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心脏早搏的背后:深入探讨看不见的心跳秘密

  • 1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心脏早搏的背后:深入探讨看不见的心跳秘密封面图

心脏早搏的背后:看不见的心跳秘密

01 细微的心跳变化:你发现了吗?

其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时刻注意自己的心跳。很多人在工作间隙、或是在家休息的时候,偶然感觉心跳“咚”地一下一紧,觉得有些异样,但很快自己又没事了。有的人只是觉得心里发慌,或胸口有点空落落的,这种轻微、偶尔的感觉,很容易被忽略掉。
Tip: 年轻、健康的人也可能遇到早搏,不过大多时候并不会持续发生。
偶发的轻度早搏,很少伴有严重不适,通常表现为心中一阵异样或偶尔心慌,不容易被察觉。

02 明显症状与警示信号:什么时候需要重视?

心脏早搏如果变得频繁或者持续,就不只是“一下子”的小插曲了。例如,一位56岁男性,近来连续几天感到心跳不规则,并且伴有胸闷、气短,有时甚至感到头晕,这种持续或加重的症状就值得引起警觉了。
下表列出了一些需要重视的警示信号:
症状 警示级别 行动建议
持续心慌或心跳紊乱 尽早就医,做专业心电图检查
胸闷、胸痛 立即就医排查心脏病变
头晕、乏力 如持续存在,建议心脏功能评估
小心持续或加重的症状,不要一味拖延,特别是有心脏病家族史的人。

03 心脏早搏到底怎么回事?

简单来讲,心脏像个稳定的节奏器,每一下心跳都源自心脏内部的电信号。但有时候,这个“节拍器”会突然提前释放一次信号,心脏就发生了一次“早起步”的跳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早搏。
早搏可以分为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取决于异常电信号来源于心房还是心室)。多数情况下,这种额外的跳动不会影响整个心脏的泵血功能。但如果早搏频繁或者本身有结构性心脏病,就有可能让心脏工作效率下降。
有些人把早搏比作乐队里偶尔抢了拍的鼓点,偶然为之不碍事,频繁则影响整个乐曲。

04 为什么会早搏?生活里的隐形诱因

很多朋友听说“紧张刺激会导致心脏不舒服”,其实,这也是早搏背后常见的原因。
  • 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焦虑或长时间精神紧张时,大脑分泌的激素容易“干扰”心脏的正常节律。
  • 饮酒和吸烟:有研究表明(Dunbar et al., 2021),酒精和尼古丁会影响心脏细胞的电信号传导。习惯性应酬的上班族,往往容易被早搏偷袭。
  • 部分药物或咖啡因:像部分感冒药、止咳药、甚至含咖啡因饮料,也会让心脏“起波澜”。
  • 作息紊乱:连续熬夜、作息打乱,让心脏得不到正常休息。
  • 年龄和遗传: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心脏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发生早搏(Heath et al., 2020)。
这些诱因单独或叠加,都可能让心脏早早“打乱节奏”,提醒我们别大意。

05 早搏离其他疾病有多远?基础疾病的影响

心脏早搏,看似独立,实际上常跟其他健康问题“手拉手”。
  • 心脏病患者:比如冠心病、心肌炎等,会增加早搏的风险。一位78岁的女性,已确诊慢性心衰,近来心跳乱成一团,经检查就是早搏合并原有心脏病。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让心肌变厚,干扰心电活动,从而导致早搏(Fitzgerald et al., 2017)。
  •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人的心脏反应都容易出问题。甲亢者因新陈代谢快,心脏更容易“抢跑”。
一旦心脏有基础疾病,早搏不止是“小麻烦”,也可能是身体状况变化的警报。

06 怎样养护心脏预防早搏?

其实,日常生活的调整对预防早搏很有用,而且简单易行:
  • 🥗 增加蔬果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抗氧化物,对心脏健康有好处。
    推荐:每日保证5色蔬果,其中橙色、绿色蔬菜有助于心脏维稳。
  • 🏃‍♀️ 有氧锻炼:步行、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能力。
    建议:一周不少于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 🛌 保证充足睡眠:每天7-8小时睡眠,身体休息好,心脏节律更稳。
  • 😌 学会压力管理:冥想、深呼吸、听舒缓音乐,都对心脏节律有调节作用。
这些都是积极的好习惯,长期坚持,可以让早搏问题轻松远离。

07 预防与治疗:什么时候该去医院?

很多人担心,早搏一旦出现是不是就危险?
  • 仅偶尔一次、并无其他明显不适时,不必过度紧张,但注意生活调整。
  • 如果感到早搏频繁、伴有胸闷、胸痛、头晕、乏力、气短,建议尽快心电图检查
  • 有基础疾病(高血压、心脏病、甲亢)或已经使用相关药物者,早搏增多时要及时就诊。
  • 待确诊后,医生会根据具体类型,选择药物、电生理检查或心脏结构评估等方式进一步诊治。
普通体检一般发现不了偶发早搏,心电图(包括动态心电监测)是目前最常用的筛查手段
身体出现异常警示信号,不要一拖再拖,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才最安心。

参考文献

  • Dunbar, T., Du, G., Geng, Z., Zheng, Z. (2021).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ac arrhythmias: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77(14), 2082-2090.
  • Heath, N., Dean, J.H., Tan, C.T. (2020). Cardiac arrhythmias and age: Changes in prevalence and management. Heart, 106(1), 18-24.
  • Fitzgerald, P.T., Anderson, M., Patel, H. (2017). Hypertension and cardiac arrhythmias: Impact and implication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8(2), 21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