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了解疾病真相与管理
01 简单来说,肺腺癌是什么?
听到“肺腺癌”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和抽烟有关?”其实,肺腺癌是肺癌里最常见的一种。它来自肺部腺体细胞,这些细胞在我们呼吸的路上,就像是默默工作的“小工厂”,负责分泌粘液和保护呼吸道。无论是否吸烟,环境中长期的油烟、粉尘,甚至遗传,也可能让这些“小工厂”出了一点问题,发展成肺腺癌。🌱
从健康角度来看,肺腺癌在癌症中的比例逐年上升(Bray et al., 2018),越来越多的年轻和女性患者开始出现早期病例。这说明,这种病并不遥远,也不只是吸烟者的“专利”。了解肺腺癌,并不是让人增加恐慌,而是帮助大家建立对自己身体的正确认识。年轻、不吸烟的人也不妨多一点留心。
02 典型症状:哪些变化需要警惕?
- 持续性咳嗽:不是感冒后轻微的几声,而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干咳或带痰,有时晚上更明显。
- 呼吸困难:平时走几步路、做点家务容易喘不上来气,和以前明显不一样。
- 体重下降:吃饭没变,却慢慢消瘦,这个信号往往容易被忽略。
- 胸痛或骨痛:尤其是某一侧胸口闷痛,或者腰背部突然变得酸胀、按压痛感增强。
- 声音嘶哑:长期声音变哑,又没有感冒,没有过度用嗓,值得注意。
现实中,像一位78岁的女性患者,正因为腰痛加重、食欲减退,才发现有肺腺癌椎体转移的情况。这告诉我们,症状有时并不像电视剧里那样“突如其来”,反而是缓慢出现的。🧐
通常,肺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等到明显咳嗽、体重下降时,有些病变已经扩散,所以细微变化不能一拖再拖。如果身体出现了这些和平常很不一样的变化,尽早去医院查一查,比什么都重要。
03 为什么会得肺腺癌?背后的风险因素
很多人会问——“我又不抽烟,怎么会得肺腺癌?”其实,除了吸烟,肺腺癌的发生还和下面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 基因突变:某些人天生就容易出现基因异常,比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在亚洲女性非吸烟者中特别常见(Zhou et al., 2011)。
- 环境暴露:长期呼吸工业废气、交通尾气、家里的油烟,这些都能让肺部长期被不好的物质刺激。
- 年龄增长:人体机能随着年龄慢慢下降,细胞修复能力变弱,肺腺癌更容易出现。
- 家族历史:有家人得过肺癌,个人风险可能更高。
- 既往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间质疾病等可能让肺部反复受损,细胞出现异常变化的机会更多。
❗ 研究显示,全球肺腺癌每年诊断超过100万例,其风险不仅仅和吸烟相关(Herbst et al., 2018)。这也说明,不吸烟也应当远离各类空气污染源。如果家里做饭油烟大,不妨考虑加装强力排风或者换成少油的烹饪方式。
04 肺腺癌的确诊流程:怎么查出来?
很多人对检查流程总是有点紧张,担心辐射、害怕侵入操作。其实现在的医学检查已经非常标准,而且绝大多数检查都是可控的。肺腺癌的确诊,大致分为三步:
- 影像学检查:比如低剂量胸部CT,是目前公认筛查肺部肿块的首选。比起传统X光片,CT的分辨率更高,能发现更早期、细小的异常。
- 组织活检:如果CT提示有可疑结节,医生会通过支气管镜或者穿刺拿到少量组织,送病理医生显微镜下判断是不是恶性。
- 基因检测:部分患者还会检测EGFR、ALK等基因,帮助选择更合适的靶向药物。
全流程中,只有活检属于小创伤,其余大多数检查都比较安全。按照指南,50岁以上的人士,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者有慢性咳嗽病史的,更建议2年一次低剂量CT筛查(USPSTF, 2021)。
医生通常会结合你的个人情况,定制最合适的检查路线。有疑问时,不妨多和主治医师交流,理清每一步流程,再做决定。
05 治疗方案有哪些?能不能治好?
