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恶性黑色素瘤,保护您的皮肤健康

  • 7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恶性黑色素瘤,保护您的皮肤健康封面图
了解恶性黑色素瘤,保护您的皮肤健康

01 什么是恶性黑色素瘤?🧬

夏天一到,很多人喜欢穿短袖,享受阳光,但皮肤上的某颗痣突然变得有点不同,也许你会心里咯噔一下。其实,恶性黑色素瘤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皮肤小麻烦”。

简单来说,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源自皮肤黑色素细胞的癌症。这些细胞本来负责让皮肤有颜色,但当它们不受控地增长,就容易变成危险的肿瘤。黑色素瘤虽只占所有皮肤癌的一小部分,却是导致皮肤癌死亡最多的类型(Nambudiri et al., 2024)。它的危险主要在于生长速度快,早期如果不及时发现,可能会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 生活中,这意味着,偶尔出现的痣变虽然大多数是无害的,但持续变化就不能掉以轻心。

02 恶性黑色素瘤的症状识别🔎

  • 1. 轻微变化期: 可能只是某颗痣出现一点点变化,比如颜色比以前深了,边缘没原来那么整齐,或者突然新长出一颗小斑点。很多人开始还觉得没什么大碍。
  • 2. 明显警示信号: 如果一颗痣持续变大、颜色杂有深浅、形状不规则,或者突然变硬,甚至伴有瘙痒、出血等症状,这是皮肤在给你发“红色警报”。有的患者会发现新长出的结节,像案例中那位45岁男士,左足底曾出现黑色斑块,发展很快,后来甚至发现腿上也有转移结节。这种变化常常让人措手不及(案例来源见病例节)。
  • 3. 变化的速度: 正常痣多年几乎没变,但黑色素瘤常在短几个月内就有明显不同,例如几周内长大,或颜色突变,这就特别要警惕了。
小结:日常如果发现皮肤上某颗痣短时间内变化特别快,或者有疼痛、破溃,这种情况建议别犹豫,应当尽快去医院皮肤科检查。

03 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因素🧩

说起来,黑色素瘤之所以“找上门”,并不仅仅是一两次晒伤那样简单。背后的风险因素和机理,其实有以下几点:
  • 1. 长期或反复暴露于紫外线: 很多证据表明,长时间在强烈阳光下活动,尤其是小时候晒伤,明显增加成年后得黑色素瘤的概率(Nambudiri et al., 2024)。频繁去海边、喜欢日光浴的人需要小心。紫外线(UV)会直接损伤皮肤细胞的DNA,促使异常细胞出现。
  • 2. 家族遗传和皮肤类型: 如果家里有人得过黑色素瘤,患病风险会提升。有的家庭里多次出现说明基因在其中起了作用。浅肤色、有雀斑或者天生有很多痣的人,也属于高风险人群。
  • 3. 免疫力低下: 比如器官移植患者,或者长期用免疫抑制药物的人,皮肤对异常细胞的防御能力下降,罹患黑色素瘤的概率增高。
  • 4. 年龄和少见基因突变: 年龄大的人出现黑色素瘤的风险也随之上升。此外,一些人携带特殊的基因(如BRAF、BRCA2等)易使细胞异常增殖。
    研究调查显示,虽然深肤色人群发病率低,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尤其手掌、脚掌、指甲下方较为常见。
这说明,黑色素瘤并非靠“运气决定”,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参考文献:Nambudiri, V.E., et al., 2024; Merck Manual, 2025)

04 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过程🏥

很多人担心,一旦痣发生变化就要做“活检”,是不是很复杂?其实,现代医学诊断流程已经比较清晰,医生会根据皮肤表现和患者描述,推荐相应的检查:
  • 1. 皮肤专科体检: 医生会先用肉眼以及皮肤镜对异常痣、色斑进行详细观察。特殊检测仪能看到肉眼下看不到的细小结构,对判断是否为黑色素瘤有帮助。
  • 2. 切除活检: 如果高度怀疑,通常采取切除全部或部分病变组织,送给病理科在显微镜下分析。有时候还需要基因检测,判断是否存在BRAF等基因突变,这对后期用药有指导意义。
  • 3. 全身评估(如已发现转移): 如果存在疑似转移,还会安排B超、CT或MRI等影像检查,看看肿瘤是否“跑”去了身体别的地方,比如淋巴结、肺、肝等处。
其实,越早期做检查,越简单,也越不需要大规模手术,大多数切除都是微创。对于明显变化的皮肤病变,还是要果断求医。

