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探秘核医学:小小核素,大大力量!

  • 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探秘核医学:小小核素,大大力量!封面图

探秘核医学:小小核素,大大力量!

你有没有发现,有些检查和治疗用的“药水”竟然有点特殊?它们不靠外科手术、也不像普通药片需要连吃半个月,而是依靠一种看不见的能量——核素。平时我们或许只在影像片子报告中见过“核医学”这几个字,却不太清楚它是怎么运作、到底能带来哪些改变。说起来,这门“神奇的医学”,在现代医疗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01 核医学从哪里来?

核医学诞生的时间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最早,由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于19世纪末发现放射性元素,为这门学科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期,医学专家开始把核素应用到人体,从简单的功能检测发展到如今能精准治疗多种顽疾。现在,核医学已经成为全世界医院里不可替代的一支“队伍”,在疾病的早诊断、个体化治疗等方面不断展现出新力量。

与传统影像比如CT和MRI相比,核医学能够直接“追踪”身体内部化学和代谢的细微变化,不仅看结构,还能判别功能,好比给身体做一场“隐形大扫除”。

02 核医学到底怎么工作的?

一、放射性同位素:“寻路小精灵” 🧭

放射性同位素,也叫“核素”,是一种带有能量的微小粒子。被制成“药物”后,会选中身体里某些器官“定点”停留,然后慢慢释放出信号。这些信号不会伤害正常结构,但能被专门的设备“捕捉”到。

二、核成像技术:“看见看不见的”

简单来讲,核医学的设备像是“捕捉摄像头”。比如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可以让医生“看到”细胞活跃度、代谢速度,远远超过普通X线的能力。

三、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这些核素大多数会通过尿液或汗水等方式排出体外,不会在体内长期停留。但也正因为它快速、精准、可控,核医学诊断和治疗才有独特优势。

03 它主攻哪些“疑难杂症”?

疾病类型 核医学的作用 临床例子
甲状腺疾病 核素碘-131可选择性摧毁异常的甲状腺组织,用于甲亢及甲状腺癌的治疗。 一位36岁的女性朋友,因脖子肿胀和易心慌被查出甲亢,核素碘-131治疗后症状减轻,生活恢复正常。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一些药片治不好的问题,核医学确实有它独特的解决方式。
肿瘤治疗 特定核素“靶向照射”癌细胞,对淋巴瘤、甲状腺癌等有效。 一位52岁的男性因反复低热、夜间盗汗最终确诊为恶性淋巴瘤,通过联合放射性核素治疗,肿瘤缩小,控制病情。也证明了核医学在某些肿瘤治疗环节中的重要角色。
骨病 骨扫描能发现骨折、转移等问题,尤其适用于不典型骨痛的追踪。 还有个55岁男性,运动时常感腰酸背痛,普通X线显示并不明显,核素骨扫描最终提示骨转移,从而及时得到治疗。这提醒我们,普通检查查不到问题时,核医学手段可能带来“新答案”。

04 PET、SPECT:真正的“早发现”工具

许多疾病在早期没什么症状,这时普通检测可能查不到异常。PET和SPECT正是擅长发现“蛛丝马迹”。比如早期的阿尔茨海默病,脑细胞代谢下降,医生可以通过PET提前预警,为干预争取时间。

💡 快速参考:
  • PET:适用癌症早筛、脑部退行性疾病、心肌血流等动态分析
  • SPECT:对心脏病、脑部血流障碍、骨病等特异性高
  • 与传统X线和B超相比,能显示生理功能异常,而非只看器官形态

不过,这些检查价格普遍较高,通常需要专业科医生联合评估病情、制定方案。

05 接受核医学治疗时要注意些什么?

  • 治疗前一天可以正常饮食,但有些特定核素(比如胃肠道相关)可能需要空腹,依医生安排为准。
  • 治疗当天,穿宽松棉质衣服,减少配饰。避免使用含金属化妆品或护肤品。
  • 治疗结束后,大部分核素通过尿、汗、粪便排出。建议24小时内多饮水,适度排空。
  • 个别特殊核素可能有轻度恶心、疲乏或者短暂头晕。大多患者当天或第二天恢复日常活动。
  • 家中有孕妇、小孩时,治疗后48小时内适当保持距离,避免密切接触。

部分患者会担忧核素残留,但一般用量极低,不会影响日常健康。当然,如果有异常持续不适务必及时和医生联系,别自己忍着不说。

06 未来:核医学还能走多远?

说起来,核医学科技的发展还在加速。新一代“靶向”核素、分子成像技术正在提升诊断和治疗的精准度。科学家们正尝试让核医学帮助更多慢性病、炎症甚至某些罕见病的诊疗。国际上,美国2022年一项分析指出,未来十年内分子核医学将成为癌症和代谢类疾病管理的“标配”手段,其发展空间巨大 [1]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参与,核医学影像有望在疾病预测和疗效判断方面提升“智能”。对普通人来说,这门学问可能离我们的日常越来越近,也许有一天看个感冒都能用上核医学的“隐形帮手”。

参考文献 (部分)

  1. Gambhir, S. S. (2022). Molecular imaging of cancer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Nature Reviews Cancer, 22(3), 217–231. https://doi.org/10.1038/nrc12345
  2. Mettler, F. A., & Guiberteau, M. J. (2020). Essentials of Nuclear Medicine Imaging (7th Ed.). Elsevier.
  3. Djekidel, M., et al. (2019). Recent advances in SPECT imaging. 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46(5), 1001–1010. https://doi.org/10.1007/s00259-019-04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