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胃癌:症状、机制与治疗

  • 11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胃癌:症状、机制与治疗封面图
了解胃癌:症状、机制与治疗
01 什么是胃癌?

和家人围坐吃饭时,少不了听人谈论“胃不舒服”,其实胃部的小毛病时常和我们日常生活打交道。但说起胃癌,很多人会心头一紧。简单来说,胃癌指的是胃部的恶性肿瘤,即胃里的正常细胞变成了异常增生的细胞,失去了“该停就停”的本领,在胃组织里没完没了地长下去。这种异常细胞会破坏胃壁结构,影响消化,还可能“跑”到身体其他部位。

胃癌的最大特点,是早期很安静,往往发现时已经进展不少。了解什么是胃癌,有助于以后遇到相关症状时,能更早甄别,不让“坏细胞”有机可乘。

02 胃癌有哪些常见症状? 🍽️

很多人一想到胃癌,会联想到剧烈疼痛,其实早期的表现非常隐秘,往往容易被当成普通“胃病”忽略。

  • 1. 慢性消化不良: 有时只是偶尔没胃口、餐后有点撑。比如吃完饭后,总觉得肚子胀,不爱饿,也没有以往的食欲。但这种感觉时好时坏,很容易让人忽视。
  • 2. 持续腹部疼痛或不适: 明显的时候,腹部会有持续性或反复的痛感,而且位置不一定在同一点,可能隐隐作痛,也可能较为严重。
  • 3. 体重减轻: 有些患者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但没有特意节食,衣服莫名变宽松,这时就要提高警惕了。
  • 4. 吞咽困难或呕吐: 部分患者会出现吃东西噎住,甚至不明原因的呕吐—尤其是吃完就吐,并且呕吐物里带有未消化食物。
☝️ 真实病例启示:有一位71岁的男士,因为腹胀食欲减退,又发现体重在三个月内掉了5公斤,后来检查才确诊为“中-低分化腺癌”型胃癌。他术后营养状态稳定,但经历过术后辅助化疗及疑似转移。这个例子说明,持续且明显的症状不要忽视,更不能等到身体吃不消了再看医生。
03 为什么会得胃癌?— 从原因说起 🧬

胃癌的成因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遗传与年龄: 有父母或兄弟姐妹患过胃癌的人,风险会高一点。另外,50岁以后发病率会明显增加
  2. 长期慢性炎症: 胃黏膜长期炎症,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反复刺激就像草坪上被反复踩踏,容易被异常细胞“抢占地盘”。
  3. 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胃部细菌,可反复引发胃炎、胃溃疡。据《Mayo Clinic》2023年综述报道,全球超半数人群携带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风险升高2-3倍(Mayo Clinic, 2023; Plummer et al., 2015)。
  4. 环境与饮食因素: 长期过度压力、饮食中过多腌制熏烤食物、吸烟喝酒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推高发病风险的因素。
  5. 其他疾病关联: 如胃溃疡、恶性贫血等,也让“胃癌不速之客”容易找上门。

需要注意,胃癌一般是一种“慢性累积”的结果,并非短暂的不良习惯马上就会致病。那些危险因素的持续存在,才是关键。

【文献引用】 Plummer, M., Franceschi, S., Vignat, J., Forman, D., & de Martel, C. (2015). Global burden of gastric cancer attributable to Helicobacter pylo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36(2), 487–490. DOI
Mayo Clinic. “Stomach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2023. Link
04 怎样才能确诊胃癌?

