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消化内科如何识别和应对胃癌风险?

  • 16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消化内科如何识别和应对胃癌风险?封面图

消化内科如何识别和应对胃癌风险?

身边不少人都有过胃胀、胃痛或消化不良的经历。偶尔的不适大多只是小问题,但也正因为如此,胃癌得到关注的机会很少。其实,早期胃癌的信号往往很不明显,等到症状明显时,治疗的难度就大了。想要守护好胃健康,了解胃癌的识别和应对常识,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我们就从常见现象说起,帮你理清思路。

01 什么是胃癌?——基础知识速览 📘

胃癌,说简单点,就是胃壁的细胞发生了不正常的增生,形成了肿瘤。这种“异常细胞”有个特点,就是它们会不断扩散,有时甚至会穿透胃壁向外入侵,所以被称作“恶性肿瘤”。日常我们提到的“胃癌”,大部分其实是“胃腺癌”,源自于胃黏膜层。按照全球数据,胃癌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发病率较高,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被影响[1]

胃癌早期没有特别明显的信号,有时和普通的胃炎很相似,不痛不痒悄悄出现。不过一旦发展到一定阶段,肿瘤就可能破坏胃的结构,影响到消化和吸收。因此,提高基本认识能让我们更早觉察身体变化。需要说明的是,胃癌并不是只能“等死”的病,医疗介入及时,很多患者可以争取比较长的存活时间。

02 哪些信号不能小看?——胃癌症状与就诊提醒 🩺

可能有人担心日常的小毛病会不会变成大问题。那么胃癌到底有哪些比较需要警惕的症状呢?这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看:

  • 早期阶段:表现在偶尔的上腹部不适、轻微的饱胀、轻度消化不良,有时会伴有轻微食欲减退。这些信号很容易被忽略,多数人以为是吃坏东西或者压力大造成的。
  • 中晚期阶段:症状则变得持续且加重,比如腹痛明显,尤其饭后加重;食欲持续下降,体重显著下降;有时还可能发现黑便或者呕血。

有个真实的例子:一位70岁男性,早期只是感觉肚子有点不舒服,后来症状持续,检查发现已是胃癌且合并腹腔转移。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只要有不明原因的持续腹痛、体重明显减轻或者食欲变差,最好及时就诊,排查风险。只要症状持续超过两周,特别是出现消瘦或者腹部肿块,建议尽快去消化内科。

03 为什么会得胃癌?——诱因和风险分析 🔍

说到胃癌,不少人第一反应是饮食习惯。其实,诱发胃癌并非某一种单独因素,而是多种影响叠加的结果,下面分点说说主要原因:

  • 慢性疾病基础: 久治不愈的慢性胃炎、胃溃疡等,会导致胃黏膜长期反复破损和愈合,使得异常细胞更容易出现。这些“变化地带”类似于常年翻修的小路,更容易出问题。
  • 幽门螺杆菌感染: 医学研究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一种可在胃内长期生存的细菌)的人,罹患胃癌的风险大大增加。具体来说,这种菌可导致慢性胃炎甚至萎缩性改变,为肿瘤的发展提供土壤[2]
  • 部分饮食习惯: 频繁食用高盐、烟熏、腌制食品,以及过热的汤水等,会对胃黏膜造成反复刺激,慢慢改变细胞特性。不过,饮食只是风险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 遗传和年龄: 家族里有胃癌史的人,其风险比普通人高一些。此外,胃癌的发病通常在40岁以后更常见,年龄越大概率越高。男性患病风险略高于女性。
  • 其他慢性刺激: 长期吸烟、酗酒、胃部良性病变未正当处理,也都可能增加胃部恶变的机会。

据流行病学资料,东亚尤其中国、日本、韩国的胃癌发病率一直高于欧美国家,其与饮食结构、细菌感染等多方面有关[3]。所以说,不良生活习惯和慢性刺激容易给胃癌“开方便之门”,但只要管住这些风险,就远远降低了概率。

