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肺癌:心胸外科专家的实用指南

  • 1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肺癌:心胸外科专家的实用指南封面图

了解肺癌:心胸外科专家的实用指南 🫁

傍晚散步时,总有人忍不住咳两声,或捂着胸口慢悠悠地喘口气。事实上,周围有不少朋友和家人都关心肺部健康,却又分不清普通感冒和严重疾病的界限。对于肺癌这样的大病也常常觉得“离自己很远”。但深究下来,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肺癌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而是在生活琐事和小细节里悄悄埋下了种子。了解肺癌,就是让自己多一份底气,关键时刻少走弯路。

01 这些症状,千万别大意

很多人觉得早期得了肺癌会有明显不适,其实很多信号是低调且容易被忽视的。最早的症状往往像“小麻烦”一样,轻微、间歇地出现。比如突然觉得咳嗽时间比感冒时长,喉咙有不适感,或者偶尔气短,爬坡时稍一用力就感觉胸闷。

如果这些情况持续起来,比如咳嗽两三周都没消停,甚至加重到夜里咳醒,不再是偶尔咳一两声;原先能轻松爬楼,如今总感觉气不够用;胸口偶尔觉得疼,尤其是深呼吸或咳嗽时明显;衣服变松,人也瘦了一大圈,这些都该重视起来。

还有时候,症状不在肺,而是在别的地方露出端倪,比如经常反复肺部感染,这可能是肺部肿瘤阻碍气道导致,身体悄悄发出的求救信号。简单来讲,一旦咳嗽反复、呼吸吃力、体重突然下降,请主动挂个呼吸科或胸外科号,别拖拉。
📋 真实病例一瞥: 之前有位70岁的女性朋友,常规体检发现肺部有异常,但她表示并无明显不舒服。复查时,支气管镜提示两肺散在增殖灶。这个例子说明,即使没症状,定期体检也很关键,早发现能赢得更多治疗选择。

02 明显异常,别忽视

说到肺癌的明显信号,和感冒发烧不一样,它往往有持久性,一直缠着不走。主要有以下几类:

  • 持续性咳嗽:当咳嗽变成一种常态,咳了一个月都在,哪怕不重,也不能掉以轻心;
  • 胸痛或不明原因的胸闷:可能一侧明显,有时晚上或深呼吸、咳嗽时更疼;
  • 体重异常下降:几个月内瘦了一圈,又不是特意减肥,要想一想是不是哪儿有问题;
  • 反复肺部感染:每年老是出现肺炎或支气管炎,或者同一部位反复感染,多数人会以为抵抗力差,其实不排除肺癌的可能。
细心观察这些异常,能大大减少漏诊的机会。经验里,尤其是家里有吸烟史或者已经50岁以后的朋友遇到上面这些变化,应直接找专科医生进一步排查。

03 为什么会得肺癌?

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不吸烟,也会查出肺癌?其实成因很复杂,不只是“烟熏出来的”。简单来说,肺癌本质上是肺部细胞出现“变异”,这些异常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形成肿块,逐步影响到正常组织。

主要风险因素包括:
  • 吸烟:这是最被公认的主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报告显示,约85%的肺癌病例与吸烟相关。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细胞,增加突变概率。
  • 二手烟与环境暴露:并非只有吸烟才危险。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家里使用煤炭取暖通风差等,也会增加肺部负担。
  • 职业接触有害物质:比如长期在矿山、化工厂工作,接触石棉、氡气等,风险显著增加。
  • 空气污染:城市里空气质量差,每天都在吸入微尘,也是一大负担。
  • 遗传因素和年龄:家族里有肺癌史、40岁以后,随着身体功能的自然衰退,防护能力也会下降。研究显示,男性、年龄越大者,得病风险更高(IARC GLOBOCAN 2020)。
以上各种因素合在一起,让肺癌悄悄找上门。说到底,其中很多并不是一时一刻造成的,是生活长期积累的结果。

04 如何确诊肺癌?检查其实没那么可怕

一旦怀疑肺癌,很多人会有一连串疑虑:“检查是不是很痛苦?会不会有副作用?”其实,现在的肺癌筛查方法已相当成熟,流程相对简单,风险也低。主要有以下几种:

  • 低剂量CT筛查:目前最推荐的肺癌早筛方法。它类似普通的胸部CT,但辐射量更低,可以早期发现微小结节,适合高危人群定期做检查。
  • 支气管镜:当影像学上有较难判断的异常灶时,医生会建议做支气管镜。通过一根细小软管直接观察气道内部,还可以做病理活检。这个过程大多局麻,早上做完下午就能回家,不必太担心。
  • 病理活检:如果影像或者镜下有可疑地方,通常会取点组织做化验。这样可以确定是不是癌症,属于哪种类型(非小细胞癌或小细胞癌)。
  • 血液检查与分子检测:有时候还需要抽血,配合分子分型,帮助优化后续方案。
检查的选择和顺序都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定制,不必恐慌。某些结果不是“确诊”,只是告诉你风险有多高,需要继续跟进。

