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探索躯体症状障碍:在身体与心理之间架起桥梁

  • 1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探索躯体症状障碍:在身体与心理之间架起桥梁封面图

探索躯体症状障碍:在身体与心理之间架起桥梁

01 你的身体发出的微妙信号

生活中,谁没遇到过头晕、肚子胀气或者身体这里那里的小不适?有些朋友可能特别容易关注这些细微的不舒服,总觉得 "是不是哪里出了大问题",即使反复检查,医生却说 "没发现明显异常"。

💡TIPS: 躯体症状障碍不是“装病”,而是一种心理与身体相互作用导致的真实困扰。即使查不出明确器质性病因,但这种“看不见的痛苦”实实在在影响着工作生活。

02 躯体症状障碍有哪些表现?

躯体症状障碍的症状往往很“真实”——

  • 🥴 偶尔有头晕或噪音中的轻微胀痛,常被忽略。
  • 🍽️ 偶然胃不舒服或者轻微恶心,可能当作吃坏肚子。
  • 💤 一阵莫名的乏力,有些人归咎为没休息好。
🧑‍💼 案例小贴示
有位28岁的女士经常觉得胃胀、头疼,总怀疑自己得了什么大病,跑了几次医院都没有发现问题,反而越来越焦虑,不敢和朋友聚餐,也影响了正常生活。这类状况如果总是持续,可能已经发展为躯体症状障碍。

如果各种症状“挥之不去”,甚至影响了社交和工作,就不能简单视为小毛病了。这种压力会让人陷入恶性循环:越担心,身体越不舒服,心理负担更重,生活越难正常。

03 为什么会得躯体症状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的发生原因挺复杂,通常不是因为单一因素闹的。它像一张网,把心理、生物、社会三个方面交织在一起。

风险因素 说明
心理压力 长期焦虑、抑郁或遭遇生活变故,可能把压力“转移”到身体上。
遗传相关 家里有人出现过类似心理问题,自己出现的几率更高 (Rief & Broadbent, 2007)
生理易感性 有的人天生对身体不适更敏感,对疼痛或异样反应快。
生活环境 小时候经常看父母“抱怨”不舒服,可能影响长大后面对身体感受的方式。

其实,不同阶段的生活压力、慢性疾病的背景,甚至社会支持的强弱,都会增加患病风险。有调查显示,女性患此类障碍的比例略高于男性 (Lieb et al., 2012)

04 诊断:不是“一查没病”就万事大吉

躯体症状障碍的诊断,得注意“排除法”——要确定这些症状不是其它严重疾病引起的。这个流程一般包括:

  1. 详细体格检查,必要时做基础化验和影像学排查,但不过度检查。
  2. 症状已持续数月,并且一直困扰日常生活。
  3. 心理医生会关注你的焦虑情绪、对健康的担心是否超过合理范围。
👨‍⚕️ 医生小贴士:如果身体症状反复出现却查不出大问题,而且持续影响心情和日常,建议及时就医,寻求心理专业人士帮助。

05 怎样更好地面对和缓解?

  •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帮助你建立更健康应对方式,降低对身体症状的过度关注1
  • 药物辅助: 在一些症状难以缓解、伴发焦虑或抑郁时,医生可能会选择一定剂量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
  • 生活方式调整: 坚持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都是有益的调整。可以尝试每天快走30分钟、瑜伽或简单冥想。
  • 社会支持: 分享困扰、获得家人的理解和陪伴,能明显减轻负面情绪。
🧘 实践发现,养成健康的“觉察身体但不过度担心”习惯,才是生活的好伴侣。

06 怎样预防,让生活更舒畅?

  • 多吃蔬果: 番茄菠菜等新鲜蔬菜,帮助稳定情绪,建议每天餐食都带点色彩丰富的蔬果。
  • 善用低糖高纤主食: 燕麦、糙米等主食有助肠胃健康和精神状态,适合早餐和午餐替换普通白米饭。
  • 适度蛋白质摄入: 鱼肉、鸡蛋等优质蛋白,维持脑部正常运作,主菜每天选择其中的一种即可。
  • 关注心理变化: 发现近期长期情绪低落、对身体过分担心,应考虑向心理医生咨询。
  • 正念冥想: 每天花5-10分钟闭眼深呼吸,察觉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不过度评判。
  • 主动社交: 与朋友、家人互动,分享压力,别让负面情绪积压。
🌱 这些生活习惯能逐步帮你打下良好基础,面对压力,也会更从容。

实际上,提前改变生活方式,关注自己的心理变化,适时寻求专业咨询,比事后焦虑地寻求药物和检查更划算。

作为结尾的小提醒

身体的每一次“小抱怨”,其实都值得认真对待,但别陷入无休止的担忧。躯体症状障碍有时就像给健康上了一把“紧箍咒”。试着用新的视角与身体对话,定期检查、理性关心情绪,都是通向平衡的好方法。健康既是身体的感受,也是内心的安稳。遇到难以解决的持续不适,别怕麻烦,相信专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Rief, W., & Broadbent, E. (2007). Explaining 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models and mechanism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7(7), 821-841. https://doi.org/10.1016/j.cpr.2007.07.005
  2. Lieb, R., Meinlschmidt, G., & Araya, R. (2012). Epidemiology and Comorbidity of Somatoform Disorder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74(6), 658-667. https://doi.org/10.1097/PSY.0b013e3182688c72
  3. Kroenke, K. (2007). Efficacy of treatment for somatoform disorders: a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69(9), 881–888. https://doi.org/10.1097/PSY.0b013e31815b4e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