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别等到晚期,了解食管癌的关键知识与预防

  • 4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别等到晚期,了解食管癌的关键知识与预防封面图
别等到晚期,了解食管癌的关键知识与预防

01 到底什么是食管癌? 🍽️

坐在餐桌旁,吃饭时顺畅无阻是一种平常的幸福。但你有没有遇到过,偶尔食物下咽的时候有点不太顺利?其实,这可能只是消化一时跟不上,也许休息一下就好了。然而,正是我们所忽略的这些细微感受,有时可能与一种叫“食管癌”的疾病不无关系。

简单来说,食管癌是指食管(食物通道)内壁的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的恶性肿瘤。这样的异常细胞会破坏正常组织,逐渐影响整个“通道”的运作。食管癌的形成往往不是突发事件,而是在慢性损伤或不良刺激反复作用下,逐步由健康细胞变为具有侵袭性的肿瘤细胞。很多人早期没有什么不适,等发现时,可能已经不算早了。

它的“隐秘”提醒我们,保持警觉,了解关键知识,有时能帮我们早一步避开麻烦。

02 有哪些常见的症状要留心?👀

  • 吞咽出现阻碍:一开始只是偶尔咽饭有点“卡”,尤其是吃干硬的东西时更明显。这个时候,大多数人会以为是嗓子发炎或者没嚼碎。其实,食管癌在初期就是这样默默地让你有点“小别扭”。
  • 食物下不去的感觉:到了中期及以后,吞咽困难会越来越明显。原来还可以喝粥、吃面,到最后可能连喝水都会觉得“过不去”。
  • 体重突然下降:如果最近几个月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身体分量悄悄少了好几斤,尤其合并进食不畅,别只想着锻炼效果好,这个变化值得引起重视。
  • 其他变化:还会有哪些表现呢?比如持续胸骨后疼痛、烧心感,甚至吐出来不消化的食物、呕血等。到了这个阶段,症状已经比较重了。

也有患者没有典型表现,比如那位66岁的男士,最早只是觉得饭不太顺利,后来查出来竟然是隆起型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这说明,症状轻微时千万别大意,尤其是症状反复、持续加重时要尽早就医(引用:Mayo Clinic, “Esophageal cancer—Symptoms & causes”, 2022)。

03 食管癌的发生机制有哪些?🔬

很多人纳闷,食管这种“管道”为啥会长肿瘤?其实,这和我们的日常习惯有很大关系。长期慢性刺激,如反复炎症、持续反流,就像是给食管壁上的细胞“添乱”,让它们慢慢变得异常。

  • 慢性食管炎和反流性疾病: 医学界指出,胃酸长期反流刺激食管,会让黏膜反复受损,增加癌变风险(参考:Njei et al., “Epidemiology & Risk Factors for Esophageal Cancer”, Clinics in Chest Medicine, 2013)。
  • 吸烟、饮酒: 烟草和酒精本身含有致癌物质,长期吸烟饮酒是被证实的高危因素。据统计,食管癌患者中,超过一半有长期吸烟或大量饮酒的经历(参考:Brown et al., “Risk Factors for Esophageal Cancer”,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3)。
  • 遗传和年龄: 年纪越大,细胞修复能力越弱,发病几率逐步上升。此外,如果一等亲中曾有人患有该病,风险可能会高于普通人。
  • 肥胖: 不少研究发现,肥胖与食管腺癌相关,更易受胃食管反流困扰,增加患癌几率(Cancer Research UK, “Obesity and oesophageal cancer risk”, 2020)。

实际上,这些因素单独出现时影响有限,但长期、多因素共同作用时,暴露时间越长,风险也就越高。所以,健康习惯的长期积累很重要。

04 如何进行食管癌的诊断检查?🩺

一旦出现持续吞咽不畅、体重莫名减少时,医院的诊查流程其实很系统。如下是常见的诊断环节:

  • 内镜检查: 胃镜是目前筛查和初步诊断食管癌的“金标准”。医生通过探头可以直观地看到食管壁情况,并在可疑部位留取少量组织用于病理分析。
  • 活检病理: 病理医生会在显微镜下判断细胞是不是正常组织,只有组织学确诊后才算真正落实诊断。
  • 影像学检查: 包括CT、MRI、超声内镜等,可以判断肿瘤到底多深、多大,周围有没有转移。
  • 相关功能评估: 比如心电图、腹部B超等。既要看病灶情况,也需要评估身体能否耐受手术或者其他治疗方式。

专业建议是: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反复发作的人,尽早就医,通过系统检查才能发现端倪。

05 食管癌的治疗后效果如何?🎯

治疗方式的选择,与肿瘤的位置、大小、深度和分期密切相关。主要方法有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也有些病例需要多种方式联合。

  • 手术切除: 如果属于早期,手术可以彻底切掉病灶,提高治愈几率。比如前面那位66岁的男性,就在内镜下发现、经综合评估后实施了切除。术后几天逐步拔除引流管,生活慢慢回归正轨,只要恢复得当,日后生活质量一般可以维持较好(Falk & Hofstetter, “Surgical Treatments for Esophageal Cancer”, J Clin Oncol, 2017)。
  • 放疗和化疗: 如果病变范围广,或有转移,常常会采用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有时术前用来缩小肿瘤,有时则是无法开展手术时的主要选择。
  • 康复与随访: 治疗期后,医生会安排定期复查,监测有没有复发、术后恢复如何。饮食、营养、心理调适都很重要。部分患者需要一段较长的康复期,这期间保持营养均衡,注重锻炼可以提升整体状态。

整体来说,早期发现治疗,生活影响小,越早诊断、效果越佳。

06 日常生活中怎样科学管理和预防?🌱

与其等到被动“对抗”,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布局。想要降低患病风险,可以这样做:

  • 多吃水果蔬菜: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维持食管健康。专家建议,每日保证一盘绿叶蔬菜、一份新鲜水果,对维护黏膜屏障大有好处(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risk of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Freedman ND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2007)。
  • 优质蛋白摄入:瘦肉、鱼类、豆制品等能为细胞提供修复材料。建议每周搭配食用,有助代谢,也能提升免疫力。
  • 饮食注意温度:不用太烫的饮品或菜肴,给食管多些呵护。慢慢咀嚼,细嚼慢咽,既防噎食也减少刺激损伤。
  • 体重管理:保持适中体重,能够改善代谢状况,降低相关慢性病风险。
  • 规律体检:40岁以后,有家族史者建议定期做胃镜等消化系统检查,一般2年一次比较合适,有症状者更要提前。
  • 及时就医:留意身体变化。持续出现吞咽困难、体重下降、胸部不适、进食后有梗阻感等,应当尽快到正规医务机构接受评估。切忌拖延或自行购药处理。

这些办法看似普通,但日积月累下来的改变,反而是最有效的“防线”。

07 参考文献与资料

  • Freedman, N. D., Park, Y., Subar, A. F., Hollenbeck, A. R., Leitzmann, M. F., Schatzkin, A., & Abnet, C. C. (2007).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risk of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the 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 J Natl Cancer Inst, 99(20), 1479–1484. PubMed
  • Mayo Clinic. (2022). Esophageal cancer—Symptoms & causes. Link
  • Njei, B., McCarty, T. R., Birk, J. W. (2013).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esophageal cancer: Clinics in Chest Medicine, 34(2), 247–257. PubMed
  • Brown, L. M., Devesa, S. S., Chow, W. H. (2008). Risk Factors for Esophageal Cancer. World J Gastroenterol, 14(31), 4702–4709. PubMed
  • Falk, G. W., & Hofstetter, W. L. (2017). Surgical Treatments for Esophageal Cancer. J Clin Oncol, 35(18), 1956–1962. PubMed
  • Cancer Research UK. (2020). Obesity and oesophageal cancer risk.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