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不稳:习惯性扭伤的预防与训练之道
01 跳动的踝关节:结构与功能
早上赶地铁、下班拎着菜,突然脚下一个打滑,有没有觉得踝关节像是在抗议?其实,这个部位整天在忙活。踝关节是连接小腿和脚的“交通枢纽”,里面有三块主要的骨头——胫骨、腓骨和距骨,再加上外侧、内侧的韧带系统,以及大量的神经与血管(Herzog et al., 2020)。正因为任务繁重,所以它既要支持体重,还要帮助我们随时改变方向。
有点像日常生活中的“桥梁”,一会儿需要稳定静止,一会儿又要灵活转向。无论是快跑还是跳舞,踝关节都参与其中。运动时,这里承担着吸收冲击、保持平衡的工作,一旦出点问题,对生活影响还真不算小。
02 习惯性扭伤的真相
说起来,踝关节扭伤很多人可能都碰到过,但有的人“崴一次,后面就反复出问题”——这其实就是“习惯性扭伤”。它原本是由于某一次伤得不彻底治好,导致韧带变松、支撑力下降。日常一不小心,比如踩到石子、鞋子没穿好,都有可能让这样的人再一次崴脚。
研究数据显示,普通人一生中平均有5%-10%的机会发生一次踝扭伤,而习惯性扭伤的高发人群则包括:爱运动的年轻人、体重偏重、中老年人(Bytomski, 2018)。尤其女性,由于韧带弹性稍高,风险会相对更大。
26岁的男生小林,每次踢球只要一跑快或者踩空,踝关节就容易被“旧伤复发”,这让他运动积极性大减。这个例子说明,防治习惯性扭伤其实要靠平时的保护和科学训练。
- 常见影响:
- - 运动时容易摔倒
- - 上下楼梯时缺乏安全感
- - 出现“刚好了一点,又来一下”的循环
03 如何识别踝关节不稳?
信号 | 表现 | 生活场景 |
---|---|---|
早期(轻微、偶尔) | 刚崴完脚后,偶尔脚部有点“虚”,下楼梯时感觉有点不踏实 | 出门穿新鞋、爬坡或走不平路时脚底打滑 |
明显(持续、严重) | 走路时反复觉得脚踝“软了”、持续肿胀,甚至轻微活动也会疼 | 普通散步或转身就扭到脚,感觉不稳、不敢用力 |
有位48岁女性患者,日常只是踩平地就有扭脚的担心。她表示,刚开始只是觉得偶尔脚部容易打滑,经过几个月,没有及时关注,一变天走路就肿胀明显,影响到了家务和外出。
- 持续肿胀、疼痛
- 活动受限、日常行走困难
- 反复崴脚,症状超过2周未改善
04 习惯性扭伤的诱因分析
习惯性踝关节扭伤的背后,有身体因素,也有生活习惯的影响。我们梳理几条常见原因:
- 韧带损伤后恢复不充分
多次扭伤,使韧带结构松弛,关节稳定性不足,变成“易崴体质”。 - 肌肉力量不够
小腿和脚踝周围肌肉,尤其是腓骨肌群不够结实,难以在关键时刻保护踝关节。 - 不良穿鞋习惯
高跟鞋、松紧不合脚的运动鞋等,会加大踝部负荷。 - 超重与年龄因素
体重增大时,踝部负担更重。年龄大了,韧带弹性变差,风险自然水涨船高。 - 固有生理结构差异
天生各人踝部韧带松紧不同,部分人遗传上支持力较弱,容易反复崴脚(Gribble et al., 2016)。
05 预防训练的重要性与原则
真正能够帮助踝关节变稳的,还是坚持科学训练。有规律的锻炼能有效强化踝部周围的肌肉和神经控制(Hoch et al., 2015)。尤其是有过一次扭伤的人,更需要定期做预防训练,别等到反复受伤才重视。
核心原则 | 生活提示 |
---|---|
循序渐进 | 每次锻炼量从轻量级动作开始,逐渐加大强度,避免“一口吃成胖子” |
动作标准 | 即使是简单动作,也要保证姿势到位。可以考虑照镜子或请教专业教练 |
坚持周期性 | 每周锻炼3-5次,长期的持续比偶尔的“突击”运动更有效 |
搭配功能训练 | 单纯力量训练远远不够,还要加入平衡与灵活性训练 |
06 有效的预防训练方法
踝环绕(Ankle Circle)
做法:坐姿或仰卧,将脚尖画圈,一次做20圈,换方向重复。
好处:帮助踝关节活动度提升,灵活且安全。
弹力带外展
做法:弹力带套住前脚掌,脚往外侧顶,一组12~15次。
好处:锻炼腓骨长短肌,加强踝外侧稳定。
单腿站立
做法:找相对安全处,闭眼单脚站立10秒,逐渐延长,不求快求稳。
好处:提升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
脚趾抓毛巾
做法:赤脚用脚趾不断抓取小毛巾,一组30秒。
好处:可强化足底小肌群,帮助提升支撑力。
脚踝拉伸
做法:小腿伸直,脚背向上勾拉,每次10~15秒,重复3~5次。
好处:缓解踝部紧张,避免僵硬。
食物名称 | 功效 | 食用建议 |
---|---|---|
深海鱼 | 含优质蛋白和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软组织修复 | 每周2~3次,水煮或轻蒸最好 |
牛奶及奶制品 | 补充钙和维生素D,维持骨骼和关节健康 | 每日一杯 |
新鲜蔬果 | 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合成、改善韧带弹性 | 每日搭配不同蔬果一起吃 |
07 恢复与容易误入的陷阱
其实,扭伤恢复不仅仅靠时间。早期要注意适当休息和冰敷,急性期(前48小时)避免按摩、热敷。等肿胀稳定了再慢慢活动。有人觉得“只要不疼,马上全力恢复”,这容易导致二次损伤。
- 刚消肿就剧烈运动,轻则再崴一次,重则变成习惯性损伤
- 以为“小毛病不用管”,忽视早期的小症状,结果反复发作
- 觉得绑住就万事大吉,长期依赖护踝,反而让肌肉变懒惰
- 恢复前期,遵医嘱分阶段活动,勿急于求成
- 症状明显时要及时就诊,由专业医生筛查有无韧带撕裂
- 合适时可以逐步增加自主锻炼,切忌超负荷尝试高难度动作
参考文献
- Bytomski, J. R. (2018). Acute ankle sprain in adult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97(8), 523-530.
- Gribble, P. A., Bleakley, C. M., Caulfield, B. M., Docherty, C. L., Fourchet, F., Fong, D. T., & Hertel, J. (2016). Evidence review for the 2016 International Ankle Consortium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prevalence, impact and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lateral ankle sprain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0(24), 1493-1495.
- Herzog, M. M., Kerr, Z. Y., Marshall, S. W., & Wikstrom, E. A. (2020). Epidemiology of ankle sprains and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55(6), 606-615.
- Hoch, M. C., McKeon, J. M., & McKeon, P. O. (2015). Evaluating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for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linician and patient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50(6), 565-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