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头皮血管肉瘤:及时识别与科学应对

  • 13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头皮血管肉瘤:及时识别与科学应对封面图

了解头皮血管肉瘤:及时识别与科学应对

🩺

有些疾病像是突然冒出的不速之客,悄悄潜伏在我们的生活里。头皮血管肉瘤就是其中之一,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未必听过它的名字。其实,虽然这种病比较少见,但它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发生的位置就在头皮,稍有疏忽就可能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聊聊头皮上的小变化,说不定就能帮你或者身边的家人,及时捕捉到健康的“风向标”。

01 头皮血管肉瘤的基本概念

血管肉瘤是一种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头皮位置最为常见。乍一听这个名字让人有点发怵,实际上它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恶性肿瘤,主要侵犯头部皮肤,尤其是头皮。这类肿瘤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大致相当于头皮上的血管细胞“失控增长”。刚开始,很多人可能察觉不到什么特殊变化,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有了一些明显的症状。

医学上称其为“血管肉瘤”,英文为Angiosarcoma。这种肿瘤与普通的皮肤肿块不同,生长很快,容易侵犯周围组织,有一定的复发和转移风险。不仅如此,它的表现形式也不少——有时像瘀青,有时是肿块,有时又像溃疡。正因如此,一点也不能掉以轻心。🔍

不过,比起其他高发癌症,它算“稀客”。文献显示,血管肉瘤在所有软组织肉瘤里只占2%左右(Sturm EC, et al., 2020)。概率虽低,但一旦出现,确实需要格外警觉。

02 如何发现头皮血管肉瘤的信号?

  • 肿块:多为持续性不消的肿物。起初可能摸不出什么特别的疼痛,但随着时间推移会越来越明显,有的会逐渐增大或者变硬,周围皮肤颜色改变。
  • 颜色变化:有人发现头皮上出现像瘀青一样的红紫色斑块,万一没有外伤原因但长时间不褪色,要多留点心。
  • 反复出血或溃烂:一些人洗头、梳头时会发现头皮有点淤血,还可能轻微出血,或者表皮破溃愈合缓慢。
  • 周围组织水肿:偶有病人会出现头皮区肿胀,甚至连带淋巴结。

说到身边的例子,有位86岁的老年男性,发现头皮有肿块后进行切除,后续治疗时由于肿瘤的侵袭出现了不少并发症(如双侧胸腔积液、下肢水肿等),说明早期识别和处理非常关键。

简单来讲,只要是头皮上持续性的肿块、颜色异常、容易出血或愈合很慢的小伤口,都值得去医院皮肤或肿瘤专科请专业医生帮忙看看。🧑‍⚕️

03 为什么会得头皮血管肉瘤?

头皮血管肉瘤之所以会发生,和多种因素相关,但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的“元凶”。说起来,和遗传、环境、慢性刺激等都有一定关系,最常见的几个危险因素包括:

  1. 年龄和性别: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稍多。可能和皮肤老化,细胞自我修复能力降低有关。
  2. 外伤或慢性刺激:长期反复擦伤、摩擦等会增加局部风湿和免疫反应,干扰细胞的正常分化。
  3. 既往放射治疗史:有些因为头颈部肿瘤或其它疾病做过放疗的部位,可能出现癌变的风险增加(Bolognia JL, et al., 2018)。
  4. 免疫系统异常:一些研究认为,长期免疫力受抑或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让内皮细胞更容易失控。
  5. 某些遗传综合征:如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也会提升发病风险(Goldblum JR, et al., 2020)。

说到底,这类疾病往往不是单一原因造成。大多数人在日常环境中都不会经历这些极端风险,但如果属于高龄、有慢性病史、或者既往接受过放疗、化疗的朋友,更应该有所警觉。

目前尚无确切数据证明饮食直接导致血管肉瘤,但环境、遗传和免疫有关因素已被反复证实。如果家族里有人得过类似疾病,或自己曾长期与放射、特殊化学物有接触,别忘了多留点心眼。

引用:Sturm EC, et al.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angiosarcoma — a review.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020.

04 头皮血管肉瘤是怎么确诊的?

