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高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你的心血管健康警钟
01 生活中悄悄发生的小变化
下午下班走回家的路上,总觉得比以前更容易感到困倦。或许你也会体验到,有时候扶着楼梯走一层,竟然气喘吁吁,但过一会儿又好了,并未在意。其实,这种不太明显的疲劳、精神不济,经常被大家忽视。但正是这些平日里不被注意的细微变化,有可能与身体里缓慢出现的高血脂有关。
如果身边的朋友越来越爱抱怨睡不够或者爬楼梯时心跳跳得特别快,别光想着是年纪增长,有时候,这其实是身体在悄悄发信号。
02 明显的信号:心血管的敲门声
- 疲劳加重: 有位49岁的男性患者,近半年感觉身体沉重,原本骑自行车上班,最近只骑两公里就容易气喘;尤其是在午后,常感到腿部发软。
🚩 如果疲劳感持续加深,或平时活动后比平常更容易胸闷,建议重视。 - 偶发胸部不适: 偶尔出现胸口一紧,或者短暂疼痛,持续几分钟就消失,不一定是剧烈疼痛。这类情况容易被误认为是肌肉拉伤,但实际上,心脏动脉可能已经出现早期粥样硬化的改变了。
- 轻微头晕或视物模糊: 有些人起来时会有短暂的眩晕,或者看东西突然出现模糊。有研究提示,血脂波动时,大脑供血也可能受到轻微影响(Wilson et al., 2016)。
03 高血脂为什么会找上门?
高血脂,其实就是血管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高于正常值。虽说脂肪对人体有用,但过高却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隐患。
原因 | 具体表现 | 说明 |
---|---|---|
遗传倾向 | 家族成员有心脑血管疾病 | 一般风险高于普通人(Goldstein & Brown, 2015) |
年龄增长 | 40岁以后更容易血脂异常 | 代谢变慢,机体修复能力下降 |
长期静态生活 | 运动量减少 | 增加体脂比例,影响脂质代谢 |
饮食结构单一 | 爱吃高热量、大量油脂为主 | 易致胆固醇升高(Mensink et al., 2003) |
另外,精神压力大、作息混乱也是现代人常遇到的诱发因素。简单来说,生活节奏越快,血脂失控的可能性也越大。
04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的“隐形危机”
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老年病”专利。它其实是在高血脂基础上慢慢形成的。想象一下,血管内壁就像家里的水管,长期“油污”粘着,慢慢变得不顺畅,最后堵塞,水流就受影响了。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血流被阻碍,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可能缺血,产生种种健康问题。
影响:持续的动脉粥样硬化会增加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风险。数据显示,在中国成年人中,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逐年升高(Lu et al., 2017)。
05 检测与评估:抓住早期窗口
说起来,检测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手段并不复杂。最基本的办法就是抽血化验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等项目。一般建议早晨空腹抽血,更准确。
如果血脂异常,或有家族史,可以结合下列工具做进一步评估:
- 颈动脉彩超: 可评估是否已出现早期斑块。
- 心电图: 检查心脏供血,有必要再做超声心动图。
- 冠状动脉CT: 对高风险人群,评估冠脉狭窄情况(不作为首选)。
06 改变生活方式,远离心血管危机
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其实不离开日常生活的小决策。
食物推荐 | 具体理由 | 参考吃法 |
---|---|---|
燕麦 | 可溶性膳食纤维丰富,有助于降低“坏”胆固醇 | 每天1-2碗燕麦粥;可与牛奶、坚果搭配 |
深色叶菜 | 富含抗氧化物,保护血管健康 | 凉拌菠菜、空心菜,每餐有一份绿色蔬菜 |
三文鱼等深海鱼类 | 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有益降脂抗炎(Kris-Etherton et al., 2002) | 每周2-3次,蒸/煮/烤均可 |
豆制品 | 植物蛋白有助于调节血脂 | 豆腐、豆浆适量替代部分肉食 |
- 睡眠充足:保持7小时以上睡眠,有助于脂代谢平衡。
- 心态放松:适度释放压力,有利于全身血管健康。
07 定期检查,做稳“心”生活
简单来说,定期健康体检是发现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有父母、兄弟姐妹在较年轻的时候得过心脏病或中风,更应该早些开始筛查。血脂异常不等于立刻有危险,但早一点察觉,可以更好提前调整生活模式。
也有不少人担心查出来问题心情更糟,但事实证明,主动管理自己的血脂和血管健康,远比临时抱佛脚来得安全。从一次做起,每年的检查其实就像是给身体做个小保养。
尾声:身体的“心声”不容忽视
生活里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小疲劳、小不适,有时候正是身体敲响的健康信号。只要用心感受、积极行动,调节生活、适度锻炼、合理饮食,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其实并不可怕。第一步总是最难,迈出去身体就会有积极回应。
和家人朋友一起关注心血管健康,比一个人努力更有效。健康路上,有伙伴有信心!❤️
主要参考文献
- Goldstein, J.L., & Brown, M.S. (2015). A century of cholesterol and coronaries: From plaques to genes to statins. Cell, 161(1), 161-172. doi:10.1016/j.cell.2015.02.032
- Kris-Etherton, P.M., Harris, W.S., & Appel, L.J. (2002). Fish consumption, fish oil, omega-3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106(21), 2747-2757. doi:10.1161/01.cir.0000038493.65177.94
- Lu, Y., Wang, P., Zhou, T., et al. (2017). Association of blood lipids with the risk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Open, 7, e013502. doi:10.1136/bmjopen-2016-013502
- Mensink, R.P., Zock, P.L., Kester, A.D., & Katan, M.B. (2003). Effects of dietary fatty acids and carbohydrates on the ratio of serum total to HDL cholesterol and on serum lipids and apolipoproteins: a meta-analysis of 60 controlled trial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7(5), 1146-1155. doi:10.1093/ajcn/77.5.1146
- Wilson, P.W.F., D’Agostino, R.B., Sullivan, L., Parise, H., & Kannel, W.B. (2016).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s determinant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Framingham experience.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2(16), 1867-1872. doi:10.1001/archinte.162.16.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