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肺栓塞:早期症状与急救指南
什么是肺栓塞?真相比想象更接近身边
公园散步时,如果碰到老年朋友突然呼吸急促,不少人会以为只是累了。但其实,肺栓塞有时就是这样不请自来。简单来说,肺栓塞是指堵在肺动脉里的异常“阻塞物”,它们大多来自腿部或骨盆静脉的血块。像堵车一样,本该顺畅的血流突然被“卡住”,肺部无法及时获得氧气,患者的心脏也会受到影响。
到了一定年纪后,血流变慢,血管壁状况不如年轻时候,老年人成为肺栓塞的高发人群。研究显示,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大约是年轻人的8倍。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医学实证[1]。
🔍 小知识: 肺栓塞并不是稀罕病,它在老年急症中位列呼吸系统危重三大病因之一。
肺栓塞的早期信号,容易忽略的小变化
- 🤏偶尔呼吸不畅: 在日常活动后突然觉得气不够用,但休息一会儿后有所缓解。
- 🤷轻微胸闷或胸口隐隐不适: 并不是剧烈的疼痛,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压迫感。
- 📌无明显原因的乏力: 甚至比平时小区遛弯回来更累,不明原因地提不起劲。
- 💧略有咳嗽: 咳嗽次数比以前稍多,但没有明显痰液、发热等表现。
⚠️ 概率并不大,但出现上述症状不能全当小事。尤其是出现在近期手术、骨折后或较长时间卧床的老人身上时,要多上点心。
症状表现 | 持续性 | 常见误判 |
---|---|---|
呼吸困难 | 间断/轻微 | 以为是哮喘或普通疲劳 |
胸闷 | 偶尔发生 | 误以为心脏不适或胃胀气 |
轻咳 | 不持续 | 感冒、支气管炎 |
📍提醒: 只有在症状逐渐加重或持续恶化时,才是“警报”拉响。早期往往表现得遮遮掩掩,很考验家人和患者的敏感度。
哪些人是肺栓塞的“重点关照对象”?
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节奏已经放缓,但这反而增加了某些肺栓塞的风险。分析生活中的常见因素,有几个值得特别关注:
- 长期卧床休息: 比如骨折、卧床照护、手术后康复,这些情况会导致 下肢血液流速变慢,更容易形成血栓。
- 心血管基础疾病: 心衰、高血压、冠心病等,在中老年朋友中不少见。这些疾病会让血液循环系统“走得慢、走得不畅”,栓子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形成。
- 肥胖、活动量不足: 体重增加不仅让行动变缓,还增加了静脉压力,血流容易滞留下肢深静脉,这是血栓“温床”。
- 肿瘤及其治疗: 有恶性肿瘤史或接受过化疗的老年人特别容易并发肺栓塞。研究发现,肿瘤患者肺栓塞风险提升约4-7倍[2]。
- 动手术后的恢复期: 尤以髋关节、膝盖、骨盆部位手术为明显,术后伤口需要时间愈合,卧床变长,血液循环减慢,栓子形成风险激增。
🎯 特别关注: 生活中遇到80岁的韩先生,因髋部骨折长期卧床,不到两周就因下肢水肿被发现有静脉血栓。这个例子其实很普遍,说明静脉血栓高危人群需要时刻监测。
📊 最新调查: 一项发表于 Circulation 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75岁以上人群每年约有1/1000的肺栓塞新发病例[1]。
遇到肺栓塞急症,如何第一时间应对?
- 📞 立即呼叫急救: 一旦发现持续呼吸困难、胸痛加重甚至意识模糊,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说明“疑似肺栓塞,年长患者”。
- 🛏 保证患者卧倒并保持安静: 别让患者勉强起身活动,防止血栓脱落加重病情。
- 💨 适当保持空气流通: 打开窗户或移至空气新鲜处,帮助患者尽量获得更多氧气。
- 👨⚕️ 不擅自用药: 不随便给止痛药、镇静剂等,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来。
Tips 速查表:
- 老年人突然严重呼吸困难 ≠ 普通哮喘
- 反复剧烈胸痛 ≠ 胃胀气
- 恶化快,越快送医越好
⚠️ 多数肺栓塞发作突然,急救窗口短。现场正确应对、及时快速送医是患者恢复的关键。
治疗肺栓塞有哪些方法?哪些药物有用?
急救送医后,医生会通过检查(如D-二聚体、肺CT等)确认病情。不同程度的肺栓塞对应不同治疗策略:
治疗方式 | 适用情况 | 目的 |
---|---|---|
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 | 大多数肺栓塞患者 | 防止血块继续增长、形成新血栓 |
溶栓疗法(血栓溶解药) | 重症、命悬一线患者 | 快速溶解已形成的血块 |
介入取栓/外科手术 | 药物无效或病情危重 | 直接清除肺动脉血栓 |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 不能用抗凝药时 | 拦截游离血块,预防再发 |
💡 案例启示: 有位77岁女性,因高血压术后出现持续呼吸困难,被及时识别后采用短程抗凝治疗,两周后康复出院。这再一次说明,及早就医和按规范用药对康复至关重要。
👩⚕️ 实用建议: 一旦确诊为肺栓塞,按照医生制定的个体治疗方案坚持用药、定期复查,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和再发概率。
怎么远离肺栓塞?保护肺部健康有妙招
老年人日常可以通过科学的饮食与习惯调整,积极“养护”血管,有效减轻形成血栓的风险。
好习惯/推荐食物 | 具体健康作用 | 建议做法 |
---|---|---|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 富含抗氧化成分,改善血管弹性 | 每日两种以上,应季为主 |
适量摄入鱼类(如三文鱼、带鱼) | 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帮助抗凝 | 每周2-3次,清蒸或炖煮为佳 |
健康油脂替代动物脂肪 | 降低血脂、减少血液黏稠度 | 食用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油 |
养成定期小范围活动的习惯 | 促进下肢血循环,减少静脉淤滞 | 散步、足尖点地等简易动作,每小时活动5分钟 |
保持充足饮水 | 防止血液过于浓稠 | 每天1500~2000ml白开水 |
🌱 最后的提醒: 生活中脚踝活动、举手伸展、轮换体位堪称“血管体操”。家人日常多留意老人精神和活动状态,有问题及早沟通医生,远比补药、保健品更管用。
主要参考文献
- 1. Heit, J. A. (2015). Epidemiology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 12, 464–474. https://doi.org/10.1038/nrcardio.2015.83
- 2. Khorana, A. A., et al. (2007). Cancer and thrombosis.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5(29), 4894–4900. https://doi.org/10.1200/JCO.2007.12.9130
- 3. Konstantinides, S. V., et al. (2019).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1(4), 543–603.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z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