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动脉瘤手术:风险与应对的新视角解析

  • 11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动脉瘤手术:风险与应对的新视角解析封面图

动脉瘤手术:风险与应对的新视角

01 发现动脉瘤:有时比想象更安静

很多动脉瘤在发现之前,似乎就像是你身体里的一位"隐居老邻居",不声不响。有的人体检时偶然发现血管壁有轻微膨胀,大部分并没有特别的不适,偶尔可能会有一点头晕或者轻微不适,很多人都没有在意。
其实,这样看似“低调”的表现让动脉瘤成了潜伏在日常生活里的隐形风险。往往等到症状明显时,风险也悄然升高。

数据显示,约60%的脑动脉瘤患者是在体检或者其他疾病影像检查时被发现的[1]。所以,不要因为没有感觉就掉以轻心,定期健康检测挺有用。

02 明显信号:哪些表现要当心?

  • 持续性头痛:尤其是突然爆发、无法缓解的头痛,需要专业评估。
  • 局部神经症状:比如突然视力模糊、说话困难,甚至肢体无力。
  • 特殊案例:张女士,52岁,近期突然出现右侧短暂失明和剧烈头痛,检查发现脑动脉瘤。这个例子让人明白,强烈的、持续的症状绝不能忽视。
小提示 出现持续或突发性的难以解释的头痛、或短暂的视物障碍,应该尽快到神经内科或者血管外科就诊。

03 动脉瘤是怎么形成的?

风险因素 作用方式 典型例子
高血压 长期压力导致血管壁变薄,局部膨胀 李先生,64岁,长期血压偏高,被查出腹主动脉瘤
吸烟 尼古丁损伤血管壁、加快硬化步伐 有30年烟龄的王先生,发现股动脉瘤
家族遗传 血管弹性弱,易受压力影响 姥姥与母亲均有脑动脉瘤史的小孙,体检发现小动脉瘤
年龄增长 血管壁自然老化失去弹性 80岁老人腹主动脉局部明显扩张

这说明,很多人平时习惯或者自身条件,就在无形中影响着动脉瘤的发生几率,有的因素像积木一样慢慢堆叠,最终让血管出现异常膨胀。

研究提示: Forsdahl SH, et al.(2009)发现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瘤的风险大约是不高血压患者的3倍,且吸烟会让该风险再增一层![2]

04 手术方式:传统与微创各有所长

传统开颅/开腹修补术 🏥
通过切开颅骨(或腹部)、直接暴露动脉瘤,手工夹闭或缝合。适合位置表浅、体积较大的动脉瘤。
微创支架植入术🩺
通过股动脉插管,在血管内放置特制支架,将动脉瘤“隔离”,减少破裂风险。尤其适合体质较差、或者动脉瘤位置特殊的病人。
血管线圈栓塞
用细导管把特殊线圈送到动脉瘤内,使血流不再进入,动脉瘤慢慢失去活性。部分细小脑动脉瘤首选。
治疗选择建议:
  • 年纪较大的患者多考虑微创类方案
  • 年轻、整体健康状况良者,可选择传统开放修补
  • 位置特殊的病例由医生综合评估决定

05 手术风险全景解析

风险类型 说明 典型并发症
出血 操作中损伤血管,或血流压力过大致破裂 创口出血甚至脑出血
感染 创口或血管内置物导致细菌感染 发热、局部红肿、严重时败血症
脑/肢体功能障碍 尤其是脑动脉瘤,术中神经损伤可能导致后遗症 语言不清、肢体无力
血管再次堵塞 栓塞和支架手术后,斑块或血栓形成 局部血流阻断,导致缺血
罕见并发症 如过敏反应、肾功能受损(造影剂相关) 皮疹、尿量减少

这些风险提醒我们,手术虽然能显著降低动脉瘤破裂概率,但每一个方案都不是零风险的选择。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可能的风险,有助于做出更理智的决策。

06 如何降低手术风险?实用建议梳理

  • 术前专项检查:做好心肺功能、凝血等综合评估,明确动脉瘤的具体形态,有助于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 规律作息与健康饮食: 术前适度锻炼、均衡饮食。可以增加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如西兰花、蓝莓)以及高蛋白食物(如鱼、豆制品),有助于增强体力和免疫力。
  • 戒烟与控压: 积极调整血压维持在安全范围,建议可以配合医生尝试降压药物管理。戒烟对恢复也大有好处。
  • 术后护理: 手术后留意体温、伤口变化,按时复诊。早期活动能防止静脉血栓,需要合理安排。
  • 心理准备: 保持心理平稳,适当做些深呼吸练习和放松训练,对恢复很有用。
检查建议:
  • 50岁后可定期做血管超声检查,一般建议每2-3年一次。
  • 家族有动脉瘤史者可酌情提前做头颅或腹部CTA/MRA检查。

07 真实病例与专家提醒

真实案例:

刘先生,58岁,外地来沪探亲时突然出现一侧手臂持续无力,被送医发现椎动脉瘤破裂,所幸手术及时。恢复过程中,他积极配合康复医师做手指训练训练,现在已能独立生活。这让我们知道,早期求医和积极康复真能让生活重回正轨。

专家建议:
  • 手术并非每个动脉瘤都需要,一些极小无症状动脉瘤可以定期观察;但一旦显著增长或有破裂风险,医生会建议积极处理。
  • 选择医疗机构时,尽量到设有血管外科、神经外科专项团队的三甲医院,可以确保全流程安全。
不管目前有没有症状,动脉瘤问题都不是遥远的医学难题。关注体检、懂得信号、合理选择医生和治疗策略,是给自己和家人最实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Al Kasab S, et al. (2017). Incidenta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reval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6(10), 2388–2392.
  2. Forsdahl SH, Singh K, Solberg S, Jacobsen BK. (2009). Risk factors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 7-year prospective study: The Tromsø Study, 1994–2001. Circulation, 119(16), 2202–2208.
  3. Greving JP, et al. (2013). Endovascular coiling versus neurosurgical clipping for patients with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cost-utility analysis. Stroke, 44(11), 3163–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