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乳腺癌:心胸外科视角下的必知健康知识

  • 9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乳腺癌:心胸外科视角下的必知健康知识封面图

乳腺癌:心胸外科视角下的必知健康知识

01 乳腺癌是什么?对生活有什么影响

走在街头,偶尔会听到身边人提起“乳腺癌”这个词,有时候感觉有些遥远,其实它离很多家庭并不远。乳腺癌是一种源自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人群以女性为主,尤其是中年以后。虽然这个病名听起来有些可怕,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还停留在“肿块”或者“手术”,但实际上乳腺癌对于身体和情绪的影响,远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深刻。

最初阶段,乳腺癌往往没有特别显著的不适,但一旦进入发展期,不仅影响乳腺本身,还可能带来疲劳、焦虑等情绪波动,对日常生活节奏造成困扰。有的人在完成治疗后,会对身体形象和自信心产生波动,所以乳腺癌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心理、家庭乃至社会关系的健康难题。正因为这样,早期识别、规范诊断与治疗变得格外重要,每一个关心健康的女性都应对此有清晰的了解。

02 如何识别乳腺癌的症状?

  • 持续性肿块:乳腺癌最常见的表现,是在乳房或腋下出现一个摸起来比较坚硬、形状不规则且不容易推动的肿块。如果这个肿块持续存在,并且有变大的趋势,需要引起注意。
  • 乳头形态变化:乳头表面出现凹陷、偏斜,或者突然回缩,有时候乳头或乳晕部位会出现局部湿疹样改变。
  • 分泌物:偶尔乳头会有分泌物流出,尤其是带血的分泌物,不要等闲视之。
  • 乳房皮肤改变:皮肤局部隆起、橘皮样改变或者持续发红,也是乳腺癌可能的信号之一。
  • 疼痛感:部分患者会有乳房或腋下隐约的疼痛,尤其是持续而非周期性、不随经期变化而变化的疼痛。

举个例子,一位40多岁的女性朋友,最近在洗澡时摸到右侧乳房有一个硬块,刚开始以为是炎症,但几周后肿块没消退,反而感觉稍大,乳头也有轻微回缩,后来医院确诊是乳腺癌。这提醒我们,和普通的乳腺增生或炎症不同,乳腺癌的某些局部变化持续存在甚至加重时,就该及时就医。

03 为什么会发生乳腺癌?

说起来,很多人会疑惑:“平时生活挺健康的,为什么还会得乳腺癌?”其实,它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下面详细聊聊这些关键风险:

  1. 家族遗传:家中有母亲、姐妹等一级亲属患过乳腺癌,患病的几率会增加。这和一些基因(比如BRCA1、BRCA2)变化有关,但有遗传倾向并不代表一定会得病。
  2. 雌激素暴露:女性一生中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晚生育,体内长期的雌激素刺激,会让乳腺长期处于活跃状态。这种激素环境容易引发乳腺细胞发生异常变化。
  3.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乳腺细胞出现异常变化的可能性在增加。绝大部分乳腺癌患者都是中年以后才被发现。
  4. 生活习惯:肥胖、长期缺乏锻炼、摄取高热量食物、长期精神压力偏高,这些都可能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这是因为代谢紊乱和慢性压力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和免疫反应。
  5. 环境暴露:有资料显示,长年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放射线等外界因素,也会略微提高风险。但这类情况相对较少见。

有研究提出,像激素受体阳性(比如ER、PR阳性)的乳腺癌,与体内雌、孕激素长期水平相关(American Cancer Society, Breast Cancer Facts & Figures 2023);而一些分子分型差异,也会关联不同的治疗选择和预后(refer: Edge SB, et al.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2018)。

04 乳腺癌的诊断流程有哪些?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讲,一旦发现乳房局部有肿块,首先会感到紧张。其实,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非常成熟,关键是按部就班:

  1. 乳腺超声:这是初步探索乳腺肿物性质的重要工具,对年轻女性尤其实用,可以看到肿物的形状、边界和大小等细节。
  2. 钼靶(X线)检查:又叫乳腺X线摄影,可以帮助医生更细致地识别肿物的性质,比如钙化点、密度、分布情况等。
  3. 组织活检:最终确诊主要靠这一项。通过细针、粗针或取一小块肿物,送病理实验室做显微镜分析,确定肿物是不是恶性,以及属于哪一型。
  4. 分子检测:根据病理结果,医生会进一步查ER、PR、HER2等分子标志物,帮助判断未来适合哪类药物治疗。
  5. 影像分期评估:检查是否有淋巴结、骨骼、肺部等其他部位的转移,常规用CT、骨扫描等。

