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认识卵巢恶性肿瘤:提升您的健康知识

  • 8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认识卵巢恶性肿瘤:提升您的健康知识封面图

认识卵巢恶性肿瘤:提升您的健康知识

01 卵巢恶性肿瘤:到底是什么?

说起卵巢,很多女性会想到与生育、激素有关。不少人平时没什么感觉,但其实卵巢恶性肿瘤常常“悄无声息”地发生。当身体没有明显异常时,卵巢组织里的部分细胞也许已经变得不听话,开始异常生长。卵巢恶性肿瘤,简单来说,就是这些异常细胞在卵巢内逐渐聚集成团,甚至有可能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这类肿瘤在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中并不少见,尤其在更年期后女性中更易发生。但它的出现并不是瞬间的,往往有一个从轻微到明显的变化过程。如果忽略初期的小信号,等症状明显再检查,往往病情已经发展到不容小觑的阶段。因此,了解基础知识,对每位女性来说都特别重要。

02 身体给出的警示信号

  • 🤔 腹部变化——腹部莫名胀气、总觉得吃了没多久就饱,很容易被当成“肠胃不太好”误解。早期症状多比较轻微,偶尔有点不舒服。
  • 😣 持续不适——若腹部的沉重、胀痛慢慢变得频繁,比如肚子变得坚硬、总想上厕所但排不出来,这就不是简单消化问题。
  • ⚠️ 出血和排便异常——出现阴道不规律出血,或者大便习惯改变,甚至发现白带变多,这时要引起警觉。
  • 🥱 疲劳感——不明原因的疲劳、体重下降、食欲差,这些症状虽然也常见,但是长期存在要重视。

小提醒: 如果明显感觉腹部胀痛、出血或便秘等现象持续超过两周,建议尽快去医院做个详细检查。
(参考:Mayo Clinic Staff, 2022, Ovarian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 真实案例 一位60多岁的女性患者术后接受化疗,不仅有典型的腹部不适,还合并了化疗后骨髓抑制等问题。这个例子说明,早发现可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03 卵巢恶性肿瘤的高风险因素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出现卵巢恶性肿瘤?其实,里面的“幕后推手”不少,主要包括遗传因素、激素变化以及年龄的影响。

  1. 1. 家族遗传有关
    有些基因——比如BRCA1和BRCA2——本来应该保护我们的细胞,但一旦它们出现异常,就提高了女性患卵巢恶性肿瘤的几率。有调查发现在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中,发病风险高达一般人的三倍左右 (Kurman RJ, Shih Ie M. The origin and pathogenesis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 proposed unifying theory, Am J Surg Pathol, 2010)
  2. 2. 年龄是个关键点
    卵巢恶性肿瘤更多出现在50岁以上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卵巢细胞经历更多分裂,积累突变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3. 3. 激素变化、健康状况
    不同阶段的雌激素水平调整,比如绝经后,卵巢受到的激素影响也可能会增加风险。此外,患有多次排卵史(如没有生育)、肥胖等,都会让风险增加。

这些因素多为无法主动改变的,尤其遗传相关。如果身边近亲有类似病史,建议自己定期筛查。关系到遗传的疾病,不能掉以轻心。

04 如何及早发现卵巢恶性肿瘤?

很多女性平时觉得自己很健康,等到症状明显才去医院。而实际上,越早做检查,越有可能把风险扼杀在萌芽中。常用的诊断手段有以下几种:

  • 🩺 超声波检查:通过探头在腹部探查,可早期发现肿块的形状和大小;适合体检时筛查。
  • 🩸 肿瘤标志物检测:主要用到CA125、HE4等。如果水平异常升高,需要进一步检查,但不是所有升高都一定是肿瘤。
  • 📊 CT或MRI扫描:更详细显示卵巢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帮助医生决定下一步方案。

不同检查有不同的侧重点。平时体检可以做超声,若医生怀疑肿瘤,会建议配合血液和影像学进一步检查。

05 卵巢恶性肿瘤的常见治疗方案

治疗方式需因人而异。对于大多数患者,方案往往是经过医生多专业评估后的个性化选择。目前主要有三种手段:

  • 1. 手术切除
    绝大多数卵巢恶性肿瘤需先手术切除病灶。有时候还得连同部分周围组织、淋巴结一并摘除,降低复发风险。手术方式以及范围,需要医生结合具体情况决定。
  • 2. 化疗
    简单来说,就是用药物杀伤异常细胞。常见于术后或晚期患者。虽然常伴有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但对于提高控制率有很大帮助。例:前面提到那位60+岁的女性,术后应用了粒细胞刺激因子来降低骨髓抑制风险。
  • 3. 放疗
    有些类型患者会用到放射线照射,尤其适用于不能手术或化疗效果不理想时。

现今的治疗手段较以往更精准,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也逐渐降低。与此同时,辅助治疗(如骨髓保护、抗血栓、对症调理)同样重要,有助于维持生活质量。

06 护住卵巢,健康行动指南

卵巢健康,其实可以像呵护家里的“过滤器”一样,每天花一点心思。平时注意生活细节,不容易被“大问题”悄悄找上门。不用“谈癌色变”,掌握一些积极的做法就足够。

🥗 多吃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
豆制品(如豆腐、豆浆)有助于维持激素平衡,适合日常搭配。建议每日一到两次豆制品摄入,尤适用于中年及以上女性。
🍎 天天一到两种新鲜蔬果
例如番茄、蓝莓、苹果等富含抗氧化物,有利于减少细胞损伤。早餐或者加餐可以搭配食用,能帮助身体抵御自由基侵害。
🚶‍♀️ 保持规律运动
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有助于控制体重,间接降低激素相关肿瘤风险。即便只是饭后散步,也胜过完全不运动。
💤 良好作息规律
规律睡眠每晚7~8小时,有助恢复身体功能。长期熬夜、焦虑,会加重身体负担。
🏥 定期体检,主动询问卵巢/妇科相关项目
建议成年女性每1~2年做一次妇科超声。如果发现腹部持续不适、出现月经/分泌物异常等新问题,需要及时就诊,不要自我诊断。

简单来讲:卵巢健康并不神秘。和身边的家人多沟通健康状况,如果有相关病史,记得主动向医生说明,让筛查变得更精准有效。

参考文献

  • Mayo Clinic Staff. (2022). Ovarian cancer: 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ovarian-cancer/symptoms-causes/syc-20375941
  • Kurman, R. J., & Shih Ie, M. (2010). The origin and pathogenesis of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 proposed unifying theory. Am J Surg Pathol, 34(3), 433–443.
  • Siegel, R. L., Miller, K. D., &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