一旦发现长期难以愈合或生长较快的头皮肿块,比较靠谱的办法还是尽早找正规医院皮肤、肿瘤或外科医生帮忙明确诊断。一般会有以下几个检查步骤:

  1. 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察看皮肤表面、摸一摸肿块的质感和范围。
  2. 组织活检:通过局部切取一小块皮肤或肿块进行病理学分析。这一步是确诊血管肉瘤的“金标准”。显微镜下能看到异常的血管内皮细胞。
  3. 免疫组化检测:医生可能会查CD31、ERG等指标,以及细胞增殖率(如Ki67),检查细胞异常程度(Goldblum JR, et al., 2020)。
  4.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等,帮助判断肿瘤的深度、范围以及有无转移。

大多数患者只要配合检查,并不会觉得特别痛苦,整个流程和常规皮肤肿瘤处理差别不大。关键是别拖延,如果肿块变化快,越早处理越好。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或者并发症(如胸腔积液,下肢水肿等),诊治难度会明显提升。

引用:Goldblum JR, et al. Malignant vascular tumors. In: Enzinger and Weiss's Soft Tissue Tumors. 7th ed. Elsevier; 2020.

05 头皮血管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头皮血管肉瘤的治疗通常需要多个专业团队合作。首选方案是早期手术切除病变组织,尽可能减少肿瘤残留。如果病情复杂或肿瘤面积较大,医生会结合放疗、化疗等方式。

  • 手术切除: 只要肿块还局限在局部,医生会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切除完整,减少复发风险。
  • 化疗: 适合疾病发展较快或已经有全身症状的情况。有些方案联合应用新型药物,例如紫杉醇类药物,有研究指出对部分患者有效(Florou V, et al., 2021)。
  • 放疗: 放射治疗主要是局部控制肿瘤,用于缩小肿物或者在手术后“扫尾”减少复发。
  • 靶向/免疫疗法: PD-1抑制剂、仑伐替尼等新型药物为部分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尤其适合对传统化疗反应差的患者。

个案方面,文中提到有86岁的患者,在肿瘤切除后进行了10周期化疗,还尝试了免疫联合靶向治疗。这一治疗路径对晚期患者来说很有参考意义——即使年纪较大,也可以根据具体身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治疗策略。

引用:Florou V, et al. Current management of angiosarcoma: Recent adva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 past.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in Oncology. 2021.

06 患者和家属如何合理管理日常生活?

不管是刚确诊还是治疗后,照顾好自己都必不可少。这里没有“灵丹妙药”,不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细致的日常护理,确实能帮助提升生活质量、减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 🥗 均衡饮食:新鲜蔬菜和粗粮能补充身体微量元素,有助于组织修复。比如,卷心菜、胡萝卜富含抗氧化物,可以在日常饮食中多加一些。
  • 🛌 适度休息:身体弱时,别逞强,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免疫系统平衡。
  • 🚶‍♂️ 适量活动:不是所有锻炼都适合肿瘤患者,但适当的散步、拉伸能帮助身体维持功能,降低下肢水肿等并发症的风险。
  • 📋 定期随访:化疗、手术后要定期复查,复发转移容易漏诊,及时发现新的症状很重要。
  • 🎗️ 心理关怀:心情对免疫有一定影响,多和家人、朋友沟通,可以考虑加入患者互助群或咨询心理师。

在饮食方面,日常可以考虑增加一些具有修复作用的食物,例如:
菠菜+补铁+炒食/煮食,鸡胸肉+补蛋白+清炒/水煮,柑橘类水果+维生素C补充+鲜吃。

只要身体能承受,规律作息、按时服药、维持清洁和适度社交,都有助于身体恢复。不过一旦出现持续性胸闷、水肿等新情况,一定要及时联系主治医生。

说起来,与肿瘤科医生和护理团队多沟通、主动反映身体细微变化,是应对这一疾病期间最靠谱的护身符。不光是患者本人,家属的理解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Sturm EC, et al. (2020).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angiosarcoma — a review. 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 253, 152-161. https://doi.org/10.1016/j.jss.2020.07.026
  2. Bolognia JL, et al. (2018). Vascular neoplasms and neoplastic-like proliferations. In: Dermatology, 4th Edition. Elsevier.
  3. Goldblum JR, et al. (2020). Malignant vascular tumors. In: Enzinger and Weiss's Soft Tissue Tumors, 7th ed. Elsevier.
  4. Florou V, et al. (2021). Current management of angiosarcoma: Recent adva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 past. 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in Oncology, 22(9), 1-12. https://doi.org/10.1007/s11864-021-00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