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脊髓损伤谈起:分级标准与分类的全景解读
01 日常生活和脊髓损伤
在公交车上,有人讨论运动员意外摔倒后需要多久才能重新站起来。其实,类似的意外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一次车祸或高空跌落,就可能导致脊髓受伤。脊髓好比人体的“信号高速公路”,一旦受损,指令下达就会受阻。大到行走、呼吸,小到手指拿匙,都可能受到波及。
简单来说,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力或疾病,脊髓组织受到了破坏,影响了神经信号的正常传递。根据全球统计,每年有数十万人因这类损伤而丧失基本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受到很大挑战(Lee et al., 2014)。
02 受伤后的身体变化
- 轻微症状:有些人受伤初期只是觉得手脚有点麻,有的只是偶尔酸软,几天后渐渐加重。比如,一位21岁的大学生,在滑雪摔倒后,起初只是手指有点麻麻的,几小时后握力下降,才引起重视。
- 明显表现:一旦损伤程度加深,四肢无力、行走困难、排尿控制变差等就会出现。这种变化常常让患者难以适应正常生活。比如,48岁的男性工人在高处坠落后,双腿从次日起就无法站立,还伴有持续性的刺痛感。
小提醒 脊髓损伤除了影响运动,还可能导致对冷热的敏感度降低,长期下来也会对心理健康带来压力。
运气不好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呼吸变浅或者肛门括约肌松弛等信号。这些症状的发展速度,常常与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相关。
03 脊髓损伤的国际分级(ASIA评分)
分级 | 主要特征 | 临床意义 |
---|---|---|
ASIA A | 完全损伤,感觉和运动完全丧失 | 恢复希望最小,功能严重丧失 |
ASIA B | 感觉保留,运动完全丧失 | 有部分感觉保留,功能恢复有限 |
ASIA C | 部分运动可保留,但肌力较弱 | 有运动但较差,康复希望不一 |
ASIA D | 多数肌肉力量较好 | 有较大康复空间,很多人能恢复一定自理 |
ASIA E | 运动与感觉接近正常 | 几乎无功能障碍 |
快速识别 ASIA分级用来快速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保留程度,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Kirshblum et al., 2011)。
04 损伤的分类方式
- 按损伤部位:受伤的位置很关键。例如,颈段受伤往往影响四肢,胸段损伤多见于下肢功能障碍。生活中,一个27岁的女性因车祸造成胸椎损伤,之后双腿行动受限,但上肢还基本正常。
- 按损伤类型: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完全性是指脊髓功能丧失,通常伴随排便、排尿障碍。不完全性的患者,有部分神经信号还可以传递,恢复的希望更大。
- 特殊损伤类型:有些损伤呈现中心性(中央部分受伤)、前部或后部受伤,每种情况涉及的功能受损特点各不相同。
临床意义 明确分型有助于医生预估未来恢复趋势。
05 如何判断脊髓损伤的具体情况
- 神经检查: 主要靠医生的详细查体,包括感知觉测试和肌力评分。通过逐节触摸皮肤、评估每个关节的力量,由此初步判断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 影像学手段: CT、MRI(磁共振)等可帮助明确损伤部位、出血和压迫情况。影像是判断手术必要性的重要依据。比如,MRI可以精准显示脊髓是否被压迫,有无水肿或断裂。
- 功能测试: 涉及电生理检查(如诱发电位),用于判断神经通路是否能部分传导信号。
检查建议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四肢麻木、明显肌力减弱或感觉异常,应该尽快到有神经专科的医院接受详细检查。
06 最新治疗与康复方法
- 早期干预: 第一时间减轻脊髓压力、尽量恢复血流。部分病人通过高压氧或激素治疗减少继发损伤,虽然见效因人而异。
- 手术治疗: 针对结构性压迫,通过手术重建脊柱稳定,为家属和患者提供康复期的物理基础。
- 现代康复: 包括针对性物理训练、心理疏导和功能辅助设备。现在,机器人辅助行走训练、神经接口等新技术也逐步应用,帮助提升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Behrman et al., 2017)。
积极因素 患者主动参与康复、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
常用辅助食物 | 推荐理由 | 简单建议 |
---|---|---|
牛奶 | 蛋白质与钙,提高免疫与骨骼修复 | 每天一杯,对康复期间有好处 |
深绿色蔬菜 | 富含多种维生素,帮助组织修复 | 每餐搭配,身体恢复更有保障 |
坚果 | 有益脂肪,利于神经营养 | 适量加进早餐或点心 |
快速就医建议 感觉到四肢突然迟钝、用力困难,或大小便出现问题,建议到神经专科医院进行专业评估,选择有康复医学科的医院有更多恢复方案选择。
参考文献
- Kirshblum, S. C., Burns, S. P., Biering-Sorensen, F., Donovan, W., Graves, D. E., Jha, A., ... & Waring, W. (2011).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 (revised 2011). The Journal of Spinal Cord Medicine, 34(6), 535-546.
- Behrman, A. L., Ardolino, E. M., & Harkema, S. J. (2017). Activity-based therapy: From basic science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for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Journal of Neurologic Physical Therapy, 41(suppl 3), S39-S45.
- Lee, B. B., Cripps, R. A., Fitzharris, M., & Wing, P. C. (2014). The global map for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epidemiology: update 2011, global incidence rate. Spinal Cord, 52(2), 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