04 怎么查得清楚?——胃癌的诊断过程 🧪

很多人一听到“胃镜”就害怕。其实,胃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以下几步:

  1. 内镜检查: 也就是常说的“胃镜”,医生会将一根细管伸到胃里,观察有无溃疡、肿块或糜烂。发现可疑部位后,会取一小块组织做“活检”。
  2. 活组织病理: 通过显微镜分析那一小块组织,判断是否有癌细胞。只有组织学检查才能下最后结论。
  3. 影像学评估: 包括腹部增强CT、B超,目的是看肿瘤有没有侵犯胃壁以外,是否有淋巴结、肝、腹膜转移等。
  4. 必要时辅助检查: 还可能包括肿瘤标志物、PET-CT等进一步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检查虽然听起来“复杂”,但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分期和指导治疗。整个流程一般不需住院,流程透明,风险可控。只要配合医生完成这些检查,就能大大提高早期发现和正确治疗的机会[4]

05 得了胃癌怎么办?——治疗选择和现实期待 ⚖️

一旦确诊胃癌,治疗方案的选择要看分期、身体状态和患者个人意愿。常见的治疗手段有这些:

  • 手术切除: 早期或局部进展期治疗的核心,是切除肿瘤和附近的淋巴结。早期发现、完全切除后,治愈率较高。
  • 药物治疗: 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癌可起到延长生存、减轻症状的作用。具体采用何种药物,得由专业医生评估。
  • 放疗: 比较少用,但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联合应用。
  • 多学科联合: 治疗团队可能包括外科、肿瘤科、营养科等,综合评估制定最适合的方案。

2018年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提到,胃癌治疗强调个体化,给患者留足选择权和知情权。实际效果方面,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但如果发现时已多发转移,则主要目标转向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以真实病例为例,那位70岁的男性经历了手术、化疗、免疫治疗及口服药物多种组合控制,虽然存在转移和梗阻等并发症,但整体状态还能保持较好。这说明,现代医学手段虽不能保证完全治愈,但多方配合可以尽可能延长有效生命时间。

06 怎么做更安心?——日常管理和防癌建议 🍏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把胃癌挡在门外。不需要一味避免这个、不敢吃那个,关键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加点“健康筹码”。

  1. 使用丰富蔬果: 吃蔬菜水果能带来丰富的抗氧化物和膳食纤维,对胃黏膜有修复和保护效果。建议每日保证蔬果摄入300-500克,多样化选择效果更好。
  2. 优选蛋白质来源: 可以适当多吃鱼类、禽肉、豆制品,这些不仅能提供优质蛋白,还有助于细胞修复。
  3. 注意饮食温度: 过烫食物容易损伤胃黏膜,建议吃饭时让汤和饭稍凉下来再食用。
  4. 规律作息: 少熬夜,定时进餐,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对肠胃有天然的保护作用。
  5. 按时体检: 胃癌高发区或家里有人得过这类疾病,40岁以上建议定期抽空做胃部体检,一般两年一次比较稳妥。有胃部不适的症状时,应尽早到大医院消化内科就诊。

其实,胃癌的大多数风险是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减轻的。别把自己套得太紧,只要保持合理饮食和作息,胃部健康大部分时候会陪伴我们很久。如果实在分不清问题严重与否,找专业医生总是放心的。

参考文献

  1. Sung, H., Ferlay, J., Siegel, R. L., Laversanne, M., Soerjomataram, I., Jemal, A., & Bray, F. (2021).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1(3), 209-249.
  2. McColl, K. E. L. (2010).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2(17), 1597-1604.
  3. Karimi, P., Islami, F., Anandasabapathy, S., Freedman, N. D., & Kamangar, F. (2014). Gastric cancer: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3(5), 700-713.
  4. Dikken, J. L., van Sandick, J. W., Allum, W. H., Johansson, J., Jensen, L. S., Putter, H., Lemmens, V. E., & Hartgrink, H. H. (2012). Differences in outcomes of o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ncer surgery across Europe.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 99(4), 55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