得到确诊后,首先关注的往往是“能不能治好?”其实,肺腺癌的治疗手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靶向药物和精准治疗的出现。
- 手术治疗:对早期局限在肺部的患者,医生会优先考虑外科手术,把异常组织完整切除。早期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能达到70%以上(Goldstraw et al., 2016)。
- 化疗 & 放疗:对于已发生转移或者不能手术的患者,通过药物和定向放射,来消灭分散在身体各处的异常细胞。
- 靶向治疗:比如针对EGFR、ALK突变的特效药,口服药物副作用相对较轻,延长生存的同时,生活质量更高。
- 免疫治疗:这两年新兴的免疫药物,可以让人体自身免疫细胞识别并攻击肿瘤。不过是否适用,需要医生根据具体基因和病理分析制定方案。
比如上文那位78岁的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发现EGFR突变,医生为她制定了靶向治疗联合放疗方案,控制了病情,也缓解了腰部的转移性疼痛。
呼吸内科的专业团队,会全程管理你的治疗方案。从依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到应对副作用、定期随访,让治疗变得更加科学和人性化。
06 诊断后,生活管理怎么做?
这里不是空洞地说“要乐观”,而是给出实实在在的建议,帮助有需要的朋友和家属科学管理自己的生活。
- 营养饮食: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瘦肉、豆腐)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可以每天固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绿色蔬菜,保持多样化,少量多餐。
- 适度锻炼:比如散步、室内伸展操,每周保持一定的运动,有助于缓解疲劳和身体僵硬,改善情绪。不过,锻炼方式要因人而异,和主治医师讨论最可靠。
- 规范用药、定期复查:案头提醒药物要按时吃,不要自行加减剂量;医生规定的复查时间,不要随意拖延。
- 情绪管理:遇到焦虑、抑郁情绪时,可以和医生、护士、家人多沟通,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 注意防止感染:如出现咳嗽加重、发热,要及时就诊,避免延误。
从生活点滴做起,有计划地调整饮食和作息,有助于让治疗旅程变得更平稳。呼吸内科团队也会根据不同阶段的身体变化,随时提供科学管理建议。
有些建议看起来简单,比如每天下午保证20分钟晒太阳、每周一次家人一起散步聊天,这样的小习惯往往最能够帮你走得更远。🌞
07 总结和行动建议
肺腺癌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遥远,也不等同于绝望。了解自身风险、警惕典型症状,敢于面对疑问并主动体检,是保护健康最实际的一步。
- ✔️ 出现持续咳嗽、呼吸异常、体重减轻等变化,尽快就医,不要自行买药拖延。
- ✔️ 有家族史或高风险暴露史的人群,主动询问医生是否需要定期低剂量CT筛查。
- ✔️ 得到明确诊断后,配合专业团队,科学选择治疗,规范日常管理。
- ✔️ 饮食和锻炼不在于多极端,而是长期、稳定、均衡的小改变。
肺腺癌的治疗和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必急于求成。保持积极的态度,注重和医生的沟通,身体和心情都会慢慢变好。在路途中,家人和专业团队的陪伴,可能比任何药物都来得重要。
如果身边有朋友或家属正受肺腺癌困扰,也希望你能将这份关怀和知识传递下去。健康之路,从了解和行动开始。
参考文献
-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 L., Torre, L. A., &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
- Zhou, C., Wu, Y. L., Chen, G., Feng, J., Liu, X. Q., Wang, C., ... & Lu, S. (2011). Erlotinib vers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GFR mutation-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OPTIMAL, CTONG-0802):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study. Lancet Oncology, 12(8), 735–742.
- Herbst, R. S., Morgensztern, D., & Boshoff, C. (2018).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ature, 553(7689), 446–454.
- Goldstraw, P., Chansky, K., Crowley, J., Rami-Porta, R., Asamura, H., Eberhardt, W. E., ... & Giroux, D. J. (2016). The IASLC lung cancer staging project: Proposals for revision of the TNM stage groupings in the forthcoming (eighth) edition of the TNM classification for lung cancer.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11(1), 39–51.
-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 Krist AH, Davidson KW, et al. (2021).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325(10), 96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