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鳞状细胞癌:关键知识与应对策略

  • 7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鳞状细胞癌:关键知识与应对策略封面图
鳞状细胞癌:关键知识与应对策略

有人说,皮肤上的那些小变化,常常会被我们忽视。一颗原本不起眼的小痘突然变大或者变硬,平日里只当它是普通的炎症。其实,很多健康问题,正是这样悄悄地拉响了警报。鳞状细胞癌就是其中之一——从一处微小的变化发展成真正困扰生活的难题,常常只需短短几个阶段。这一次,咱们聊聊它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分辨预警信号,如何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01 什么是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是一种起源于人体表面“鳞状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这些细胞本来是保护皮肤和某些器官(比如口腔、喉咙等)表面的“护盾”,可一旦它们出现异常增生,就会形成癌症。SCC最常见于皮肤暴露部位,但其实也可以出现在口腔、扁桃体、喉咙、食管甚至肺部。有的人认为只有日晒引起的才叫“皮肤癌”,其实鳞状细胞癌还真不止于此。

如果说身体某些细胞像一队轮换值班的小卫士,鳞状细胞癌就是这些卫士出现混乱,开始不受控制地增殖。有统计数据显示,光是在美国,每小时就会新诊断出200多个SCC病例,而且发病率还在上升(The Skin Cancer Foundation, 2025)。这一数字也提醒我们,平时多留心变化十分必要。

02 鳞状细胞癌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 1. 皮肤或黏膜突然出现的小结节: 和普通的疙瘩、痘痘不同,这些结节摸上去可能更硬,不容易消退。比如,有的人嘴角、鼻翼、脖子、手背上冒出一个“不起眼的小疱”,甚至裂开、结痂。
  • 2. 长时间存在的伤口或溃疡: 一处皮肤破溃反反复复,就是不愈合,创面发红或者渗液,偶尔会有轻微疼痛。有些人误以为是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其实已经超过了常规的愈合期。
  • 3. 明显的异常增生或变硬: 皮肤某些区域开始增厚、变粗糙,像小块老茧。有时边缘不规则,触摸感觉有点像砂纸,偶尔还会出现小疣状增生。
  • 4. 色泽变化与出血: 肿块表面可以是红色、褐色、粉色或者和周围皮肤不同,也有时会渗血、结痂,但很难自动消退。
📖 有位39岁的男士,近4个月右侧扁桃体出现坚硬肿块,后经检查发现是鳞状细胞癌,还伴有颈部和肺部的转移。这也说明,症状一旦持续并变得明显,就要提高警惕,尽快就医。

如果出现持续超过2周无法解释的上述变化,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评估。

03 为什么会得鳞状细胞癌?(病因和风险因素)🧐

说到原因,鳞状细胞癌并不是“平白无故”出现,常见诱因主要有下面几种:

  • 1. 长期紫外线照射 ——经常户外工作、喜欢晒太阳或频繁使用日光浴设备的人更容易出现皮肤型SCC。紫外线会破坏细胞DNA,导致细胞异常增殖(Que, S.K.T., Zwald, F.O., Schmults, C.D., 2018)。
  • 2. 长期吸烟和酒精使用 ——尤其是口腔、喉咙、肺部的鳞状细胞癌,和烟草、酒精的双重刺激密切相关(Lubin JH,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2007)。吸烟者患口腔和呼吸道SCC的风险明显增高。
  • 3. 化学物质接触 ——长期接触焦油、煤烟、砷等有害物质,也会增加发病风险。工厂作业、油田或者制革厂等高危环境是高发地。
  • 4. 某些慢性炎症和免疫抑制 ——烧伤疤痕、慢性溃疡、皮肤病变,以及器官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风险增加。
  • 5. 年龄、遗传和基础健康状况 ——年龄越大、家族有癌症史、慢性病(如肾病)患者,发病几率也更高。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紫外线和烟草的危害能在DNA层面引发细胞突变,是SCC发生最常见的“导火索”。所以,并不是只有阳光暴晒才危险,生活中的隐性威胁也不少。

04 如何确诊鳞状细胞癌? 🔬

确诊SCC,需要医生系统评估与一系列检查。多数情况下,医生会按这样的步骤安排:

  • 1. 体格检查: 医生细致查看皮肤或口腔、咽部、肺部等部位,以及相关淋巴结(比如脖子、腋下等)是否有异常增大。
  • 2. 皮肤/黏膜活检: 直接取可疑区域组织样本,显微镜下分析细胞的形态特征,是确诊SCC的关键。
  • 3. 影像学检查: 根据情况,可能安排CT、MRI或PET-CT等评估病灶范围和有无转移。肺部结节疑似转移,有时也需穿刺等进一步确认。
  • 4. 血液及肿瘤标志物: 帮助评估身体整体状况、器官功能以及肿瘤进展、化疗效果。

这样分步骤的检查,不但能确认类型,还能清楚肿瘤是否扩散,方便制定后续治疗方案。不过,初期大多只需活检即可明确诊断。当出现持续不愈的溃疡、肿块时,不要拖延到后期才检查。

05 治疗选择和效果✨

一旦确诊,针对SCC的治疗方案会根据肿瘤大小、位置、扩散情况以及身体状况综合决定。

  • 1. 手术治疗: 小而局限的鳞状细胞癌,切除肿瘤及部分周边组织,治愈率很高。对于早期患者,切除后复发率低于1%(Hanke, C.W. et al., 2021)。对于身体负担较大的患者,如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人,手术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范围。
  • 2. 放射治疗: 适用于肿瘤位置特殊(如头颈、口腔深部)、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或有转移风险者。副作用较轻,疗效稳定,常用做巩固或辅助治疗。
  • 3. 化学/免疫治疗: 适合晚期或转移广泛无法手术的患者,新型免疫疗法(如PD-1抑制剂)为部分患者带来了希望(Migden, M.R. et al., 2018,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对有骨髓抑制、肾功能异常或高龄患者,治疗可定制方案,兼顾生活质量。
  • 4. 个体化支持和恢复: 包括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和生活护理。譬如,持续补充优质蛋白,规律进餐,能帮助身体修复和提升免疫反应。

现在的治疗手段多样,关键是及早发现,别等到肿瘤大范围扩散才重视。

06 日常管理和预防方法 💡

预防SCC,除了关注危险因素,更要从正面调整生活习惯。简单来说,可以这样做:

  • 西兰花、胡萝卜、番茄等深色蔬菜: 丰富的抗氧化物有助于对抗细胞老化,建议每天有意识加入蔬菜色拉、小炒,颜色越丰富越好(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2018)。
  • 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 高蛋白及Ω-3脂肪酸能促进身体修复,对于恢复和抗炎症有益,每周2-3次为宜。
  • 全谷物与豆制品: 补充膳食纤维与植物蛋白,帮助维持肠道健康,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可隔天在早餐添加一份燕麦或者小米粥。
  • 合理作息+充足睡眠: 夜间细胞修复期,保证7-8小时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统稳定运行。
  • 定期体检: 40岁以后建议每两年做一次全身及口腔、咽部健康筛查,尤其是长期吸烟、户外工作者。

日常还可以多和家人交流健康变化,不要讳疾忌医。一旦发现皮肤、口腔、咽喉出现持续性肿块、溃疡,或有不适超过2周不愈合,直接挂皮肤科或耳鼻喉科门诊,经验丰富的大医院可提供系统评估和治疗。预防、早诊、早治,是保护自己最稳妥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Que, S. K. T., Zwald, F. O., & Schmults, C. D. (2018).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cidence, risk factors, diagnosis, and stag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78(2), 237-247.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208335/)
  2. Hanke, C. W., et al. (2021).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e Skin Cancer Foundation Journal. (https://www.skincancer.org/skin-cancer-information/squamous-cell-carcinoma/)
  3. Migden, M. R., et al. (2018). PD-1 blockade with cemiplimab in advanced cutaneous squamous-cell carcinoma.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9(4), 341-351.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805131)
  4.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ncer: a global perspective. (https://www.wcrf.org/dietandcancer/)
  5. Lubin, J. H., et al. (2007). Risk of lung cancer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in relation to tobacco use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99(10), 742-75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7505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