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嗜睡症:从症状到治疗的全面了解

  • 2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嗜睡症:从症状到治疗的全面了解封面图

嗜睡症:从症状到治疗的全面了解

有些人上班都困,晚上也没怎么熬夜,还是一整天昏昏欲睡。久而久之,身边的人会以为他们太懒,但其实,背后有可能是“嗜睡症”在作怪。今天就带你全面了解这种不太起眼、却能大大影响生活的神经系统疾病。

01 简单来说,什么是嗜睡症?🛌

嗜睡症(Narcolepsy)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会打乱人的睡眠与清醒节律。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白天极易犯困,并且可能突然进入睡眠。“说起来,有点像身体内的‘闹钟’坏了,明明这个时候应该清醒,却总是忍不住想睡觉。”

TIPS:嗜睡症不是单纯的“贪睡”,它通常会伴随突然的睡眠发作,甚至打哈欠都止不住,甚至说着话的间隙人一下子进入了睡眠。

需要记住的是,这种现象并不是因为前一天没睡好,而是睡眠机制本身出了点“小状况”。

02 嗜睡症的症状到底有多影响生活?😵

嗜睡症的表现,既有初期的小信号,也有更为明显的“警报”。

早期、偶尔的症状 持续、严重的症状
经常白天提不起精神,做事时老是犯困,容易在安静环境下打瞌睡。 白天反复入睡,根本控制不住犯困。有时突然完全丧失肌肉力量,摔倒在地(发作性猝倒)。
偶尔出现入睡时做“梦魇”一样的幻觉,醒来后回忆感觉不太真实。 有时刚睡醒时,明明意识清楚但全身无法动弹(睡眠瘫痪)。还可能反复做同样的噩梦。
病例:30岁的男性销售小徐,刚开始只是上班开会时容易打盹,后来发展到跟客户说着话都能突然睡过去。这让他业务受了很大影响,也一度很自卑。
这个例子提醒:持续性、无法控制的困倦不是“懒”,有可能就是嗜睡症在影响正常生活。

03 为什么会得嗜睡症?原因有哪些?🔬

  1. 遗传因素:不是每个人都会得,但有部分患者的家族成员也有类似表现。美国一项临床研究指出,携带特定HLA基因的人,患病概率明显更高 (Mignot, E., "Genetic and familial aspects of narcolepsy", Neurology, 1994)
  2. 神经递质紊乱:嗜睡症患者通常脑内调控觉醒的“下丘脑-催产素”细胞会减少。催产素(又叫“下丘脑素”)丢失多少,与症状有一定相关性(Scammell, T. E., "Narcolepsy",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 环境影响和压力:有时,剧烈的精神压力、感染、过度劳累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嗜睡症。但现在科学界对具体诱因还在不断研究中。
  4. 自身免疫反应:部分最新文献提示,某些免疫反应会影响控制清醒的神经细胞。实际影响仍需更多大型研究支持。
无论哪种诱因,嗜睡症都不是“好好休息就能自愈”的小问题,如果症状持续,应考虑寻求医学帮助。

04 检查怎么做?诊断嗜睡症的流程

诊断嗜睡症,不光靠“感觉”,还需要科学的评估和专业的检查。

步骤 主要内容
1. 病史询问和自评量表 医生会详细询问发病时间、白天困倦的情况、夜间睡眠质量,结合临床量表判断。
2. 体格检查 排除因其他疾病(比如甲状腺问题、慢性疾病)引起的困倦。
3. 多导睡眠监测(PSG) 医院可安排整夜睡眠监测,观察脑电、眼动、肌电变化,看看入睡及觉醒的规律。
4. 次日多次小睡测试(MSLT) 第二天让患者多次小睡,每次20分钟,评估入睡时间、是否出现快速眼动睡眠(REM)。
部分医院还会检测脑脊液中的催产素水平,进一步协助诊断。不过所有流程一定要在睡眠专科医生指导下完成。

05 治疗嗜睡症:都有哪些办法?💊

  •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调节觉醒的药物,比如莫达非尼(modafinil)等,有条件的患者还可尝试改善夜间睡眠质量的药物。
  • 行为疗法:规律生活、设立小憩时间表,避免长时间单调重复的工作,帮助减轻突发嗜睡带来的困扰。
  • 心理支持:长期困倦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对患者的自信心有影响。若有情绪困扰,应积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病例:女大学生小李,21岁,长期因困倦影响学业。通过药物配合按时午休,情况明显改善,也更敢于跟老师和同学沟通自己的特殊情况了。
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要个性化调整,建议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后再行动。

06 实用建议:如何自我管理?🏃

方法 具体操作建议 推荐理由
保持规律作息 每天起居、睡觉时间尽量固定,包括周末 有助于稳定大脑内的生物钟
睡前安静放松 睡前尽量减少手机、电脑等蓝光刺激;可以听轻音乐 帮助提升睡眠深度
适度日间锻炼 建议每周3-4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 身体活动能改善整体精神状态
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卧室保持安静、温度适中;床垫舒适、不被打扰 提高夜间睡眠的连续性
定期随访复诊 最好半年或一年回访专科一次,评估治疗效果 便于及时调整用药和方案
“偶尔犯困”不等于嗜睡症,但如果已经影响学习、工作或安全(如开车时容易打瞌睡),尽快咨询专科医生很重要。

07 饮食怎么调整,对健康有益?🥗

推荐食物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深绿色叶菜 富含B族维生素,有助于神经代谢 每天至少一份,可以做成凉拌或焯水快炒
全谷物 能持续提供脑部能量,减少血糖波动 主食中适量添加糙米、燕麦杂粮
坚果类 含丰富镁和不饱和脂肪酸,利于神经功能 小把量为宜,建议当作加餐
水分充足的蔬果 帮助维持身体水化状态,减少疲劳感 可用黄瓜、西瓜等做间餐
饮食只是辅助措施,不能代替医疗。不需要因噎废食,更不是每种食物吃得越多越好。

其实,无论多忙,照顾好自己的睡眠和精力状态,都会给生活带来正向改变。对于嗜睡症,科学诊治、合理管理最重要。如果你或身边人长期白天异常犯困,别一味忍耐,不妨寻求医生的指导——毕竟,每个人都值得拥有活力满满的一天。

参考文献

  1. Mignot, E. (1994). Genetic and familial aspects of narcolepsy. Neurology, 44(11 Suppl 1), S24–S28.
  2. Scammell, T. E. (2015). Narcolepsy.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27), 2654–2662.
  3. Overeem, S., Mignot, E., van Dijk, J. G., & Lammers, G. J. (2001). Narcolepsy: Clinical features, new pathophysiologic insigh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8(2), 7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