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结肠癌:认识、识别与科学应对

  • 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结肠癌:认识、识别与科学应对封面图

结肠癌:认识、识别与科学应对 🩺

日常家人聚餐时,偶尔会有人提起最近的消化不适或是谁家又要做体检了。其实,肠道里的问题,很多时候不会一下子闹出“大动静”。结肠癌就在这样的“悄无声息”中慢慢靠近。了解它其实不复杂,关键是抓住几个现实生活里常见的细节变化——预防也并不神秘,从饮食习惯到定期检查,我们都能做点什么。

01 结肠癌是什么? 🧬

结肠其实就是大肠的一部分,平时负责把身体不需要的物质集中清理。结肠癌是一种起源于结肠内壁的异常细胞增生,慢慢发展成肿瘤。之所以需要重视,是因为起初它很“安静”,一旦发展起来,对身体消化、吸收乃至免疫都可能带来影响。

简单来说,结肠癌就像结肠管道里的“不速之客”,早期难以察觉,等出现明显症状时,通常已发展到中后期。这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高发的原因之一(Arnold, M. et al., 2020)。

🔎 发现新发腹部不适或排便习惯改变,不妨多留心,大多数问题早发现好解决。

02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警示信号?🚦

早期结肠癌的症状说起来有点“假装淡定”。很多人可能只是偶尔觉得排便没那么顺畅、轻微腹部不适。这时很容易归咎于吃坏肚子,或许多喝点水、活动活动就过去了。

  1. 排便习惯变化:突然经常便秘或腹泻,也可能排便形状变细。比如,一位58岁的男士,原本排便一直规律,近一两个月,总觉得早上需要跑厕所好几次,每次量不多,还伴随偶尔肚子胀。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排便规律的小变动也不该掉以轻心。
  2. 腹部不适或隐痛:早期常表现为轻微、偶发,类似餐后“消化不良”。可一旦发展到持续性绞痛或腹胀,基本已经到了需要就医的节点。
  3. 体重莫名减少:如果近期饭量没变,运动正常,但体重在几周内下降很多,要留心。这可能是身体营养吸收变差的信号。

⚠️ 并不是所有症状都是结肠癌,但这些变化如持续一两周以上,最好的办法还是及时咨询医生。

03 为什么会得结肠癌?

说起来,结肠癌不像感冒那样“传染”,更多是身体自身细胞异常增生,和生活习惯、年龄、基因等多方面有关。

  • 基因遗传:有家族成员得过结肠癌的人,风险会提高。尤其是亲兄弟姐妹或父母曾经患病,更应该注意自身肠道健康。
  • 慢性炎症:肠道长时间反复炎症,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患癌概率也更高。
  • 生活方式:数据显示,长期喜欢高脂肪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运动量少、吸烟、经常大量饮酒者,更容易出现结肠癌(Lauby-Secretan, B. et al., 2015)。
  • 年龄相关:人的结肠细胞,随着年龄增长会累积一些“微小错误”,一般50岁以后概率明显升高。

研究发现,结肠癌全球新发病例超190万,死亡超过93万,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Arnold, M. et al., 2020)。不过,早期筛查和改善日常生活方式,依然有显著降低风险的作用。

💡 了解自己的家族病史以及长期饮食习惯,对预防可惜很有帮助。

04 检查和诊断怎么做更安心?📝

一旦有持续性症状,医生会建议进行一系列检查。常用的办法有粪便潜血测试、肠镜、影像学检查和活检。每一种方式各有侧重点。

  • 粪便潜血测试:简单无创,适合初筛。如果检测出异常,医生一般会建议进一步做肠镜。
  • 结肠镜检查:能直接看到肠道内的黏膜情况,并可取活检分析组织是否异常。虽然稍有不适,但能查得很细致。
  • CT等影像学:用于判断病变范围和有无转移,对后续治疗规划有帮助。
  • 组织活检:切取可疑组织,给出最终病理诊断。

有时,结肠镜能提前发现并去除息肉,从源头上阻断癌变。这对于高风险人群尤其重要。结果如果显示为早期癌变,治疗效果更好,健康恢复的机会也大大增加。

📅 建议50岁后、或有家族史者定期做肠道相关检查,一般2年1次比较合适。

05 常见治疗途径和治疗决策🔧

不同阶段的结肠癌,治疗方法选择各有侧重。总体上分为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以一个真实案例为例——一位58岁的男士在确诊为结肠恶性肿瘤后,接受了手术和术后XELOX化疗方案,期间配合药物止吐和免疫调节辅助。治疗过程中,只出现轻微不适,出院时生命体征平稳。

  • 手术:适合局限期患者,切除病灶和部分结肠组织,有时还要清除周围淋巴。
  • 化疗:针对肠道之外可能存在的“隐患”,常用药物搭配,周期性给药,帮助消灭残余异常细胞。
  • 放疗:主要用于直肠癌,帮助缩小肿瘤体积,为手术或控制局部复发提供条件。
  • 靶向与免疫治疗:部分复发或难治病例,新型生物药物可用,以分子为靶点,更精确地控制病情。

只有充分评估病情和身体状况,由医师团队沟通后才能选到最合适的方案。有疑问时,鼓励详细咨询治疗方案的流程、疗效和副作用等具体问题,利于做出更安心的决定。

🙋‍♂️ 所有治疗方案,最终目标都是让患者恢复生活质量。任何新感觉、新问题,第一时间和医生沟通最稳妥。

06 结肠健康日常管理——吃什么、怎么做才有益?🥦

日常生活,其实可以通过合理安排饮食和锻炼,帮助自己的结肠更健康。这里有几条很简单的建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

  • 多样化蔬菜水果:含丰富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蠕动。每日建议:500g左右蔬菜水果分多次食用,减少肠道“工作负担”。
  • 优质蛋白选择:动物蛋白(比如瘦肉、鸡蛋、鱼肉)搭配,能让身体整体免疫更强。建议:三餐合理分配,不必过量,每天1-2种足够。
  • 适量全谷粗粮:丰富的B族维生素帮助维护肠道黏膜健康。建议:早餐燕麦粥或杂粮饭,两餐主食替换即可。
  • 规律运动:每周5次中等强度、每次40分钟左右的运动,有利于结肠“动力”,减少腹部淤积。快走、游泳、家务劳动都不错。
  • 充足饮水:每天1500-2000ml,帮助软化大便、预防便秘,也减少有害物质长时间在结肠停留。
  • 良好生活习惯:保持均匀作息、避免久坐。建议:工作每2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

🌱 做不到“完美”没关系,关键是尽可能经常遵循这些习惯。有症状勿拖延,正规医院就诊是健康保障第一步。

总的来说,肠道问题“静悄悄”地来,有时小变化也会带来大转折。最有价值的,是愿意多留心身体的小信号,把握和专业医生沟通的机会。不必焦虑,一步步科学行动,结肠健康其实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1. Arnold, M., Sierra, M. S.,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0). Global patterns and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Gut, 66(4), 683-691. https://doi.org/10.1136/gutjnl-2015-310912
  2. Lauby-Secretan, B., Scoccianti, C., Loomis, D., Grosse, Y., Bianchini, F., & Straif, K. (2015). Body Fatness and Cancer—Viewpoint of the IARC Working Group.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 794-798. https://doi.org/10.1056/NEJMsr1606602
  3. Siegel, R. L., Miller, K. D., & Jemal, A. (2023). Cancer statistics, 2023.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3(1), 17-48. https://doi.org/10.3322/caac.2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