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之道:鼻出血的原因、急救与治疗揭秘
01 什么是鼻出血?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早晨洗脸或晚上刷牙时,突然发现鼻子流血了。这种鼻出血,其实就是我们说的“流鼻血”,在专业上称为“鼻衄”。
鼻出血通常分为两类:一种是轻微、偶尔出血,血量不多,通常自己就能止住;另一种则是流血量较大,持续时间长。这两种情况,看起来差不多,但对健康的影响大有不同。
健康影响: 绝大多数轻微出血本身不会有大问题,但如果反复流鼻血或量很大,可能提示有潜在的健康风险,比如局部粘膜异常、血管脆弱,甚至和高血压、血液病有关。别忽视这些信号。
02 鼻出血的主要原因 🤔
原因类别 | 常见情景 | 简单分析 |
---|---|---|
环境因素 | 冬天室内开暖气,空气干燥 | 干燥空气让鼻粘膜变得脆弱,容易裂开出血 |
机械刺激 | 手指抠鼻、用力擤鼻涕 | 小血管被破坏,成了出血的突破口 |
慢性疾病 | 高血压患者 | 血压升高时,细小血管“压力山大”,容易破裂 |
药物影响 | 使用抗凝药(例如阿司匹林) | 血液凝固变慢,哪怕小伤都不容易停止出血 |
感染与炎症 | 感冒、鼻窦炎发作 | 局部炎症让血管扩张,出血风险翻倍 |
特殊个体 | 儿童过敏性鼻炎 | 频繁打喷嚏或抠鼻,粘膜反复受伤 |
有一位9岁的男孩小宇,冬天经常在空调房里做作业,每周都流一次鼻血。这个例子提醒我们,环境和生活习惯确实会影响鼻腔健康。
03 鼻出血该怎么急救?
- 第一步:让患者稍微前倾坐好,避免仰头(仰头容易让血液流向咽部,可能引发呛咳或误咽)。
- 第二步: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持续压迫10~15分钟,有助于大部分前鼻腔出血的止血。
- 第三步:冷敷鼻梁,可用干净的湿毛巾敷几分钟,帮助血管收缩。
- 不要擤鼻子、不要反复松开手看血停了没有,持续压迫更重要。
小贴士: 有位67岁的阿姨王女士,吃降压药多年,某次鼻出血刚开始没处理好,结果流了二十多分钟,晕得坐不起来。这说明快速、正确的急救很重要,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
- 防止加重的方法:
- 暂时别用力讲话、别用热水洗脸,动作要放轻。
- 处理后还要休息一会:
- 最好别立刻剧烈活动,留意有无再次出血。
04 什么时候需要去医院?
- 单次出血量大(比如1小时止不住,或纸巾一团一团全红)
- 反复出血,尤其是一周2次以上
- 流血时合并头痛、胸闷或晕厥感(不只是流血,身体感觉不舒服)
- 孩子流鼻血无法止住,伴有发热、面色苍白等异常信号
- 伴随全身性紫癜、牙龈出血、尿血等多部位出血
别忽视:如果是老年人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遇到鼻出血时建议提前就诊,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人群,也不宜轻视。
医院会进行专门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鼻腔内窥镜检查等),必要时进一步检查全身情况。
05 鼻出血的治疗方法全览
治疗方式 | 适用情景 | 主要作用 |
---|---|---|
局部压迫 | 大多数轻微鼻出血 | 快速止血,无需特殊设备 |
止血药膏/贴片 | 反复轻度出血 | 覆盖伤口,促进愈合 |
烧灼术(电或化学) | 单点反复出血,其他方法无效 | 封闭易破血管,阻断出血源头 |
后鼻填塞 | 位置较深或出血量较大 | 借助填充物直接压迫血管止血 |
调整原发病(如高血压) | 合并基础疾病 | 减少后续复发,综合改善 |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措施。比如有位34岁的女士,因反复过敏性鼻炎导致出血,采用局部药膏联合烧灼后,效果很好,未再复发。
06 怎么预防鼻出血?
- 保持空气湿润 🌬️ — 卧室可用加湿器,每晚睡前打开,有利于鼻粘膜健康。
- 多喝水 💧 — 喝水能为全身组织补充水分,减少鼻腔干燥。建议每天1500~2000ml水,尤其是干燥季节。
- 富含维生素C、K的蔬果 🥦🍊 — 维C有助于血管弹性,维K有助于凝血, 多摄入西兰花、卷心菜、橙子,有好处。
- 生物类黄酮食物 — 如柑橘类水果,能帮助维护血管健康。
- 用温水洗脸 — 温和刺激,减少剧烈冷热交替对鼻腔的冲击。
- 注意鼻腔卫生 — 清洁可选择海盐水冲洗,轻轻操作,避免用力抠挖。
养成这些日常好习惯,可以帮你把鼻出血挡在门外。有鼻炎或过敏体质的人更需要关注这些细节。
推荐食物 | 功效 | 建议方式 |
---|---|---|
西兰花 | 维C丰富,改善血管弹性 | 每周2-3次炖煮或清炒 |
橙子 | 高维生素C,补水 | 每天1-2个 |
卷心菜 | 含维生素K,帮助凝血 | 每周2次左右炒食或凉拌 |
柑橘类水果 | 类黄酮,有助于血管健康 | 早餐或上午加餐 |
牛奶、鸡蛋 | 补充蛋白质,加快粘膜修复 | 每天适量摄入 |
07 总结与建议
鼻出血多半是小问题,但也可能是健康在“小声提醒”。不必焦虑,大多数人只要学会正确止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鼻腔就能少出状况。如果反复出血或一次流得很多,记住上文提到的急救方法和就医信号,也可以分享给身边的家人,或陪伴他们及时去医院。
关心鼻腔健康,从今天的饮食和习惯做起,这比担心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 Schlosser, R. J. (2009). Epistax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0(8), 784-789. https://doi.org/10.1056/NEJMcp0808082
- Pope, L. E., Hobbs, C. G., & Epistaxis. (2005). BMJ Clinical Evidence. BMJ, 330(7483), 665-668. https://doi.org/10.1136/bmj.330.7483.665
- Walker, T. W., Macfarlane, T. V., & McGarry, G. W. (2007). The 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epistaxis: an 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Clinical Otolaryngology, 32(4), 288-294. https://doi.org/10.1111/j.1749-4486.2007.01461.x