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多发性大动脉炎:隐秘的炎症与勇敢的战斗

  • 14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多发性大动脉炎:隐秘的炎症与勇敢的战斗封面图

多发性大动脉炎:隐秘的炎症与勇敢的战斗

去医院做常规体检时,有人发现血压测量总觉得有些奇怪——左手高右手低,或者手脚都不太一样。这种貌似不起眼的问题,有时背后藏着一种少见却需要高度关注的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它不像感冒那样直接,却能对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
今天聊聊这种“沉默行者”,让你了解它、识别它,更能从容面对。

01 什么是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免疫相关的大血管炎症,最常见于青壮年女性,但各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病。它专门影响像主动脉这样的主要“交通干道”,让这些本来畅通无阻的“大路”发生狭窄、硬化,甚至堵塞。
病情早期通常悄无声息,因此不少人常常忽视了最初的信号,最后等到出现“交通堵塞”才被发现。

小贴士:
  • 这种疾病的另一个名字叫“高安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
  • 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日本发病率较高。

02 早期发现的信号与明显症状

多发性大动脉炎通常起步“低调”。🕵️‍♂️ 我们可以从两个阶段来看它的表现:

阶段 常见信号 生活例子
早期
  • 轻微发热、偶尔出汗
  • 易疲劳,偶尔感到无力
  • 体重缓慢下降
例:一位23岁的女大学生,运动后不明原因觉得比身边同学更容易累,最近还发现衣服裤腰松了点。
进展期
  • 持续、明显的疲劳
  • 持续高热或夜间盗汗
  • 局部疼痛,如脖子、上肢酸痛,脉搏减弱或消失
  • 血压差异(两臂不一致)
例:38岁的男性,突然发现测血压时一侧手臂的脉搏几乎摸不到,伴有持续手臂胀痛。
别忽视:一侧手臂无脉搏、或血压差异大时,要尽快去医院查明原因!

03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致病原因

说起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确切原因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但专家们发现主要和以下几点有关:

  • 免疫系统异常:患病者自身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攻击大血管壁的正常细胞(Pagnoux, 2016)。
  • 遗传倾向:有研究提示,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的成员,患病风险会高一点(Kerr et al., 1994)。
  • 环境影响:感染、压力等外部因素有时会“触发”易感群体的发病。
  • 年龄与性别:发病以20-40岁女性为主,但男性同样可能受到影响。
数据小知识:
  • 全球每年10万人中新发病例约1-2人。
  • 亚洲女性的发病率高于欧美国家。
参考:Pagnoux, C. (2016). Updated classification of vasculiti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Kerr, G. S., et al. (1994). Takayasu arterit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04 如何确诊多发性大动脉炎?

一旦怀疑自己有相关症状,检查是关键。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通常要综合评估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用来排除其他疾病。

检查项目 用途
血液检测 检查炎症反应(CRP、ESR)与免疫异常指标。
超声或CT血管造影 评估动脉结构、判断有无狭窄或栓塞。
MRI 显示大血管炎症、受损范围。
临床评估 结合病史、体检(脉搏、血压差等),排除结缔组织病等其他因素。
小提示:遇到进展期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仅凭手上的活力判断健康。

05 多发性大动脉炎,怎么治疗?

🩺 多发性大动脉炎无法完全根治,但通过科学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正常节奏的生活:
  • 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常作为首选来快速控制炎症反应。
  • 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帮助降低激素使用剂量,减少副作用。
  • 生物制剂:对于某些难治性病例,医生可能选择生物制剂针对炎性因子。
  • 对症支持:高血压患者给予降压药;血管重度狭窄时,可考虑血管成形术等微创手术。
经验分享:有位44岁的女性患者,早期全程规范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三年内病情稳定,基本生活无大妨碍。这说明按时用药结合定期复查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Yates, M., et al. (2016). EULAR/ERA–EDTA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large vessel vasculitis.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06 日常生活防护与实用建议

在治疗之外,日常生活的“细水长流”同样重要。身体发生变化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1. 饮食加分项
  • 深色绿叶蔬菜 提高体内抗氧化水平,建议每天搭配两种以上蔬菜。
  • 优质蛋白(鱼肉、豆制品) 帮助修复受损组织,每餐适量加点鱼或豆腐。
  • 坚果、橄榄油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抗炎反应,每天一小把坚果。
  • 新鲜水果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每天不同种类换着吃。
  • 全谷杂粮 促进肠道健康,每周增加1-2次糙米、燕麦等。
2. 锻炼建议 适量有氧运动(快走、骑车、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避免剧烈过度运动。
3. 定期体检 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象和血管影像,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周期。
4. 规范用药 遇到药物副作用或任何新问题,先与医生沟通,不自行停药或更改方案。
5. 积极心态 保持乐观、规律作息,可适当参加朋友聚会和兴趣活动,减少压力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建议:
  • 发现持续疲劳、手脚脉搏消失、血压异常时,应尽快去正规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
  • 有家族史或长期不明原因发热、体重下降者,适当增加血管相关专项检查频率。

参考资料

  • Pagnoux, C. (2016). Updated classification of vasculitis.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Rheumatology.
  • Kerr, G.S. et al. (1994). Takayasu arteriti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20(11), 919-929.
  • Yates, M. et al. (2016). EULAR/ERA–EDTA recommend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large vessel vasculitis.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75(12), 2080-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