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心脏警报:冠心病与夜间心绞痛的急救指南
01 冠心病:隐秘的心脏压力
对很多人来说,高压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杂事仿佛习以为常。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心脏也会在悄悄“叫苦”。有些时候,即使闹钟已经响了几遍,你还是觉得“心头压着一块石头”,呼吸略微急促。这背后,可能就是冠心病在暗自发力。
冠心病其实是一种冠状动脉变窄或堵塞引起的血流不足,导致心脏供氧“吃紧”。据2018年《Lancet》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1亿人罹患冠心病(Roth et al., 2018)。这种病没有太多“戏剧性”的表象,更多是持续的隐慢性损伤。如果不早干预,后果可不轻。
02 夜间心绞痛:深夜里的心脏警号
有些人晚上睡得正香,突然胸口发紧,甚至感觉像被重物压住。这种突如其来的胸痛,可能就是夜间心绞痛。夜间发作通常更让人紧张,因为周围缺少及时帮忙的人,一慌更容易出错。
诱因 | 表现 | 生活场景 |
---|---|---|
睡觉时姿势不当 | 突发心口压迫感 | 夜里翻身时突然被疼醒 |
夜间交感神经兴奋 | 胸闷、发冷出汗 | 夜晚噩梦后胸痛 |
夜宵过量 | 胃部不适伴胸口闷 | 睡前大餐后凌晨心痛 |
03 紧急信号解读:症状与严重程度
简单来说,心绞痛的表现分为轻微和严重两种。早期,症状可能只是偶尔胸口发闷或压迫感,有时候饭后、冷天气或者情绪激动时更明显,休息一下就缓解。不过,若是胸痛持续超过5分钟,伴随冒冷汗、恶心、呼吸憋气,或者疼痛放射到左臂、下颌——这种情况就非常危险,需要马上处理。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典型案例 |
---|---|---|
轻微/偶尔 | 轻度胸闷,有时吃饱或劳累后出现,短时间消失 | 50岁男性,饭后胸口略紧,休息后缓解 |
严重/持续 | 胸痛剧烈,扩散到肩膀或背部,有窒息或晕厥倾向 | 65岁女性,半夜胸口如重锤,持续8分钟不能缓解 |
04 冠心病与心绞痛的风险机制
为啥有人会无缘无故“中招”?说起来,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幕后推手其实不少。胆固醇在血管壁长年累月积压,逐渐形成动脉粥样斑块。斑块越长大,血管越来越窄,心脏就像"城市主干道"被堵死一半,血流一受阻,缺氧马上就反映到胸口。
年龄增长、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经常熬夜、抽烟、情绪长期紧张,都是风险因素。2021年一项中国数据统计显示,55岁以上的男性,冠心病风险明显增高(Zhou et al., 2021)。
风险因素 | 原理说明 |
---|---|
年龄偏大 |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减低,容易积聚斑块 |
遗传因素 | 家族中有冠心病史的人,血管问题出现概率较高 |
高血压/糖尿病 | 长期高血压损伤血管内膜,血糖高也加速动脉硬化 |
吸烟 | 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直接伤害血管壁,增加斑块沉积 |
05 夜间心绞痛发作时的紧急自救
如果半夜遇到胸口突然剧痛,不要惊慌,先让自己坐下或半躺,用 pillows(枕头)让上身稍微高一些,尽量保持呼吸平稳。如果手边有医生曾开过的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一片,注意不要嚼碎直接吞咽。
- 马上停止一切活动,静坐或半卧。
-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医生已经开具的前提下)。
- 身边有家人的话,立刻让对方协助报警并整理病历资料。
- 症状5分钟内未缓解或反复发作,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999)。
06 紧急救助与病情沟通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尝试描述出症状的时间、部位、性质和持续时间。可以用简短的话记录,比如“凌晨2点,胸口中间疼痛,持续9分钟”。这样能帮助救援人员迅速判断。
需要说清的信息 | 举例 |
---|---|
疼痛部位 | 胸骨后正中偏左 |
发作时间 | 凌晨2:17,刚醒来时发作 |
持续时长 | 约9分钟 |
伴随症状 | 出汗、手麻、头晕 |
07 生活调整:每天守护自己的心脏
心脏问题不是一天一天形成的,修复和预防也得慢慢来。调整作息,保持乐观心态,其实对血管健康有大帮助。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可以这样具体做出改变,让你的身体“主干道”保持顺畅。
推荐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新鲜蔬菜 | 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胆固醇 | 一天最少一碗绿叶菜 |
全谷物 | 稳定血糖,减轻血管压力 | 早餐可以选用燕麦、糙米 |
深海鱼 | 富含优质脂肪,保护血管弹性 | 每周两次,清蒸最好 |
新鲜水果 | 补充维生素C,有益血管修复 | 每天搭配两种水果 |
- 定期适度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或瑜伽,每周保持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
- 保持健康体重、规律作息,有心脏问题时建议不熬夜。
- 建议40岁以后,每2年做一次心脏功能检查,有症状时及时就医。
一位56岁的退休教师,通过调整饮食、坚持晨练,半年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这证明,合理生活方式调整对心脏友好非常关键。
主要参考文献
- Roth, G. A., Johnson, C., Abajobir, A., et al. (2018).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 Lancet, 392(10155), 1747-175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694-5
- Zhou, M., Wang, H., Zeng, X., et al. (2021).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The Lancet, 398(10299), 1237-125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1604-3
- Kaptoge, S., Pennells, L., Bacquer, D. D., et al. (2021). World-wid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2(25), 2525-2535.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b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