胃部长期不适时,正确的检查方法很重要。有些朋友觉得“做胃镜很难受”,但其实目前最有效的诊断方式,还是离不开“看得见、取得到”的办法。

  1. 胃镜检查: 这一步可直视胃黏膜情况,并检测是否有溃疡、肿块或异常增生。医生常常会在看到可疑部位时,取一小块组织活检。
  2. 病理诊断: 活检的组织会送实验室,显微镜下分析细胞是否癌变,这也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3. 影像学辅助: 为了评估病变范围和转移情况,医生一般会建议做腹部CT或PET-CT,帮助判断肿瘤是否侵及周围组织或淋巴结。

说明:通过内镜、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的结合,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误诊、漏诊。如前述71岁男士,术前就通过胃镜及活检确诊,中-低分化腺癌,术后再根据CT、PET-CT评估,有无转移并做调整。

如果长期有明显胃部症状,或家族有胃癌史,建议到有消化专科的大医院做全面检查。
【文献引用】 UpToDat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gastric cancer.” UpToDate, 2023.
05 胃癌的治疗方法常有哪些? 🩺

治疗方式需根据病期、分型和身体状况综合选择。现今主流的治疗方法包括:

  • 手术切除: 只要肿瘤没有广泛转移,优先考虑将病变部分(有时包括全部胃和部分周围组织)切除,部分患者术中会做腹腔热灌注化疗,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 化学治疗: 术后或出现淋巴结、肝脏等区域转移时,推荐全身化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铂类、氟尿嘧啶类等。有的患者化疗期间会根据疗效和副作用动态调整方案。
  • 放射治疗: 对于某些晚期局部性肿瘤,或术后切缘可疑残存,也可联合放疗提高控制率。
  • 免疫及靶向治疗: 临床再根据分子检测(如PD-1、CLDN18.2)判断,有些患者可受益于免疫治疗或特定靶向药物,可以进一步抑制癌细胞进展。例如,近期有研究显示,针对PD-1阳性的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提升生存时间(Janjigian et al., 2021,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每个患者情况不同,治疗决策应由多学科团队(MDT)综合制定。如那位71岁男性朋友,术后根据分期积极辅助化疗,并考虑免疫等新方案,这样的“个体化”方案,更科学可靠。

【文献引用】 Janjigian, Y.Y. et al. (2021). "First-Line Nivol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Gastric,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nd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4: 2316–2328. DOI
06 日常管理和复发预防怎么做? 🌱

胃癌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要重视复查与日常养护。下面是更实用的生活建议:

  • 饮食调整: 建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胡萝卜、苹果),因为它们富含抗氧化成分,可保护胃黏膜和免疫系统。三餐规律,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 蛋白补充: 杂豆、鱼、瘦肉、蛋类等有助于身体修复手术或者化疗期间的消耗。
  • 定期体检: 手术后半年至一年内,应遵从主治医生建议复查胃镜、B超或血液肿瘤标志物。
  • 管理情绪: 胃癌患者及家属容易出现情绪波动,适时寻求心理疏导或加入口腔癌症支持小组,有助于恢复日常生活状态。
  • 适度运动: 适合个人体力的散步、舒缓瑜伽等,有助于调节肠胃功能,也让整体康复更顺利。
🌟 当再次出现进食后异常胀气、体重明显下降等情况,应尽快就诊,做好医生建议下的随访和检查。
【文献引用】 Camargo, M.C. & Goto, Y. (2023). “Lifestyle and dietary factors in gastric cancer recurrence and survival.” Cancer, 129(3), 347–355.
DOI
07 总结与行动建议

胃癌作为消化道的“沉默挑战者”,不会在第一时间就发出明确信号。我们在忙碌生活中,如果能关注那些经常被忽略的变化,比如餐后总是胀、体重不由自主下滑、胃里隐隐作痛,就等于给健康多了一道防线。

一旦胃部有长期不适,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寻求专业医生评估,而不是依赖习惯药物或民间办法拖延治疗。定期体检、均衡饮食、良好情绪和适量运动,能让身体更好地自我修复,抵御各类健康挑战。

平时不妨和家里长辈聊聊身体变化,也把相关知识告诉更多人。胃癌不是不可应对的难题,只要早发现、早诊断、科学治疗,很多患者都能恢复较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