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认识与应对
01 什么是重型颅脑损伤?
在城市里,每天都有救护车穿梭在街头。其实,不少危重急救都与“重型颅脑损伤”有关。这种损伤,乍听陌生,实际离生活并不遥远。因为一起车祸或一次意外跌倒,原本陪家人逛公园的人,有时会突然被推到“生死边缘”。
简单来讲,重型颅脑损伤是由外力对头部强烈撞击导致的严重脑部损害。它往往伴随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损伤后的大脑像“受伤的精密机器”,整个身体的协调、记忆、语言都可能受到干扰。因此,这类损伤危险性很高,干预和救治都是分秒必争。
02 如何早期识别重型颅脑损伤的信号?
阶段 | 典型表现 | 生活示例 |
---|---|---|
起初(轻微不适) | 偶尔头晕、短暂恍惚 | 刚被撞后,15岁男孩小李只觉头有点晕,也没太在意,和同学聊天很快又恢复。 |
进展(明显症状) | 意识丧失、持续性呕吐、严重头痛、瞳孔变异、四肢无力 | 而40岁的阿强在下班途中被撞伤头部,之后出现持续头痛、说话含糊,很快晕倒,被紧急送医。 |
别忽视:如果短时间内出现持续性呕吐、说话困难、意识不能正常恢复等现象,说明伤势可能很重,应尽快送医。对于轻微头部受伤,如果症状反复或渐重,不要轻视,及时和专业医生沟通,是预防严重后果的关键一步。
03 为什么会发生重型颅脑损伤?
- 主要外力因素:最常见的是交通事故。国家统计数据显示,约40%的颅脑损伤与车祸有关(Ma, Y., et al., 2019)。骑自行车、驾车不系安全带,是风险高发的生活细节。
- 跌倒与高处坠落:尤其对于老人和学龄儿童,家中地面湿滑、高空作业环境,都是危险点。
- 运动及暴力事件:球类运动碰撞、拳击、甚至街头斗殴,都有可能造成看似偶然但极为严重的脑部冲击。
也有研究指出,年轻男性这一群体由于户外活动多、自我保护意识弱,更易成为高发对象(Kumar, R., et al., 2018)。
要留心:明明只是一次跌倒或小车祸,有时候却能带来严重后果。这说明,日常“侥幸心理”很容易成为事故的温床。
04 医生如何判断伤情?
当来到医院,医生要分别根据症状和各种检查,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这里的“判断”并不只是看看表面有没有外伤,而更侧重内部情况。
- 临床评估:记录昏迷时间、刺激下反应、四肢活动、语言能力等,常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做初筛。
- 影像学检查:首选头颅CT,能清楚反映出脑出血、水肿、骨折等。如果疑难或细节需求,会进一步做MRI。
- 实验室和辅助项目:抽血查代谢、电解质,帮助发现器官衰竭或并发症。
说起来,及时做CT是目前国际医学界公认的急诊金标准(Maas, A.I.R., et al., 2015),对于区分轻型、重型损伤意义重大。
05 治疗手段都有哪些?
环节 | 目的 | 具体举措 |
---|---|---|
现场急救 | 稳定生命体征 | 立即打开气道、保持呼吸畅通、避免颈部移动 呼叫120并尽快转运 |
医院救治 | 减轻脑损害、防控并发症 | 脱水剂(降低颅压)、止血手术(如脑部血肿)、感染防治、监测重要参数 |
综合康复 | 促功能恢复 | 物理训练、语言练习、心理疏导 |
注意:脑部和神经是“精密线路”,损伤修复不像骨折一样直观。每一步急救和后续治疗,都关系到未来恢复的上限。
06 康复期怎么做才能恢复更好?
- 均衡饮食🥦:多吃高蛋白(如鱼肉、禽类)、蔬菜、水果,有助于神经修复。每天适量摄入坚果,如核桃、榛子,有助促进脑细胞代谢。
【推荐公式】核桃 + 补脑益智 + 建议每周3-5次搭配正餐适量食用 - 康复锻炼🦵:依医生建议,尽早进行针对性的肢体和语言训练,即使最初只能动手指,也有长期意义。
- 心理支持🧠:患者容易焦虑或消极,家人多倾听、多鼓励,必要时寻求心理治疗师帮助,远离“孤岛”感。
小贴士:有研究表明,规律的康复训练能大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Turner-Stokes, L., et al., 2015)。
如果康复过程中出现行动突然退步、情绪明显波动,别拖着,多和医生沟通,有些变化可能提示并发症或需要调整计划。
07 如何预防重型颅脑损伤?
- 养成戴头盔的习惯:骑电动车、摩托车、滑板时佩戴合格安全帽,大大降低头部直接受冲击的风险。一项研究显示,安全头盔使用使严重脑损伤的发生率降低60%以上(Liu, B.C., et al., 2008)。
- 改善居家环境:浴室和地面防滑;高龄老人卧室不设门槛,日常有监护。儿童应教育避免爬高、奔跑玩闹家具边角。
- 体育活动需要防护:打篮球、骑车、滑雪时穿戴好保护用具,提前热身,避免推搡。社区健身场最好定期检查设施牢固性。
- 出现头部外伤,及时就医:如果出现短暂晕厥、呕吐、行动失调,建议第一时间去综合性医院神经外科检查。40岁以上高危人群定期体检,专业机构更有保障。
简单来讲,保护头部安全的每个细节其实都能避免一次不必要的风险。生活虽难百分百安全,但多一份准备,少一份遗憾。
文献引用
- Ma, Y., Liu, E., Wen, S., et al. (2019).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 rural area in China: 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cience, 59, 58-62.
内容应用:第三节原因分析关键数据 - Kumar, R., Mahapatra, A.K., & Sahu, R.N. (2018).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young population: Influence of age and gender. Neurosciences, 23(4), 313-320.
内容应用:第三节高危人群描述 - Maas, A.I.R., Menon, D.K., Steyerberg, E.W., et al. (2015). Collaborative European NeuroTrauma Effectiveness Research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ENTER-TBI):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al study. Lancet Neurology, 14(8), 695-701.
内容应用:第四节检查金标准解释 - Turner-Stokes, L., Pick, A., Nair, A., Disler, P.B., & Wade, D.T. (2015).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for acquired brain injury in adults of working ag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12), CD004170.
内容应用:第六节康复训练益处 - Liu, B.C., Ivers, R., Norton, R., Boufous, S., Blows, S., & Lo, S.K. (2008). Helmets for preventing injury in motorcycle rider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1), CD004333.
内容应用:第七节头盔预防作用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