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阴霾:深入了解抑郁症的症状与表现
有时候,一个平常的下午,一个朋友突然说最近常觉得累;另一个朋友悄悄表示坐在那里不想说话,只觉得心里空落落。你是否也曾听到、甚至有过类似的感受?其实,情绪低落和压力偶尔会伴随每个人,但如果这些感受逐渐加重,范围变大,生活也开始失去色彩,也许就该多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01 什么是抑郁症?不仅仅是“心情不好”
很多人对抑郁症的第一反应是“就是不开心嘛”。实际远不止如此。抑郁症属于心理疾病,医学上叫做“情感障碍”,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身体感受和行为。轻微的时候,可能只是偶尔觉得自己提不起劲,或者小事便容易情绪低落。但随着病情发展,这些感觉会持续存在,变得更难以摆脱,让生活变得格外困难。
02 情绪变化:不仅仅是伤心那么简单
- 持续性的心情低落:
有的患者表现为连续几周甚至更长时间都感到心情压抑。比如,34岁的王先生原本性格开朗,最近却常感到莫名其妙的忧愁和无助,即使遇到愉快的事情也提不起劲。这种长时间的悲伤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性格变化。
- 绝望和无助:
当情绪低落的时间越来越长,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万念俱灰的感觉,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什么都做不好。很多患者表示,哪怕明知道问题所在,也很难控制自己跳出负面思维的漩涡。
- 兴趣丧失:
一些原本热爱的事突然变得索然无味。不再喜欢的活动、不再关心朋友、不想参与曾经感兴趣的社交,这些变化经常被亲友误认是“懒”或者“有点怪”。
03 身体信号:心理压力也能“身体化”
抑郁症不只表现在心理。它常常会变成身体上的不适,比如身体变得比较累,容易感冒,甚至莫名其妙的疼痛都可能和心理健康有关系。
身体症状 | 常见表现 | 简易举例 |
---|---|---|
疲劳无力 | 哪怕没做什么事情,也总觉得累,休息也没用 | 比如42岁的许阿姨,明明晚上早早上床,白天起床还是特别吃力 |
睡眠异常 | 入睡困难、睡不安稳、早醒,或整天都想睡 | 有朋友说晚上常常反复醒,怎么也睡不好 |
胃口变化 | 有的人突然食欲大减,不想吃饭;有的人反而暴饮暴食 | 有位27岁男性,过去几个月体重下降了接近10公斤 |
04 认知能力的影响:思维慢了半拍
- 注意力难以集中: 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总是分神,什么都记不住。比如,高中生小刘发现自己上课时常常走神,成绩大幅下滑。
- 记忆力减弱: 经常忘记刚说过什么、做了什么——这种短暂“断片”也让人心烦。
- 自我评价过低: 很多人会陷入一种自我否定,总觉得“我不行”、“我没用”,这种消极情绪像阴云一样压在头上。
05 社交退缩:孤独的阴影
抑郁带来的痛苦有时并不容易被外人察觉。有的人会避开朋友,不想参加聚会,甚至总觉得身边的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处境。更让人难受的是,和亲近的人关系变得疏远,慢慢地陷入了孤独。
有一位19岁的女大学生,原本活泼,课外活动积极,后来渐渐开始逃避聚会,甚至与家人也鲜少交流。她的故事不只发生在个别人身上,而是悄悄地影响着许多人。
06 为什么会得抑郁症?风险因素分析
- 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发现,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的人,患病概率更高[1]。但不是有遗传就一定发作,只是风险大些。
- 慢性压力与重大变故: 长期面临生活压力,或者突然丧失亲人、失业、分手等重大事情,对心理都是很大的冲击。
- 激素与脑内递质变化: 科学界认为,抑郁与脑内5-羟色胺(serotonin)等递质水平异常相关。这些物质像"思维的信使",一旦异常,情绪容易出问题[2]。
- 慢性疾病伴发: 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抑郁症风险更高。
- 性格特征: 消极、自我苛责、敏感的人更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
07 如何走向康复?实用建议助你调整
积极方法 | 具体做法 |
---|---|
食物选择 🍚 |
|
规律作息 🛏️ | 避免熬夜,每天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情绪稳定。 |
适度运动 🏃 | 每周3-5次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或游泳,有助于改善脑内化学物质。 |
社会支持 🤝 | 和朋友家人多沟通,遇到困扰主动寻求帮助。 |
专业干预 🔗 | 如果持续无力自我调节,建议及时联系专业心理医生。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医渠道建议:可前往二级以上医院心理科,或正规心理咨询机构。 |
抑郁症也许不像身体的伤疤那样明显,有时就潜藏在我们身边。其实,只要及时关注,主动求助,并不难走出情绪的阴霾。如果你或你身边的人有类似困扰,不妨结合上面这些建议尝试调整。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可以诉说、能够疗愈的空间,给自己一些耐心和关心,生活会渐渐亮起来。
参考文献
- Sullivan, P. F., Neale, M. C., & Kendler, K. S. (2000).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on: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7(10), 1552-1562.
- Owens, M. J., & Nemeroff, C. B. (1994). Role of serotonin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depression: focus on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Clinical Chemistry, 40(2), 288-295.
- Schuch, F. B., Vancampfort, D., Richards, J., et al. (2016). Exercise as a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adjusting for publication bia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77, 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