05 治疗方法和选择🩺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像“修复损坏的零件”一样,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方式,具体方案会根据肿瘤的位置、深度和有无转移来定:
  • 1. 手术切除: 这是最常用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早期局限于皮肤表面的黑色素瘤通常只需做一次切除手术,愈后很好。如果肿瘤较深,医生也可能建议扩大切除范围甚至清扫附近淋巴结。
  • 2. 免疫治疗: 对于有转移或高危患者,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抑制剂)让许多患者获益,延长了生存期。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使其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副作用相对可控。案例中的那位男士在术后也接受了这类药物治疗,虽然最后还是出现了转移,这说明恶性黑色素瘤需要多学科综合管理。
  • 3. 靶向治疗与化疗: 某些特殊基因突变(如BRAF+的患者)适合用靶向药物,直接作用于异常基因表达的通路,对减缓病情有明显效果。对于晚期或难治性病例,也会尝试化疗和联合用药。
  • 4. 辅助和姑息性治疗: 包括营养支持、预防感染、减轻疼痛等综合性措施。这不仅帮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能减少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
治疗能否获得最佳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现和处理的时间点。越早干预,预后越好。

06 皮肤健康管理与日常预防🌞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晒太阳适度、皮肤常自检、健康饮食”是降低风险的简单有效方法。下面这些做法,值得每个人重视:
  • 1. 坚持规律皮肤自查: 每月花几分钟,把身体容易被忽略的部位(如后背、脚底、耳后)都仔细看看,发现新痣或者旧痣有明显变化,及时找专业皮肤科医生评估。
  • 2. 合理晒太阳: 午间外出,建议使用帽子、墨镜、长袖防护衣物,尤其是夏季紫外线最强时。户外活动结束后,及时补涂SPF 30或更高指数的防晒霜,特别是易晒伤的人群和儿童。(Garbe, C., et al., 2023, JAMA Dermatology)
  • 3. 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正面助力: 坚果🍽️ + 促进皮肤修复 + 每天一小把腰果或核桃,对体内抗氧化有好处;
    胡萝卜🥕 + 富含β-胡萝卜素 + 可每周2-4次当蔬菜食用,增强皮肤自我修复能力;
    深绿色蔬菜🥦 + 提供丰富植化素 + 日常多搭配西兰花、菠菜,整体有助于皮肤健康。
    这些健康食材能帮助身体整体调节,但需要提醒,食物不是直接的治疗手段。
  • 4. 特定人群定期体检: 有明确家族史、多发痣或以往有黑色素瘤病史者,应该定期(如每年一次)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做全面检查,尤其年龄超过40岁以后更应重视。
  • 5.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遇到皮肤问题,建议去有肿瘤或皮肤专科的三甲医院就诊,避免因延误被误诊。大部分早期黑色素瘤切除即可治愈,切勿盲信不明宣传。
说到底,皮肤健康靠日常习惯养成,不靠单一行动。如果本身属于高风险人群,更需要主动出击,早发现早处理。

07 实用建议和行动提醒💡

恶性黑色素瘤虽然可怕,但并不等于绝望。很多患者只要及时就医,按照医学建议处理,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实际上,清楚自己的风险,学会辨认皮肤的“小信号”,并把健康防护融入日常,就是一种最自然的“主动保护”。
  • 对于已经发现皮肤异常的人,尽快挂皮肤科专科,按流程检查,不用过度焦虑。
  • 年轻人、日晒多的人,加强防晒,不为美黑、晒斑去赌健康;
  • 家庭中有相似疾病历史的朋友,可以互相提醒定期关注;
  • 遇到皮肤癌问题,优先选择综合性或专科医院,不要轻信任何包治宣传。
小结:皮肤的“变化”是身体给出的善意提醒。生活里多一些自查、多一些防护,风险就会小很多。如果有疑问,向专业医生寻求个性化建议,总比自己猜测安全得多。

主要参考文献

  1. Nambudiri, V. E., McKoy, K., et al. (2024). Melanoma - Symptoms and causes. Merck Manual Consumer Ver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sdmanuals.com/home/skin-disorders/melanoma-and-other-skin-cancers/melanoma
  2. Garbe, C., Peris, K., Hauschild, A., et al. (202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lanoma: European consensus. JAMA Dermatology, 159(3), 34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