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乳腺癌的重要性与应对策略

  • 1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乳腺癌的重要性与应对策略封面图

了解乳腺癌的重要性与应对策略

01 什么是乳腺癌?

偶尔和朋友们聊天时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那谁体检发现乳腺里有个小结节,挺紧张的。”其实,很多人对乳腺癌印象停留在“女人得了大病”这层面,但具体是什么,又说不上来。简单来说,乳腺癌是乳房里的异常细胞在某个区域不受控制地生长,进而形成肿块。它可能悄无声息地发展,也有些人在早期就能碰到“可疑的硬块”。乳腺癌最大的影响,是能逐渐侵袭乳腺周围组织,严重时还会扩散到全身,因此不可大意。

这种疾病在女性群体中很常见,医学数据显示,乳腺癌在全球女性癌症中发病率居首。不过99%以上的乳腺癌病例发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也偶有“中招”,但概率不到1%。大多数乳腺癌最初出现于乳腺的导管或者腺小叶部位,随着进展可能影响皮肤或更深部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02 乳腺癌的警示信号:你要留心的症状

  • 🔎乳房肿块: 多数患者最先发现的就是乳房里摸到一个硬块。不同于一般的结节,这种肿块常常不疼、质地较硬,往往活动度不是很好,甚至会和皮肤粘在一起。这里举个例子,一位39岁的女士,平时身体健康,某天洗澡时无意中摸到左乳一处硬结,最初不疼不痒,以为是普通的小包块。随着时间推移,她发现肿块越来越大,皮肤上甚至出现破溃和渗出,这提醒我们不要忽视乳房的任何新变化。
  • 💧乳头分泌物: 出现血性、淡黄色等异常分泌物的时候需要警觉。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女性,突然出现一侧乳头流液,最好早点到医院检查。
  • 👀乳房外形改变: 乳腺癌不仅表现为肿块,还可能导致乳房或乳头凹陷、皮肤发红或呈“橘皮样”粗糙。部分时候仅表现为乳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或肿胀,这些也别忽略。
  • 🙌腋窝肿块: 乳腺癌发展到一定阶段,癌细胞可能通过淋巴结扩散,导致腋下摸到“包块”,尤其是没有疼痛感觉时需要格外小心。

这些变化不意味着一定就是乳腺癌,但如果持续存在,或者出现破溃、颜色异样等情况,动作最稳妥的就是及时去医院让医生看一看。早发现早治疗,绝不是空话。

03 为什么会得乳腺癌?——了解背后的原因

关于乳腺癌的成因,身边人常会说:“家里有人得过,是不是风险就特别大?”其实原因挺复杂。下面把几个主要因素梳理一下:

  • 🧬 遗传因素: 专家认为,大约5%-10%的乳腺癌病例和遗传有关,最有名的是BRCA1、BRCA2两个基因的突变。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得过乳腺癌,或有人年轻时罹患卵巢癌,这种情况下自己得乳腺癌的风险会升高(Antoniou et al., 2003)。
  • 🌱激素水平变化: 乳腺是一个对女性激素格外敏感的“组织工厂”。比如初潮较早、绝经较晚、生育年龄晚或未哺乳的人,会受到更长时间的雌激素影响,风险相应增加。有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激素替代治疗也会提高发生乳腺癌的概率(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1997)。
  • 🍕生活方式: 肥胖、缺乏锻炼、饮酒、吸烟这些习惯都会增加体内雌激素水平或导致代谢异常。这类情况现在呈上升趋势,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带来的新挑战。
  • 🎂年龄相关: 随着年龄增加,乳腺细胞变异风险累积;数据显示,发病率在40岁后逐年升高,尤其是绝经期女性更需警惕(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 📚环境因子: 长期接触高剂量放射线,如较早接受胸部放疗等,对乳腺细胞是个挑战。不过,这类因素在普通人群里占比不大。

病因复杂,不等于束手无策。搞清诱因,能帮助自己更早察觉身体的变化,做到“心里有谱”,而不是无端地焦虑。

04 检查流程:乳腺癌怎么查出来?

