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身心的双刃剑

  • 1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身心的双刃剑封面图

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剩:身心的双刃剑

吃饭,是每天看似最简单的事,却充满学问。有时候,忙碌的上班族为了省事,常常用一碗泡面应付一整天。有时,家长又担心孩子长不高,拼命加餐。你会发现,似乎谁都有过一段“好像哪里不对劲”的饮食状态。吃太少和吃太多,都会在无声中悄悄影响着我们——其实,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都不是什么稀罕事。这种“两头难”的健康问题,你真的了解吗?

01 营养缺乏:身体的警报灯亮起时

营养缺乏常常不像感冒那样来得突然。很多人初期只觉得偶尔没力气、指甲容易断,或者总觉得皮肤干燥。直到身体发出更明显的信号,像头发变脆、口腔溃疡反复、感冒拖很久才好,才开始警觉。
说起来,有位25岁的白领小顾,大学毕业刚入职,经常加班晚饭随便吃,半年后突然发现月经不规律,还经常感到头晕——才查出是铁和维生素B12缺乏。这种例子在临床上很常见。

🔎 TIPS: 早期营养缺乏的信号往往被忽视,包括短暂的疲劳、轻微脱发或反复口腔溃疡。如果这些“小问题”持续两周以上,最好做个基础体检。

02 营养过剩:过犹不及的烦恼

营养过剩的故事经常在爱吃甜食和油腻食品的家庭中上演。有些人觉得自己体重没变化就“没事”,其实脂肪在腹部悄悄堆积、血压和血糖渐渐变高。
40岁的李先生,业务应酬频繁,大鱼大肉成习惯,三个月体检查出血脂异常——除了偶尔觉得口渴和晚上爱醒来,几乎没什么明显不适。等到健康筛查发现,往往病已“潜伏”很久。

信号 表现
体重缓慢上升 近半年胖3-5公斤,衣服稍紧
腹围增加 腰带孔越用越外
皮肤油腻 脸上易冒痘
✨ 小提醒: 体型变化不是唯一警示。偶尔犯困、夜间多饮、多尿等,也可能与营养过剩和代谢异常有关。

03 营养缺乏与过剩:本质上的分水岭

其实,无论是缺乏还是过剩,问题都在于营养摄入和身体所需间的“不对称”。
主要不同:

  • 对免疫的影响:缺乏时,免疫力下降,易生病;过剩时,免疫系统因“胀满”也可能失调,反而容易发生炎症反应。
  • 慢性病风险:长期营养缺乏的人,更易患骨质疏松、贫血等;而营养过剩是肥胖、2型糖尿病的“推手”。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有近19亿成年人体重超标,而同时营养素缺乏仍困扰超过20亿人(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 思考一下: 看起来两者对立,其实都是营养与健康“不平衡”的表现。

04 为何走两极?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营养缺乏常见原因

  • 饮食单一,蔬菜水果摄入少
  • 节食、极端减肥
  • 胃肠功能不佳(如肠炎、慢性胃炎)
  • 特殊生理状态(孕期、哺乳期)营养需求增加
  • 老龄化吸收能力下降

营养过剩常见原因

  • 高热量饮食,甜食、脂肪丰富食品摄入多
  • 缺乏运动,久坐是主因之一
  • 经济条件优越,零食、饮料不节制
  • 遗传因素影响代谢速度
  • 压力大,容易情绪性进食

研究发现,每天多坐一小时,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3%(Grøntved & Hu, 2011)。这说明,不仅吃得多,动得少同样是“推手”。

05 营养缺乏的健康影响

小小的营养素,对身体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时,影响往往被“小题大做”:

  • 贫血:长时间铁、叶酸或维生素B12摄入不足,出现乏力、面色苍白。
  • 骨质疏松:缺钙和维生素D,骨骼变脆易骨折。
  • 发育障碍:儿童青少年时期,蛋白质、微量元素不足会影响身高、智力。

例如,13岁的初中生亮亮因挑食,身高体重低于同龄人,两年后复查,骨龄明显滞后。
还需留心,长期营养不足还可能影响情绪、注意力甚至心脏等器官功能(Micha et al., 2017)。

06 营养过剩的健康风险

其实,“吃得太好”也暗藏不少麻烦。身体过度储存能量,易引发代谢紊乱:

  • 肥胖:脂肪堆积影响心脏、关节。
  • 高血压、高血脂:血管壁“受累”,增加中风和心梗的机会。
  • 2型糖尿病:胰岛素作用减弱,血糖“失控”。

有研究(HRIDAY等,2018)显示,腰围大于90厘米的男性,心血管风险显著升高。肥胖、三高、慢性疾病往往联动出现,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 即使没有明显不适,持续的营养过剩也会埋下慢病隐患。

07 如何走好平衡之路?实用建议

吃得对,就能给身体“加分”。科学饮食不难做到,关键是真正落实到每一顿饭。

每日推荐

  • 每天保证一盘绿叶菜,丰富维生素C和叶酸
  • 每周摄入多种蛋白,如鱼、肉、蛋、豆制品,助力免疫和修复
  • 主食粗细搭配,燕麦或全麦面包能增加饱腹又有纤维

特殊情况建议

  • 孕妇应增强铁、钙、优质蛋白摄入
  • 老年人适当增加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酪、鲑鱼
  • 儿童挑食者可参考医生或营养师建议制定加餐计划
食物 功效 推荐频率
菠菜 补铁、抗氧化 每周3-5次
三文鱼 补充优质蛋白及DHA 每周1-2次
豆腐 增强骨骼健康 经常替换肉类
👏 小贴士: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针对40岁以上人群,尤其需要关注血糖、血脂和骨密度指标。

08 平衡饮食,轻松健康

饮食这件事,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多问问自己:最近是不是总是头晕没精神,或者腰围突然大了?
营养缺乏令人无力,营养过剩又易惹病。其实,健康并不神秘。慢慢调整,更关心自己的每一口饭,让身体和心情都能悄悄变好。
不是人人都要做严格的饮食管理者,只要在日常饮食中多一些选择,偶尔关注一下身体的小变化,健康其实离你很近。
吃得杂一点,动得勤一点,就是最好的“调味品”。

引用文献(APA格式,部分内容在文中已作标注)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Obesity and overweight. WHO Fact shee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 Grøntved, A., & Hu, F. B. (2011). Television viewing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JAMA, 305(23), 2448–2455.
  • Micha, R., Peñalvo, J. L., Cudhea, F., Imamura, F., Rehm, C. D., & Mozaffarian, D. (2017).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Factors and Mortality From Heart Disease, Stroke, and Type 2 Diabe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MA, 317(9), 912–924.
  • HRIDAY, G., et al. (2018). Central obesity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meta-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5(7), 70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