05 治疗肺癌,方案多种多样

肺癌的治疗,关键要分清类型和分期——也就是病变的具体情况。有的病人早发现,病灶局限,比较容易用手术切除;有的发现时已比较晚,可能需要药物或放疗综合管理。主要治疗方式有以下几大类:

  • 手术:如果肿瘤体积不大、没有远处转移,首选方案通常是切除受累的肺组织,包括楔形切除、节段切除和肺叶切除。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需不需要配合其他治疗。
  • 放疗:通常用于肿瘤无法手术、或者辅助手术减少复发风险。现代立体定向放疗(SBRT)精准度高,损伤小。
  • 化疗:适用于肿瘤分期较晚或者辅助其他治疗。药物通过全身循环杀灭异常细胞,但有一定副反应。
  •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如果检测到特定的基因突变(如EGFR、ALK等),可以考虑靶向药物,更有针对性。近几年,免疫治疗让部分晚期病人获得更长生存期,但具体适应证需要专业评估。
目前,心胸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会共同为每一位肺癌患者量身定制方案。不论是哪种治疗,定期复查和方案调整都是常规流程。这提醒我们,主动沟通很重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医生,能帮助制定最适合的下步计划。

🏥 如果你有肺癌家族史或已检查出可疑病变,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早期介入,疗效往往更好。

06 抗癌路上,别忘了这些生活细节

很多朋友会问:“治疗期间除了按时吃药、复查,还能做什么真正有用?”其实,细节决定成败,科学的生活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生活质量。比如:
  • 均衡饮食:推荐多选择新鲜蔬菜和水果,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的,如橙子、西兰花。不仅有助于增强抵抗力,还能帮助身体修复(Song et al., 2022)。
  • 保证蛋白质供应:适量摄入鸡蛋、鱼、豆制品等,有利于组织恢复和免疫力维护。
  • 规律的小运动:比如快走或者简易拉伸运动每周三次,每次20-30分钟,比完全静养要好。过度劳累和完全静止都不太理想。
  • 情绪管理和心理支持:说起来,情绪和康复紧密相连。可以多和朋友聊天、适当寻求专业心理支持,让压力得到释放。(参考Pirl et al., 2012)
有些病人会担心出门不方便,其实不用逼自己一步登天,一天一个小目标就行。如果明显体力下降、难以进食、持续睡眠不佳,可以请营养师和医生帮忙调整策略。

07 预防胜于治疗,具体怎么做?

说到预防肺癌,很多人只想到远离烟草,其实还有不少简单实用的好方法。从食物和日常习惯下手就很有效:
  • 深色蔬菜(如菠菜、胡萝卜):含有β-胡萝卜素,有助于修复和保护呼吸道黏膜。一周建议3-5次,尽量与均衡饮食结合。
  • 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如杏仁、核桃):有抗氧化作用,帮助降低慢性炎症。
  • 鲑鱼等富含欧米伽3的鱼类:有助于缓解慢性炎症反应,推荐一周2-3次,烹饪时少油为佳。
  • 多喝水,保证呼吸道湿润:尤其是在空气干燥或有污染时段,每天1500-2000ml水,提高代谢和排毒效率。
  • 室内通风:可在早晚空气质量较好时适当开窗,减少室内PM2.5等污染物积累。
  • 定期肺部健康筛查:建议有吸烟史、慢性呼吸道疾病、家族病史的人40岁后定期做低剂量CT筛查,一般每1-2年一次。
  • 身心放松:偶尔做深呼吸或冥想,也有助于减轻身体和心理压力。
比起死守“不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多增加有益的选择。一点点小改变,才是守护健康的长久之道。🍎
肺癌并不可怕,怕的是讳疾忌医和一拖再拖。不论你是主动体检,还是感到身体有点“小变化”,早点重视,趁早行动,就能把很多问题扼杀在摇篮里。许多看似“遥远”的风险,其实就在身边,但自我关心和日常养护能让你走得更久、更自在。有关肺部健康的小事,不妨今天就开始,和家人一起实践起来。

参考文献

  1. Ferlay, J., Ervik, M., Lam, F., Colombet, M., Mery, L. et al. (2020).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Cancer Today.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https://gco.iarc.fr/today
  2. Song, Y., Park, M., & Kim, H. (2022). Effect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on Lung Cancer Risk and Related Mechanisms: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3(7), 3586. https://doi.org/10.3390/ijms23073586
  3. Pirl, W. F., Greer, J. A., Traeger, L., et al. (2012). Depression and Survival in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Effects of Early Palliative Car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30(12), 1310–1315. https://doi.org/10.1200/JCO.2011.39.1272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Lung cancer: Symptoms & Cause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ancer
  5.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21). Lung Cancer Treatment (PDQ®)–Patient Version. https://www.cancer.gov/types/lung/patient/non-small-cell-lung-treatment-p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