以真实案例为例,一位中年女性被诊断为右侧乳腺癌(II级中分化,肿块约2.2cm,淋巴结转移26/27),分子型为激素受体阳性,采用了上述所有检查流程。诊断结果非常依赖每一步的细致评估。

05 心胸外科与乳腺癌治疗:方案和效果

乳腺癌的治疗,从外科手术到药物治疗,再到个体化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综合过程。心胸外科在这其中有其独特作用,尤其是在手术方案的选择和术后恢复方面。

  1. 手术治疗:对于局限在乳腺或局部淋巴结的乳腺癌,外科医生会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分期,选择“保乳”手术或“乳腺切除”,同时清扫相关淋巴结。心胸外科团队要兼顾手术的彻底性和外观恢复。
  2. 辅助治疗:根据分子分型,术后会配合化疗(如细胞毒类药物)、内分泌治疗(比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等)、靶向治疗(比如HER2阳性乳腺癌用特定抗体类药物)等多种手段,尽可能清除残余异常细胞。
  3. 术后康复:目前不少医疗机构还会用光疗、气压治疗等辅助措施减少淋巴水肿。配合家属的关心与心理疏导,患者身心恢复的速度会快很多。

针对前面那位IIIC期患者,她经历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化疗并配合专业的静脉血栓预防、物理辅助康复等综合管理,目前切口愈合良好,身体逐步恢复,生活质量也有提升。这说明,规范的综合治疗对提高效果非常关键。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始终与主诊医生保持沟通,不同分型和阶段的乳腺癌,治疗个性化差异非常大。🔬

06 科学管理与健康生活:实用建议

乳腺癌的治疗是个过程,但日常生活的调适其实更为重要。一些科学研究发现,合理的饮食、规律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可以在治疗期间和康复阶段明显帮助身体恢复。

  • 蔬果富含膳食纤维 🍎
    新鲜的蔬菜、水果有助于肠道健康,增强身体的整体免疫力。研究建议每天保证至少5种蔬菜水果的摄入,色彩越丰富越好(参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2018)。
  • 优质蛋白摄入 🍳
    豆制品、鱼类、鸡蛋等,是蛋白质的好来源,有助于术后恢复和组织修复。每天一到两餐含优质蛋白的菜肴,有助于维持身体活力。
  • 规律规律运动 🚶
    适度散步、舒展体操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避免体重过度增长,也能缓解情绪焦虑。最新循证医学显示,每周至少150分钟适度运动对康复非常有益(参考:Rock, CL. et 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CA Cancer J Clin, 2022)。
  • 作息规律 🌙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有序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机体自我调节,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和修复。
  • 定期复查和心理疏导 📝
    建议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做乳腺和全身检查,同时保持与心理健康咨询师沟通,减少心理负担,提升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实际生活中,合理安排饮食和锻炼时间,搭配适当的社会支持,能帮助乳腺癌患者更好地面对治疗过程,并提升生活质量。如果出现异常变化,一定记得第一时间接受专业诊治。

07 结语:从心出发,知己知“癌”

很多时候,乳腺癌不像突如其来的小风暴,而更像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小石子,小心观察和科学对待往往能让我们走得更远。无论你是女性、家属还是朋友,关心乳腺健康从来不是多余的事。如果能用科学眼光和温和心态去面对,也许会发现“健康”其实很简单——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好好生活,这些就是送给每个人的礼物。

祝愿每一位关注自己、关爱家人的朋友,都能掌握这些实用的乳腺癌知识,把健康的主动权握在手里。 🌻

参考文献 / References

  •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Breast Cancer Facts & Figures 2023-2024.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Inc. 2023.
  • Edge SB, Compton CC. 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the 7th Edition of the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 and the Future of TNM. Ann Surg Oncol. 2010 Jun;17(6):1471-4.
  • Rock, CL., et 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2; 72(3): 230-262.
  •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Diet,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Breast Cancer.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