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失温症:寒风中的隐秘威胁
01 失温症,其实没那么远
冬天走在户外,北风一吹,常让人忍不住缩紧脖子。这种冷并不仅仅是皮肤不舒服。稍有疏忽,就有可能让我们的身体核心温度不知不觉掉下“安全线”,引发失温症。说起来,失温症并不是雪山探险者的专属风险,即使是寒潮夜间散步或者下雨时衣服湿了,也有可能碰上这种危险的小麻烦。
失温症(Hypothermia)是指当身体核心温度降至35℃以下时,机体调节机制无法维持正常体温,导致多器官功能紊乱的一种急症。它并不像普通的“冷”那么简单,真正的危险在于身体内的核心部分温度无法稳定——这才是健康的大问题。医学界认为,失温症若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引起大脑、心脏及其他重要器官的损伤,情况严重时甚至能危及生命(Brown DJA et al., 2012)。
02 失温症的警报信号
一开始,失温症的症状并不容易察觉。轻微的时候,通常只有偶尔颤抖或短暂发冷,很多人以为只是受了点凉。比如,有位32岁的女性患者在多风的寒夜走路回家后,感到手脚有些发僵,嘴唇发紫,但以为睡一觉就没事,结果凌晨时身体开始发冷,四肢无力,这才意识到不对劲。这提醒我们,早期轻微的信号很容易被忽略。
阶段 | 常见信号 |
---|---|
早期 | 偶有颤抖、指尖或鼻尖发麻、说话发抖、皮肤苍白 |
进展期 | 持续颤抖、动作变慢、四肢乏力、明显嗜睡 |
严重期 | 无法止颤、意识模糊、行为混乱、呼吸减慢 |
03 失温症的幕后推手有哪些?
- 1. 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 在雨雪夜晚或者冬季露天工作时间久了,人体热量消耗大于产生速度,慢慢陷入失温。
- 2. 湿气和风寒的作用 湿衣服贴身或大风天待久,容易加速体表散热。医学数据显示,衣物湿后,传热速度能提高20倍(Giesbrecht GG, 2001)。
- 3. 饮酒和疲劳 酒精会扩张血管增加散热,身体疲劳也会让发热能力下降,两者都会让风险大大提升。
- 4. 医疗及基础疾病因素 某些药物、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都让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变弱。
04 哪些人最容易中招?
- 婴幼儿与儿童 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薄,热量流失快。有5岁幼儿因溜冰时玩得太久,全身湿衣、哭闹、嗜睡,就被家长紧急送医救治。这个例子说明孩子防寒不能靠“耐冻”。
- 老年人 新陈代谢慢、感知冷的能力减弱,加上行动迟缓,遇冷往往觉察不及时。家中老人冬天独居或夜间如厕尤其要小心。
- 户外作业人群 警察、快递员、露天建筑工人等常常需面对恶劣天气,缺乏有效防护最容易中招。
- 慢性病及特殊人群 比如糖尿病、甲低、营养不良的人,他们调节体温能力比常人差。精神状态不好、酗酒或服用安眠药也可能影响判断和自救反应。
05 如何应对:治疗与自救之道
遇到疑似失温症,关键在于尽早发现、正确处理。最好的应对方法分为下面两类:
方法 | 适合情形 | 操作建议 |
---|---|---|
被动加温 | 轻度失温,意识清醒者 | 脱去湿衣服、换上干暖衣物、用毯子包裹、转移到温暖环境 |
主动加温 | 体温过低或颤抖停止时 | 给予温水(非过热)、热敷腋下、胸前、建议专业医疗介入 |
06 日常怎么巧防失温?
防寒搭配 | 辅助功效 | 穿着建议 |
---|---|---|
棉羽绒/抓绒夹克 | 帮助锁住身体热量 | 出门记得多层叠搭、贴身穿干爽内衣 |
防风外套 | 减少热量散失 | 外出活动优先选择能挡风的外衣 |
毛线帽和手套 | 减少头部和手部的热散发 | 天气转凉及时配齐帽子围巾手套 |
- 暖饮润身: 热姜汤和温牛奶,有助于提升体温,推荐寒冷天喝上一杯热饮,尤其适合晨起及户外归来时。
- 合理饮食: 均衡摄入全谷杂粮、蛋白肉类和新鲜蔬果,帮助机体维持产热。
- 规律运动: 适当室内活动(比如原地慢走或轻微健身操),能让身体保持“工作”状态,产热能力更好。
- 环境调整: 入夜或降温前备好取暖设备,尤其是家中老人和孩子居住的房间。
如果在户外活动时突然觉得身体异常发冷、无法控制发抖,或者同伴出现意识不清、极度乏力,就需要尽快寻求帮助并尽量转移到温暖的地方。如果症状明显加重或加温无效时,建议立刻送到医院急诊处理,选择有急诊医学科的正规医院会更可靠。
07 一点收尾小建议
其实,失温症虽然听上去让人有些担心,但掌握了生活中的防范技巧,很多风险完全可以轻松避开。家里有老人、孩子、或爱好户外的人,也给他们多强调一下穿衣和补水,必要时随身准备备用干衣。很多时候,细节决定结果。
简单一句话:冷不可怕,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才危险。多点关注,多点准备,这份安全感都会回报给身体。
参考文献
- Brown DJA, Brugger H, Boyd J, Paal P. (2012). Accidental hypotherm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7(20), 1930–1938. doi:10.1056/NEJMra1114208
- Giesbrecht GG. (2001). Cold stress, near drowning and accidental hypothermia: a review. 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72(6), 61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