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人围坐吃饭时,少不了听人谈论“胃不舒服”,其实胃部的小毛病时常和我们日常生活打交道。但说起胃癌,很多人会心头一紧。简单来说,胃癌指的是胃部的恶性肿瘤,即胃里的正常细胞变成了异常增生的细胞,失去了“该停就停”的本领,在胃组织里没完没了地长下去。这种异常细胞会破坏胃壁结构,影响消化,还可能“跑”到身体其他部位。
胃癌的最大特点,是早期很安静,往往发现时已经进展不少。了解什么是胃癌,有助于以后遇到相关症状时,能更早甄别,不让“坏细胞”有机可乘。
很多人一想到胃癌,会联想到剧烈疼痛,其实早期的表现非常隐秘,往往容易被当成普通“胃病”忽略。
- 1. 慢性消化不良: 有时只是偶尔没胃口、餐后有点撑。比如吃完饭后,总觉得肚子胀,不爱饿,也没有以往的食欲。但这种感觉时好时坏,很容易让人忽视。
- 2. 持续腹部疼痛或不适: 明显的时候,腹部会有持续性或反复的痛感,而且位置不一定在同一点,可能隐隐作痛,也可能较为严重。
- 3. 体重减轻: 有些患者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但没有特意节食,衣服莫名变宽松,这时就要提高警惕了。
- 4. 吞咽困难或呕吐: 部分患者会出现吃东西噎住,甚至不明原因的呕吐—尤其是吃完就吐,并且呕吐物里带有未消化食物。
胃癌的成因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遗传与年龄: 有父母或兄弟姐妹患过胃癌的人,风险会高一点。另外,50岁以后发病率会明显增加。
- 长期慢性炎症: 胃黏膜长期炎症,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反复刺激就像草坪上被反复踩踏,容易被异常细胞“抢占地盘”。
- 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胃部细菌,可反复引发胃炎、胃溃疡。据《Mayo Clinic》2023年综述报道,全球超半数人群携带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风险升高2-3倍(Mayo Clinic, 2023; Plummer et al., 2015)。
- 环境与饮食因素: 长期过度压力、饮食中过多腌制熏烤食物、吸烟喝酒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推高发病风险的因素。
- 其他疾病关联: 如胃溃疡、恶性贫血等,也让“胃癌不速之客”容易找上门。
需要注意,胃癌一般是一种“慢性累积”的结果,并非短暂的不良习惯马上就会致病。那些危险因素的持续存在,才是关键。
胃部长期不适时,正确的检查方法很重要。有些朋友觉得“做胃镜很难受”,但其实目前最有效的诊断方式,还是离不开“看得见、取得到”的办法。
- 胃镜检查: 这一步可直视胃黏膜情况,并检测是否有溃疡、肿块或异常增生。医生常常会在看到可疑部位时,取一小块组织活检。
- 病理诊断: 活检的组织会送实验室,显微镜下分析细胞是否癌变,这也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 影像学辅助: 为了评估病变范围和转移情况,医生一般会建议做腹部CT或PET-CT,帮助判断肿瘤是否侵及周围组织或淋巴结。
说明:通过内镜、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的结合,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误诊、漏诊。如前述71岁男士,术前就通过胃镜及活检确诊,中-低分化腺癌,术后再根据CT、PET-CT评估,有无转移并做调整。
治疗方式需根据病期、分型和身体状况综合选择。现今主流的治疗方法包括:
- 手术切除: 只要肿瘤没有广泛转移,优先考虑将病变部分(有时包括全部胃和部分周围组织)切除,部分患者术中会做腹腔热灌注化疗,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 化学治疗: 术后或出现淋巴结、肝脏等区域转移时,推荐全身化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铂类、氟尿嘧啶类等。有的患者化疗期间会根据疗效和副作用动态调整方案。
- 放射治疗: 对于某些晚期局部性肿瘤,或术后切缘可疑残存,也可联合放疗提高控制率。
- 免疫及靶向治疗: 临床再根据分子检测(如PD-1、CLDN18.2)判断,有些患者可受益于免疫治疗或特定靶向药物,可以进一步抑制癌细胞进展。例如,近期有研究显示,针对PD-1阳性的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提升生存时间(Janjigian et al., 2021,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每个患者情况不同,治疗决策应由多学科团队(MDT)综合制定。如那位71岁男性朋友,术后根据分期积极辅助化疗,并考虑免疫等新方案,这样的“个体化”方案,更科学可靠。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4: 2316–2328. DOI
胃癌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要重视复查与日常养护。下面是更实用的生活建议:
- 饮食调整: 建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胡萝卜、苹果),因为它们富含抗氧化成分,可保护胃黏膜和免疫系统。三餐规律,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 蛋白补充: 杂豆、鱼、瘦肉、蛋类等有助于身体修复手术或者化疗期间的消耗。
- 定期体检: 手术后半年至一年内,应遵从主治医生建议复查胃镜、B超或血液肿瘤标志物。
- 管理情绪: 胃癌患者及家属容易出现情绪波动,适时寻求心理疏导或加入口腔癌症支持小组,有助于恢复日常生活状态。
- 适度运动: 适合个人体力的散步、舒缓瑜伽等,有助于调节肠胃功能,也让整体康复更顺利。
DOI
胃癌作为消化道的“沉默挑战者”,不会在第一时间就发出明确信号。我们在忙碌生活中,如果能关注那些经常被忽略的变化,比如餐后总是胀、体重不由自主下滑、胃里隐隐作痛,就等于给健康多了一道防线。
一旦胃部有长期不适,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寻求专业医生评估,而不是依赖习惯药物或民间办法拖延治疗。定期体检、均衡饮食、良好情绪和适量运动,能让身体更好地自我修复,抵御各类健康挑战。
平时不妨和家里长辈聊聊身体变化,也把相关知识告诉更多人。胃癌不是不可应对的难题,只要早发现、早诊断、科学治疗,很多患者都能恢复较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