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道介入治疗:微创医学的前沿之路
01 微创治疗,悄然进入生活
前几年,家里一位长辈检查发现胆管里有个小结石。医生没有开刀,而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像“穿针引线”一样把结石取了出来。没有大伤口,只留下一点点穿刺的小印子。类似这样的腔道介入治疗,正越来越多出现在我们身边。这种微创手段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好处和要注意的地方?其实,了解一点,对我们选择治疗会更有底气。
02 腔道介入治疗是什么?源起与发展
腔道介入治疗,说白了就是通过身体的自然“通道”(像消化道、血管),或者在皮肤上打个小孔,把细小的器械送进病变部位进行治疗。这一技术大约在上世纪50年代才慢慢起步,到现在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应用,比如胃肠镜下取异物,经皮穿刺抽取积液,甚至肝动脉的介入治疗肝癌等。
最初,这项技术只被用来做诊断,比如做血管造影。但从80年代起,随着纤维内镜、导管微创化等发展,腔道介入逐渐成为治疗很多疾病的新选择。现在不少大医院,介入医学科已经和外科、内科一样成熟了,甚至有自己的专科医生团队。
案例: 一位62岁女性出现反复腹痛,内镜下发现肝胆管有结石,通过腔道介入方式清除了结石并改善症状,未做开腹手术。
03 影像导航,精准“定位打击”
简单来说,腔道介入的原理很像“借助导航开车”:医生边操作,边通过X线、超声、CT等影像画面精准导航,把器械送到最需要的位置。比如需要为胆管内的结石“开个窗”,医生会在影像引导下,从皮肤表面很小的针眼送入导管,把病灶“一网打尽”。
这种方法对医生技术要求高,但对病人来说,身上的创伤非常小。大部分器械都细得像根筷子,甚至更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保留重要的正常组织。
介入路径 | 器械类型 | 常见应用 |
---|---|---|
血管内 | 导管、球囊、支架 | 血管堵塞、动脉瘤修复 |
消化道 | 内镜、钳、网篮 | 取异物、止血、息肉切除 |
泌尿道 | 肾镜、输尿管镜 | 结石粉碎、引流 |
04 应用场景多,方法“各显神通”
现在常见的腔道介入治疗方法有很多,下面列几个直观的场景帮助理解:
- 1. 内窥镜下治疗:比如做胃肠镜,碰到小息肉能直接摘掉。有次一位55岁男士例行胃镜,发现早期胃癌,通过内镜下切除后,胃基本保留,身体恢复很快。
- 2. 经皮穿刺引流:肝脓肿、胸水、腹水等,通过影像引导,用细针引流、排脓,就像“排洪”,不用大动干戈。
- 3. 血管介入:动脉出现“堵车”,像脑梗、心梗,通过导管把堵塞区打通。也有时候通过微创方法,对肿瘤“断粮”,比如肝癌的介入栓塞,让肿瘤细胞慢慢萎缩。
- 4. 输尿管或胆道介入:不少结石、肿瘤导致通道堵住,可以通过腔道微创“铺路”,帮身体恢复正常排泄。
05 不是所有人都合适,适应与禁忌要分清
腔道介入虽然高效、微创,但并不总是“万能钥匙”。每种治疗都有明确的适应症,并且有些情况并不适合。
适用于 | 不适宜人群 |
---|---|
|
|
有位35岁女性因卵巢巧克力囊肿,想通过经阴道穿刺治疗。但检查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医生果断建议暂缓介入,先把出血风险降下来。
06 微创之下,也需要防范风险
很多人觉得腔道介入就是“无痛无风险”,其实还是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并发症。常见的包括术中出血、局部感染、穿孔或功能障碍,少数可能还会出现局部血肿。
风险类型 | 发生原因 |
---|---|
出血 | 操作损伤小血管、凝血功能不良引发 |
感染 | 操作过程中细菌进入体内 |
穿孔 | 组织薄弱,器械误穿造成局部损伤 |
血肿 | 组织渗血,小范围积血形成 |
其实绝大多数的患者都能顺利恢复,但如果本身患有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或者免疫系统比较弱,出现风险的概率会比健康人稍高。
07 如何利用腔道介入“加分”?实用建议来啦
想选择安全、有效的腔道介入治疗,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 术前检查:做足评估,包括凝血、血常规、影像。比如建议做肝功能检查,了解身体承受能力。
- 正规就医:首选有腔道介入专业团队的三甲医院。治疗前多向主治医生“多问为什么”,便于选择最合适方案。
- 术后照护:遵医嘱复查伤口,按时服药。如出现发热、持续疼痛、出血等要尽快反馈医生。
- 健康饮食助力恢复:
食物推荐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蛋白质丰富如鱼肉、豆腐 修复损伤组织 每日适量,帮助恢复体力 新鲜蔬菜水果 提供维生素、增强免疫 每天两种以上,注意多样化 高纤维杂粮 促进肠胃蠕动 术后一周可慢慢增加摄入量
08 展望未来:微创治疗还会带来哪些惊喜?
随着医学影像、导管材料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迭代,腔道介入治疗未来的发展极有可能更加精准化、智能化。例如,部分新型机器人辅助手术已在一些中心医院试点,让治疗过程更稳定。还有些定制化药物微粒,可以直接靶向局部病灶,减少全身副作用。
未来腔道介入,不仅仅是救急的工具,也是慢病管理和癌症个体化治疗的重要“王牌”。
不过,手段越来越多元化,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这提醒我们,盲目追新不如理性听取专科医生建议。
参考文献
- Loffroy, R., & Guiu, B. (2017).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abdominal diseases: 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3(30), 5419-5425. https://doi.org/10.3748/wjg.v23.i30.5419
- Brown, K. T., & Getrajdman, G. I. (2015).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Procedures in Cancer Management."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5(2), 97-113. https://doi.org/10.3322/caac.21248
- White, S. B., & Patel, J. D. (2014).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and bland 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eminars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31(2), 104-111. https://doi.org/10.1055/s-0034-1373782
- Mahnken, A. H. (2021).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nd Precision Medicine." Radiology, 298(3), 522-530. https://doi.org/10.1148/radiol.202020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