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打破疼痛的束缚,重燃生活的希望
01 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
早晨起来,背部怎么总是有点僵硬?有些人以为是劳累,其实也许另有原因。强直性脊柱炎,一种名气不大的疾病,却让许多人默默忍受背部、腰部、甚至脖子的酸痛和不适。
强直性脊柱炎(简称AS)主要影响脊柱和骶髂关节(位于下背部的两个关节),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医学认为,它属于自身免疫疾病——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不小心把自己的关节当成了“敌人”,持续攻击,造成疼痛和僵硬。长期拖延不治,关节甚至可能“长黏”在一起,灵活性大减。
AS不光带来肉体的折磨,还影响心情和生活方式。数据显示,全球每1000人中有1人可能患病,年轻人和男性更易“中招”。
02 早期不易察觉的信号
- 清晨腰背僵硬:许多患者一开始只觉得清晨下床“动不开”,活动一会儿就缓解,没太放在心上。
- 偶尔持续的轻痛:有时腰、臀部偶尔会疼,但过会儿又好了,像“偷懒”一样反复。
- 乏力或偶尔睡眠不佳:不明原因的疲劳、偶尔睡不踏实也是信号之一,但很容易被忽视。
这说明,轻微反复的不适,也可能是疾病的早信号。
03 症状加重时怎么办?
一旦疾病进展,症状也变得明显,容易影响工作和生活。这时要注意下面几个警示信号:
- 持续、严重的腰背疼痛:不同于偶尔的酸软,这种疼痛会持续数月,尤其夜里静卧时更明显。
- 脊柱活动受限:转身、弯腰变得费力,下背部或颈部活动度大幅下降。
- 下肢疼痛或步态异常:部分患者髋关节、膝关节出问题,走路一瘸一拐。
- 其他表现:有的人出现红眼、指(趾)肿胀、呼吸不畅等“远处”症状。
症状 | 典型表现 |
---|---|
慢性背痛 | 超过3个月,不随体力活动改变 |
僵硬 | 晨起或长时间静坐后更明显,活动后缓解 |
骨关节活动受限 | 脊柱前屈、侧弯不易完成 |
04 病因和风险因素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和基因有关系。医学研究显示,近九成强直患者都带有名为HLA-B27的特殊抗原(参考:Van der Linden et al., 1984),不过带了这个基因不等于一定发病,只是风险提高。
风险因素 | 说明 |
---|---|
遗传易感 | 家族中有人患AS,自己风险更高 |
免疫异常 | 免疫系统反常激活,攻击自体组织 |
性别年龄 | 男性发病率2-3倍于女性;多发于20-30岁 |
感染因素 | 有研究认为肠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诱发免疫反应(Zhang et al., 2014)。 |
所以,不是熬夜、劳累、风吹着凉这样简单导致的。而是体内“免疫小卫士”工作走偏无法分清敌我(比喻1),才出现了炎症和疼痛问题。
05 现有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强直性脊柱炎无法通过手术“断根”,但控制炎症、缓解症状完全有办法。传统上医生常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比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能有效缓解疼痛和早期炎症。部分患者结合传统改善病情药物(DMARDs),对控制外周关节症状、更好保护关节有帮助。
有些情况药效有限,还需考量下一步治疗方式。
06 生物制剂:新希望的曙光
针对传统治疗无效或副作用明显的患者,生物制剂成为新选择。这类药物能精准抑制体内异常的炎症“信号分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等,等于把“闹事分子”锁到了屋外(比喻2)。
药物类型 | 作用对象 | 代表药物 |
---|---|---|
抗TNF-α单抗 | 抑制主炎症因子 | 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 |
抗IL-17单抗 | 干预新发现炎症通路 | 苏金单抗 |
注意:这类药价格较高,目前多在医保目录内。长期用药需谨慎评估感染风险。
07 日常调整,让身体更加灵活
- 规律锻炼:瑜伽、游泳和拉伸运动有助于缓解僵硬、增强肌肉灵活性。
🏊♂️ 例如,每天晨起5-10分钟温和拉伸,长期坚持效果明显。 - 保持体重:过重会加重脊柱负担,适度控制饮食和体重更有利于症状改善。
- 良好姿势:避免久坐、保持脊柱直立,适当用靠垫支撑背部,预防驼背。
- 心理调适:慢性病易引发焦虑抑郁,科学就医、积极沟通能帮忙“减压”。
08 饮食与自我管理建议
食物 | 功效 | 建议吃法 |
---|---|---|
深色绿叶蔬菜 | 富含抗氧化物,帮助控制体内炎症水平 | 每天一盘菠菜、油麦菜等,炒或蒸都行 |
鱼类(如三文鱼) | 优质蛋白+Omega-3脂肪酸,有利于关节健康 | 每周2-3次清蒸或水煮 |
低脂奶制品 | 补充钙质,维护骨骼强度 | 每天1-2杯低脂牛奶或酸奶 |
09 新方向与未来趋势
医学界对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正在不断推进。近年来,基因疗法、靶向免疫细胞治疗等新策略陆续进入早期临床试验。🔍
- 基因编辑:前沿技术(如CRISPR-Cas9)有望让高风险基因变得“不活跃”,但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参考:Wang et al., 2020)。
- 个体化治疗:未来能根据患者基因、炎症特征,定制专属用药或干预措施。
- 随访和长期管理:数字化健康平台帮助患者随时记录、反馈症状,医生也更易追踪疾病发展。
参考文献
- Van der Linden, S., Valkenburg, H. A., & Cats, A. (1984).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proposal for modification of the New York criteria.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27(4), 361–368. https://doi.org/10.1002/art.1780270401
- Zhang, X., Zhang, W.-H., & Li, J.-Y. (2014). Gut microbiota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immune response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27(17), 3152–315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131293/
- Sieper, J., Poddubnyy, D., & Miossec, P. (2016). The role of IL-17 and TNF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other spondyloarthritides. The Lancet, 388(10043), 1656–1664.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0063-6
- Wang, Y., Cheng, Q., & He, J. Q. (2020). Gene Therap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Current Gene Therapy, 20(1), 47–52. https://doi.org/10.2174/156652322066619112914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