乳腺癌的检测不像血压、血糖那样“一测就清楚”。很多人都是在体检时,意外被发现乳腺有结节,然后医生会建议做进一步检查。常见的检查方法分为以下几步:

  • 🔬乳腺超声: 超声对于年轻女性的乳腺评估尤其有效,能分辨肿块是“实性”还是“囊性”。适合乳腺组织较致密的人群。
  • 🩻钼靶X线 摄影(乳腺X线片): 检查乳腺结构、钙化点。对40岁以上、乳腺相对“稀疏”的女性诊断价值高。现代医学指南推荐40岁开始每1-2年做一次。
  • 🧪穿刺活检: 检查发现有可疑特征时(如BI-RADS 4或5级),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用细针抽取细胞送检。这一步既能确定良恶性,也能进一步分型,为后续治疗打基础。
  • 🧲磁共振(MRI): 对于疑难病例,比如肿瘤较大、已经影响到皮肤或腋窝,也可以进一步做MRI评估病变范围。复杂病例往往需多学科联合会诊,专科医生会根据影像综合判断。

鼓励大家如果体检有异常,听从医生建议做进一步评估,不必盲目恐慌。大多数乳腺结节属于良性,只有真正定性才算明确。

05 治疗方案:如何科学应对乳腺癌?

乳腺癌的发展速度和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也因此有明显区分。以39岁女性患者为例,她因左乳肿块多年未处理,直到肿块破溃渗血并累及周围皮肤及腋窝淋巴结(晚期局部进展),这时候的治疗目标和方法与早期乳腺癌完全不同。
现代乳腺癌治疗强调“个体化”,通常包括以下几大板块:

  • 🔪手术治疗: 包括乳房部分切除,或者需要时行全乳切除。手术类型主要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是否累及腋窝淋巴结决定。部分患者还会在术中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以减少并发症。
  • 💉化疗: 针对肿瘤较大、侵袭性强、或是已转移到淋巴结的患者。部分晚期病例会先用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后续再考虑手术。化疗药物类型由病理分型和分子标记决定(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2012)。
  • 🩺放疗: 放疗作用是杀死手术后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局部复发风险。乳房保留术后必需,有时也会在全乳切除术后使用。
  • 🌺内分泌疗法: 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手术后可长期服用相应药物来阻断激素刺激肿瘤生长。这种用药往往要持续5年甚至更长。
  • 🎯靶向治疗: 部分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如HER2阳性)能应用靶向药物,从分子水平上“精准打击”癌细胞。

治疗期间和医生保持沟通,根据情况动态调整。医生会根据肿瘤类型、分级、转移情况以及身体整体状况,制定最合适的方案。

06 日常预防与健康管理建议

不少人都担心:“乳腺癌会不会防不胜防?”虽然风险不完全可控,但长期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各类肿瘤都很有好处。可以尝试这些具体方法 ——

  • 🥗绿叶蔬菜 + 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 + 建议每天饭菜中加一把,色拉或清炒都可以。
  • 🍓新鲜浆果(如蓝莓、草莓) + 丰富花青素,有助于减少自由基伤害 + 早餐加一点或当作间食。
  • 🐟深海鱼类 + Omega-3脂肪酸有助于调节体内炎症 + 每周鱼类建议2-3次,蒸煮方式更健康。
  • 🚶规律运动 + 能降低体脂率,改善内分泌 +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快速散步或游泳。
  • 🕓定期体检 + 便于及早发现乳腺变化 + 建议40岁后每1-2年一次专业乳腺筛查。

如果发现乳房或腋窝有新的包块、皮肤颜色改变或者乳头异常分泌,一定要请专业医生及时判断,别犹豫。至于选择医疗机构,建议首选有正规乳腺外科资质的医院,专业团队更能确保诊治科学。

认识乳腺癌,科学行动更安心

乳腺癌听起来让人压力不小,但大多数乳腺结节是良性的,早发现也能极大提高治愈率。弄懂了乳腺癌是什么、有什么信号、怎么查和治,就能做到不慌乱。长期坚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是对健康最好的投资。和亲友聊起乳腺话题时,把这些科学观点分享出去,能帮助更多人降低焦虑、科学就医。

最后,关注自己的身体,不害怕变化,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医生帮助,就是对健康最大的负责。

参考文献

  1. Antoniou, A. C., Pharoah, P. D., Narod, S., Risch, H. A., Eyfjord, J. E., Hopper, J. L., ... & Easton, D. F. (2003). Average risks of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associated with BRCA1 or BRCA2 mutations detected in case Series unselected for family history: a combined analysis of 22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72(5), 1117-1130. https://doi.org/10.1086/375033
  2.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ormonal Factors in Breast Cancer. (1997). Breast cancer and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collaborative reanalysis of data from 51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52,705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and 108,411 women without breast cancer. Lancet, 350(9084), 1047–1059.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97)07205-8
  3.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2012). Comparisons between different polychemotherapy regimens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meta-analyses of long-term outcome among 100,000 women in 123 randomised trials. Lancet, 379(9814), 432–444.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1)61625-5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Breast can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