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乳腺癌,科学应对它
🍀在家庭聚餐、朋友聊天或工作聚会上,乳腺癌总会被提及。有的人刚体检完,心里七上八下;也有人身边亲友曾经受困这场疾病。面对白衣天使的专业术语和网络五花八门的信息,如何把乳腺癌这件事说清楚、弄明白,显得特别重要。
01 什么是乳腺癌?
乳腺癌其实就是乳腺组织里的异常细胞控制不住地生长并形成肿块。这种“异常细胞”的行为类似一小团不守规矩的员工,原本该各自安分,却突然聚集起来,结果扰乱了正常秩序。最常见于女性,但男性也可能罹患(虽然比例极低)。
简单来说,乳腺癌和普通乳腺增生、小叶结节不同,它有“向外扩散”的能力,可能累及淋巴结、肺、肝骨等远处器官。肿瘤早期可能悄无声息,晚些时候才逐步显现出来。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发乳腺癌患者大约有230万人,死亡人数高达67万。每12名女性中,会有1人在其一生中被确诊(Sung et al., 2021)。
⚠别以为“没家族史一定安全”,其实大约一半乳腺癌患者没有明确风险因素。
02 乳腺癌的异常信号有哪些?
很多时候早期乳腺癌并没有“硬块”、“肿大”这么直观的表现,尤其在体检时才偶然发现。但到了某个阶段,一些警报会变得明显。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留心:
-
👆 乳房出现持续性肿块或质地变硬:并非每个肿块都是恶性的,但若新出现、越来越硬且推不开,需要找医生看一下。
(比如一位51岁的患者,平时健康,偶然间发现左乳有两处小肿物,检查后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这也说明并不是所有肿块都会疼痛或不舒服,有时仅仅是觉得“哪里和以前不一样”。) - 👆 乳头分泌物异常:如果乳头自发流出液体,尤其是血性分泌物,或颜色改变、质地变黏稠,需要引起重视。
- 👆 外观和感觉的变化:乳房皮肤凹陷、发红,像橘皮一样的小凹坑,或者乳头内陷、乳晕色泽不均等,这些都是信号。
- 👆 形状或大小变化:双侧乳房形态突变,或突然变大、缩小,都要留心。
当然,有些情况本身是生理性的,比如月经周期内乳房胀痛、轻微肿块,一般随周期变化会缓解。但如果症状持续、加重,就建议及时就医。
ℹ这提醒我们,定期自我检查和关注自己身体上的“小变化”很重要。
03 乳腺癌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为什么有的人会罹患乳腺癌?其实不是单一原因在“作祟”,而是多种因素的交错结果:
- 年龄: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上,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 遗传因素:有一些家族历史,尤其是一级亲属(如母亲或姐妹)患乳腺癌的风险会提升。有些特殊基因(如BRCA1、BRCA2突变)显著提高患癌概率(Mavaddat et al., 2013)。
-
激素影响:体内雌激素水平高,与乳腺癌关系紧密,比如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生育较晚等状况。
有些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也会带来风险(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
生活方式相关:过度肥胖、长期喝酒、缺乏运动,这些都会干扰体内环境,诱发乳腺细胞走上“歪路”。
环境中的辐射、部分职业暴露,也有一定联系。 - 其他因素:比如有妇科肿瘤史,合并其他激素依赖性疾病等。
不过,也有大量患者看似没有以上风险因素,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掉以轻心。
🎯专家指出,大约 50% 的乳腺癌患者没有特别“典型”的危险身份标签(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04 乳腺癌怎么科学检查诊断?
乳腺癌不像感冒发烧,症状可以一眼看出,科学诊断需要多种手段组合:
- 自我检查:姑且可以把它理解为“自查工具”。每月一次,尤其是经期后几天,用手轻压乳房各个象限,观察、触摸是否出现新肿块或异常。
-
专业影像学检查:
🛠 乳腺X光(钼靶)——最重要的早筛工具。能发现很多隐匿的早期变化。
🛠 乳腺超声——对年轻女性乳腺致密、肿块性质区分尤其有用。
两者互为补充。 - 组织活检:当影像发现可疑区域时,用细针抽取一点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看有没有异常细胞。如果活检结果显示为“浸润性癌、原位癌”,就已经可以做针对性治疗了。
- 分子及病理分型:进一步检测肿瘤的受体状态,如HER2、ER、PR等(正如上文提到的病例)。了解Ki-67等指标,有助于判断肿瘤分裂活跃程度和恶性程度。
检查过程并不可怕,有些人担心“检查本身会不会促进肿瘤扩散”,其实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想法。目前所有权威指南都建议中老年女性尤其要规律筛查和早发现(Nelson et al., 2016)。
05 治疗方案有哪些?
乳腺癌治疗方式多样,不同阶段、类型、体质都需个体化处理。主要包括这几类:
-
手术治疗:
多数患者会优先考虑手术切除肿瘤,可分为保乳手术、全乳切除,也有根据淋巴结情况选择前哨淋巴结活检等。 -
药物治疗:
包括化疗、内分泌(激素)治疗、靶向治疗等。以病例中51岁女性为例:肿瘤属于HER2阳性,ER/PR阳性,术后医生为其安排了TCbH方案化疗并联合靶向、内分泌药物。
(目前靶向治疗如曲妥珠单抗等,对HER2阳性效果极佳。) -
放射治疗:
适用于术后局部控制风险、保乳患者、部分晚期病人。可减少肿瘤复发概率。 -
综合支持治疗:
如免疫治疗、康复指导、心理支持、营养调节,帮助患者更好度过整个治疗周期。
现在的化疗药物不再像过去那样副作用可怕,更多精准、温和的方案让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在门诊接受治疗,短期内恢复日常生活。
🌐研究发现,多学科团队协作(MDT)对提升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尤为关键(Waks & Winer, 2019)。
06 如何科学管理乳腺健康?
管理乳腺健康,除了监测风险和配合治疗,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小决定都能发挥大作用:
- 自查和专业体检:建议20岁以后学会乳腺自查,每月一次。40岁开始,最好每1-2年做一次影像学筛查。如果家族有高风险,筛查频率可适当提高。
-
均衡饮食:
🍆 新鲜蔬果 + 促进抗氧化、帮助降低身体慢性炎症 + 每天一至两份;
🥑 全谷物杂粮 + 有助于维持肠道和代谢平衡 + 主食适量替换部分精米面;
🍢 优质蛋白 + 修复细胞、增强体力 + 建议选择鱼、瘦肉、蛋、奶为主。 - 适量锻炼:步行、慢跑、游泳、防止过度肥胖,每周三到五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
- 心情舒畅:与亲友多交流,不要给自己太大心理压力。
如果身体有持续不适、乳腺肿块越来越大或有其他新症状,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到正规医院专科检查,选择具备肿瘤多学科团队(MDT)和全面检测能力的医疗机构,避免讳疾忌医或仅凭网络搜索判断。
✅日常管理比事后亡羊补牢更有意义,关心自己也能影响家人朋友,共同守护健康。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 Mavaddat, N., Antoniou, A.C., Easton, D.F., & Garcia-Closas, M. (2013).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breast cancer. Molecular Oncology, 7(2), 111-127.
- Nelson, H.D., Fu, R., Cantor, A., Pappas, M., Daeges, M., & Humphrey, L. (2016). Effectiveness of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o Update the 2009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4(4), 244-255.
- Waks, A.G. & Winer, E.P. (2019).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A review. JAMA, 321(3), 288-300.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Breast cancer.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breast-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