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11)。
  • 长期接触石棉、氡气、煤烟、工业粉尘等,风险也会大幅上升。
3. 遗传与易感性
  • 有家族肺癌史的个体,即使不吸烟,也需格外关注(Yoon et al.,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2)。
  • 部分基因的异常,让一些人天生更“敏感”。
4. 年龄因素
  • 年龄越大,得肺癌的几率越高,60岁以上的成年人尤其要重视。
5. 基础健康状况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长期支气管炎、结核病等均是潜在高危人群。

这说明,肺癌不是无故找上门,很多风险都可以通过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身体特点来评估。

04 肺癌的诊断流程:我该如何准备?🔬

真正到了需要就医时,很多朋友头脑里都是一团雾水:究竟医生会给做什么检查?其实,肺癌的诊断早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流程,提前了解思路,做足心理和身体准备,对结果的接受也会更坦然。

  • 1. 影像学检查:最常见的是胸部X线和胸部CT。CT可以发现细小的结节和隐匿的肿瘤,有助于早期诊断。
  • 2. 痰液和血液检查:虽然不专门用来确诊肺癌,但可以作为辅助参考,发现异常。
  • 3. 支气管镜检查:适合检查气道明显病变,有时会取部分组织送病理。(医学界叫“活检”)
  • 4. 组织活检:从肺部取一点组织做显微镜分析,是明确诊断肿瘤类型的金标准。
  • 5. 分期相关检查:包括全身PET-CT或MRI、骨扫描等,以判断肿瘤是否已扩散到其他部位。

检查当天最好穿宽松的衣服,保持身体舒适。要提前告诉医生自己有无药物过敏史、基础疾病等。万一检查中有不舒服,主动和医护沟通也很重要。

05 肺癌治疗方案与预期效果:我该如何应对?💊

说到治疗,很多人会紧张。其实,根据肿瘤类型、发展阶段和个人情况,医生会量身制定治疗计划。常见的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药物等,可能单独使用,也可能多种合用。

  • 手术:早期局限型多首选手术,切除病灶,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 化疗:适用于进展较快或已经扩散的癌症,比如小细胞肺癌。化疗药物通过血液循环杀伤异常细胞。
  • 靶向与免疫治疗:新型的针对性强的药物,能够改变肿瘤细胞的分子通道,副作用相对较小,也带来了更多希望。
  • 放疗:放射线直接作用于肿瘤,有些患者术前术后可用,也能应对局部症状。
  • 对症支持治疗:比如护肝、护胃、止吐、缓解积液和气促,帮助患者更好地度过治疗过程。

治疗效果与肿瘤分期、整体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治愈机会高;晚期虽不可根治,也可以通过精细治疗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医学快速发展,越来越多患者能够通过专业肿瘤科团队获得精细、个体化的治疗建议,最大程度保留自身功能,提高生活水平。

06 降低肺癌风险的日常管理:我该如何优化生活?🍀

提高身体抵抗力,其实没有什么神秘偏方,偶尔调整就能起效的捷径也很少。真正有益的,是养成健康可持续的生活习惯。下面这些办法,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付诸实践:

多吃新鲜蔬果 🥦
富含天然抗氧化成分,长期坚持有益肺部健康。每天一盘深色绿叶菜或水果,如西兰花、菠菜、橙子,效果更好。(Hecht, 2012)
优质蛋白摄入 🥚
瘦肉、豆腐、蛋类,能帮助免疫系统修复细胞,一天一到两次为宜。
规律运动 🚶‍♂️
每周坚持3-5次快走、慢跑或广场舞,每次半小时以上,有利于呼吸和心肺功能。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
家里经常通风,必要时选用空气净化器,减少有害颗粒吸入。
健康作息 🕰️
充足睡眠,避免长期熬夜,能够让身体有更多修复时间。
📅 40岁以后建议每2年做一次胸部CT体检。遇到长期咳嗽、气促等表现,超过3周没改善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

正面的生活选择累积起来,就是守护健康最可靠的屏障。比起一味担心风险,积极改变每天的点滴,作用更大。

参考文献

  • Moyer, V. A., et al. (2014).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0(5), 330–338.
  • Turner, M. C., et al. (2011). Outdoor air pollution and cancer: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evidence and public health recommendation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9(4), 472–478.
  • Yoon, H. J., et al. (2002). Family history and the risk of lung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11(11), 1191–1199.
  • Hecht, S. S. (2012). Lung carcinogenesis by tobacco smo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31(12), 2724–2732.
  • Mayo Clinic (2024). Lung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lung-cancer/symptoms-causes/
  • UpToDate. Overview of the risk factors, pathology,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lung cancer. https://www.uptodat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