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重度脱水:识别身体的“旱灾”与应对策略

  • 5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重度脱水:识别身体的“旱灾”与应对策略封面图

重度脱水:认识身体的“旱灾”

01 什么是重度脱水?——水分“流失”背后的真相

夏天开空调,喝冰水解渴,感觉一切都很舒服。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身体也可能悄悄地“缺水”了?有时候,跑步回来突然觉得头晕,皮肤像干土一样发紧,其实这就是身体在悄悄发出警报。
简单来说,重度脱水是指体内大量水分丢失,已经影响到各项正常生理功能,是需要警惕的状态。

机制解析:
  • 体液丢失 > 5% 体重(成年人约3升以上)就算重度。
  • 水分减少,会影响血液循环、大脑反应、肾脏滤过等。

常见诱因有:高烧剧烈呕吐腹泻,或者短时间内大量运动出汗,尤其在炎热环境中。老人、孩子或者本身有基础病的人,会更容易陷入这种“旱情”。

常见原因生活实例
高温天运动户外骑行2小时,出汗不补水
呕吐腹泻肠胃炎后反复上吐下泻
发烧流感高烧两天,饮水量减少
特殊慢病糖尿病老人尿多喝少

02 明显重度脱水有哪些症状?

脱水最初时,可能单纯有点口干、偶尔觉得没劲。但如果进展到重度,症状就变得非常明显。
下面这一幕可能让不少人有共鸣:55岁张阿姨腹泻三天,家人发现她不仅嘴唇干裂,甚至神志有些恍惚,皮肤按下去“凹进去”迟迟弹不回来,这就提示重度脱水的到来。

  • 口干、喉咙灼热,连续感觉极度口渴
  • 尿液少、颜色深,甚至半天没尿
  • 眼窝凹陷、皮肤失去弹性(按压后凹陷不回弹)
  • 手脚发凉、心跳加快、站立易晕
  • 极少数可出现神志模糊或嗜睡
这些明显信号绝对不能忽视,一旦出现就需要尽快开始补液或就医。

03 哪些人容易陷入“旱灾”?

并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容易脱水。实际上,有些群体尤其要警惕。
儿童老人和一些“特殊岗位”的年轻人,都是高风险对象。

风险人群 风险原因 实际案例
小于3岁的婴幼儿 肾脏发育不成熟、水分需求高 1岁男孩肠炎,短时间内尿量骤减
65岁及以上老人 感觉功能减退,不易觉察渴感 78岁老人因高温晕倒,经抢救确诊重度脱水
运动员 & 长跑爱好者 大量出汗短时间丢失水分 半马中一位25岁选手因补水不足晕厥
糖尿病患者 多尿、细胞水分更容易流失 40岁男性糖尿病失控,因脱水需静脉补液
年龄大的人和婴幼儿新陈代谢、体温调节能力弱,易被脱水“偷袭”。一些基础病患者或特定职业人群,平时补水失衡也要引起重视。

04 身体遭遇“旱情”会有什么伤害?

有些朋友觉得“多喝点水就好了”,其实严重脱水对身体的打击远比想象大。
简单举个例子:脱水时,血液变得黏稠,运输氧气和营养的速度减慢,大脑、心脏、肾脏都处于“缺货”状态。

  • 神经系统: 脱水会让人注意力变差、反应迟钝,严重时甚至出现抽搐、昏迷(Maughan, R. J., & Shirreffs, S. M., 2010)。
  • 心血管系统: 水分丢失,心脏泵血困难,容易出现心动过速或低血压,最极端情况下会导致休克。
  • 肾脏和代谢: 脱水让肾脏的清除废物能力下降,严重时尿量减少甚至肾功能受损(Manz, F. & Wentz, A., 2005)。
  • 消化系统: 脱水还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便秘、腹胀、恶心感等现象不少见。
⚠️这些危害提示,脱水远不是简单“口渴”,别抱侥幸心理,尤其是长期慢性失水。

05 出现重度脱水怎么办?急救&正规治疗建议

发现重度脱水,最要紧是及时补液,但不是盲目自己乱喝水,有些情况下反而会带来风险。实际操作,可以参考下面这些要点:

措施 适用人群 注意要点
口服补液盐(ORS) 成年人、轻中度脱水 小口反复喝,不能一口闷
补糖盐水或稀米汤 儿童和老人,轻度症状 温度适中,避免过咸
静脉补液 无法口服、昏迷、高热伴脱水 必须到医院,由医生操作
  • 伴呕吐、迟迟不能进食、已出现神志问题时,千万不要自己硬灌水——应立即去医院处理。
  • 补液时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加重呕吐或低钠风险。
🩺简单来说,脱水症状明显且不能口服补液时,最靠谱还是找专业医疗团队帮助,不要自己硬撑。

06 如何预防重度脱水?—生活方式建议

实际上,日常预防做得好,脱水问题可以大大减少。维持身体水分平衡,并不是难事。

建议方法 实用说明
定时小量多次饮水 每天分多次喝,每次150-200ml,别等渴了才想起喝水
富水蔬果 适量吃西瓜、黄瓜或橙子,既补水又补充电解质
锻炼前后注意补液 运动或出汗后10分钟内补充水分
室内通风降温 高温天气调整活动时间,适当开空调或风扇
合理饮食搭配 汤类或粥类食物,早餐可选玉米粥、蔬菜汤等
  • 🥒 黄瓜:富含水分,可作为清淡小菜或配色沙拉,帮助解暑补水。
  • 🍉 西瓜:含丰富水分和微量元素,适合夏日下午作为加餐,但注意不过量影响消化。
  • 🍊 橙子:水分与维生素C兼备,可每日适量带着吃点,既解渴又补充营养。
养成主动饮水的习惯,尤其是小孩、老人或运动多的人。平时可以定一个闹钟,提醒自己和家人分时段补水。

07 小结:补水这件“小事”,值得每天放在心上

一杯水,可能没有药那么“神奇”,却常常是保命的关键。日常中,关注脱水的早期信号,记得在运动、发热、腹泻等特殊时刻格外多喝点水。偶尔忘记没有关系,养成主动补水的习惯,家人也能多一份健康保障。
其实,关注身体的“小变化”,是健康最靠谱的“防护盾”。

参考文献

  1. Manz, F., & Wentz, A. (2005). The importance of good hydr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Nutr Rev, 63(6), S2-S5. PubMed
  2. Maughan, R. J., & Shirreffs, S. M. (2010). Dehydration and rehydration in competitive sport.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s3), 40-47. Wiley
  3. Jequier, E., & Constant, F. (2010). Water as an essential nutrient: the physiological basis of hyd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64(2), 115-123.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